APP下载

以当代学院美术教学视角重读法国画家

2016-04-09卢梭杨东梅

新丝路(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模式化卢梭

卢梭 杨东梅

摘 要:本文通过对法国画家亨利·卢梭绘画成功路径的解读,试图引起学院美术教育的某种思考,即对学院美术教育下的学生的天性的保护。因为绘画尤其是当代文化格局的多向性发展与学院模式化教学存在先天的矛盾,其对个性发挥的束缚客观上影响了艺术发展多样性。本文意在使學院美术的教育者建立培养“卢梭式”画家开放性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卢梭;学院美术;模式化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8.075

一个童真未泯的成年人,一个执着绘画的人,一个非主流的画家,为我们呈现出童话般美好画面的绘画大师!他就是19世纪法国画家亨利·卢梭(Henri Rousseau 1844-1910)。

卢梭出生在法国诺曼底半岛西部的拉瓦尔(Laval)市的手工艺业者家庭,小时即表现出不俗的艺术天资,但他却阴差阳错的于1871年进入巴黎市政当局的海关处,在长达22年的时光中做着普通收税员的工作。不平凡的卢梭在平凡、单调的工作中不但没有消磨掉天性的单纯与美好,反倒增加了对艺术的热爱。工作之余,大量时间投入对绘画的学习,成为了一个忠实的“星期天画家”。身边的人和景物——朋友、同事、邻居,巴黎街头的风景都成为他绘画表现的主题。虽未经所谓“科班”学习,但是靠着他的艺术天资和对绘画的热爱与执着,竟然成就了诸多伟大的作品。在今天看来其作品充满了童趣和浪漫情怀,其稚拙的表现手法、似是而非的艺术形象反倒从19世纪法国绘画流派纷呈、大师辈出的大时代背景中脱颖而出。正如在他在绘画手记中所述:除了自然以外,没有老师。

一、学院美术教学的初衷与因循

学院派美术形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以1582年由卡拉奇兄弟创立的波伦亚美术学院为象征。从美术学院诞生之初,即秉承艺术科学精神,追求理性规范和永恒观念。它以前代大师为典范,以相对固定的学习框架,追求一种可以想见的艺术样式,客观上使培养对象的艺术观念趋同,甚至模式化。中国学院美术发展先后受法国、俄国(前苏联)的影响,直至当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放,出现了以中央美院为代表的多元化教学尝试(如油画系各画室的不同培养方向)并试图和当代架上绘画多元化格局相适应,从而引发了关于学院美术教学方向、手段的讨论和变革。可是,不可否认的是,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就难免形成“套路”,“套路”越完善模式化痕迹越显现。现有的教育执行者亦多是老的教育模式所培养,对积习的因循与固守非短时间可以改观。

二、绘画艺术的真谛

绘画艺术的高与下有标准吗?绘画的发展路径有规律吗?如果有,就不会出现诸多迥异的风格流派、灿若星辰的名家巨匠;如果没有,在漫长的美术发展历程中,其形式与内容的嬗变似乎又有如经济学中价格围绕价值变化般有迹可循。那么,可以用骑墙的姿态表述:绘画艺术从创作到评价都是对人的固有认知坚守或超越的结果。就画家而言,表现固有认知(既定模式的重复)即为因循传统,超越大众普遍认知而创造的“新、奇、特”即为创新。在时间的检验下自有定论,比如梵高的身后成名、毕加索的名利双收。但不论是因循传统还是推陈出新,在绘画艺术多样性规律下它都有受众,即好的绘画有千差万别的好,绘画的“无用之用”自有兼容并包的肚量。因为坚持传统所以有安格尔的学院古典主义,因为不满足于既定的观念、样式所以有了印象主义诸家、野兽主义诸家……有了各种流派的集大成者毕加索,当然还有令我念念不忘的原始主义画家法国人亨利·卢梭。

三、由卢梭式艺术家的“成功模式”引发的当代学院美术教学的思考

卢梭的绘画不被当时的主流艺术评价接受,因为其“幼稚”。后来被认可,成了异于普遍模式的标新立异者也是因为其“稚拙”。可见任何一种特质只要达到了极致都可以成为成功的典范,就如卡夫卡的文字,被誉为“弱的天才”。卢梭画风的形成有其时代诉求,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发展使那一时代的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变,机器大生产渐渐地代替了人手的直接劳动,人们在享受便利、舒适、丰富的同时,还要承受生活节奏上的紧张,这让人们感到了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压力,人们本能的开始逃避这种压抑凝重的现代文明,渴望寻找到朴素原始的“桃花源”。

卢梭正处于这一时期,他未曾接受过学院绘画训练,也不曾主动融入当时的绘画潮流,更不趋从任何一个画派,只是随心所欲地埋头做自己。正是这种天真质朴,这种有着原始气息的绘画面貌成就了卢梭在西方现代美术中的地位。在妻子去世后卢梭放弃惯常的工作,全身心地进入了他挚爱的绘画艺术中。从那一刻巴黎少了一个上班族,世界多了一位大画家。似孩童般的纯真天性使得卢梭能从索然的事物中看到别样的美——塞纳河畔、客货码头、贯通的石桥、深邃林荫道,数年如一日的景物依然能触动画家的敏感的神经,现代工业文明带给人的巨大压力仿佛偏偏避开了卢梭,他的画面永远是宁静、轻松、天真烂漫。直面卢梭的绘画,会让人突然产生一种幻觉,眼前仿佛是一个通往奇异世界的入口,不需抬脚即可进入。正是这种凸显的稚拙味道,唤起了多少观众久违的童心而欣然地涌进他为观者营造的稚拙而又奇幻的童话世界,这一时刻有如抛掉了所有的世间凡俗,身心彻底放松。似是而非的景物:丰茂的热带雨林,纯净单纯的色彩,暴露的肌肤,原始的舞姿……绘画的主题亦多充满画家的异域幻想:夜色中的浓情蜜意,湖畔幽灵般的美女、蛇,从林中危坐的怪猴,呆头呆脑的狮子……也许他要用一个超现实、超物质的童话世界来覆盖生活中的难与苦,一个展现出来的聊以慰藉的内心世界。

从卢梭的绘画历程上看,不难看出天性与热爱对绘画成就无以复加的作用,学院式的培养方式往往在照顾共性时客观上忽略了个性或者说每个人的天性。单纯的造型训练一味追求“准确”,手一旦练成模式化“套路”能否再走出模式?天性的本初是否会在日复一日的定式练习中消磨?学院外当代多元的架上绘画面貌的存在是主动接受还是闭门造车?这些疑问或许在未经学院教育的卢梭、雷诺阿、梵高等绘画大师身上,会给我们学院美术教育者寻求答案时提供一个另类的思路。

猜你喜欢

模式化卢梭
透气感
人生的最高哲学
大师的弯腰
卢梭的三次弯腰
电视广告中女性模式化形象分析
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化探索与实践
《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改编模式研究
写作教学:亟待系统规范的独立教程
卢梭:鞭打我吧,我的女王
卢梭——现实社会的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