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易地搬迁机遇壮大茶乡特色产业西乡县全力以赴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2016-04-09演晓刚
演晓刚
编者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山区的小康,就难以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对于秦巴山区贫困地区的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来说压力更大。近几个月以来,本刊编辑部向甘肃、新疆、黑龙江等省的县区,以及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太白县、延安市宝塔区、安塞县、铜川市耀州区、西安市灞桥区、汉中市西乡县等贫困县的党政主要领导约稿,一起探讨精准扶贫工作,共同献智献策,确保如期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同步够格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西乡县地处陕西省汉中市东大门,是“中国美丽茶乡”。总面积3240平方公里,辖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79个村36个社区,总人口41万,其中农业人口34万,是国务院确定的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近年来,我县坚持以脱贫攻坚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固树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念,以脱贫群众为主体,以产业扶贫为核心,以搬迁扶贫为关键,以健全机制为保障,全面动员,企业参与,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贫困人口从2010年底的12.5万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6.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30.2%下降到2015年的19.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22元,是2010年的2.2倍。
精准识别“摸穷底”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瞄准对象、找准致贫原因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首要前提。我县把精準识别作为脱贫攻坚“第一战役”,坚持以“政治承诺”保证识别结果精准无误,严格按照省市“两公示一公告”程序,抽调县镇村干部3000余名,逐户调查产业状况、收入现状、致贫原因等情况,通过5轮入户、5轮公示,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对象全部登记造册、录入信息系统,实现了户有册、村有薄、镇有档、县有网的四级管理体系,全县共识别确定贫困村117个、在册贫困户25770户68009人。在做好农村贫困户识别的同时,同步开展城镇贫困户摸底识别工作,共识别出城镇贫困户1950户2785人。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我县以产业扶贫为核心,对在册贫困户实施精准分类,计划用三年时间,通过产业和就业脱贫18670户55147人、生态补偿2695户7901人、易地搬迁7277户21221人、教育支持2721户10163人、医疗救助5129户13194人、兜底保障8169户16285人,为精准施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壮大茶乡特色产业 企业助民“拔穷根”
按照“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要求,着力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纳入到产业链条中来,有效解决个体贫困户技术难以掌握、无法应对市场风险的难题,形成了具有西乡特色的精准扶贫产业支撑体系。抓“一产”强基地。大力发展茶叶、生猪、烤烟、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壮大基地规模。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支持茶产业发展,利用31万亩茶叶基地,培育茶农6万余户,让贫困户在参与茶产业发展中户均增收8000元左右。大力推广“猪—沼—茶(菜、果)”循环养殖模式,以规模养殖场为支撑,巩固百万头生猪养殖规模,鼓励贫困户根据市场行情适度参与生猪养殖,扩大增收渠道。进一步优化烤烟种植布局,加大烟农补助,确保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年收入稳定在4000万元左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发展食用菌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每年新增基地面积1000亩,总规模保持4000万袋以上。同时,积极培育经济林、特种养殖、油用牡丹、中药材、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使贫困户增收都有1个以上产业支撑。抓“二产”育龙头。以开展全省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工作为抓手,按照一个主导产业2—3个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的思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家庭林场”,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全县已发展现代农业园区43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19个,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0元,较全县平均提高25%以上。抓“三产”增后劲。围绕全域旅游工程,推动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后劲与活力。通过开展产业扶贫,全县培育扶贫龙头企业27家,建成扶贫产业园区11个,培育产业示范户128户,扶持带动56个贫困村1.89万农户发展良种茶园15740亩、核桃园3960亩、烤烟2500亩、中药材1280亩、食用菌240万袋,养殖牲畜10.3万头(只),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我县还配套出台《企业全面参与精准脱贫工作的决定》,从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用工比例、政策扶持、考核奖惩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以现代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工矿企业、商贸服务及建筑建材运输等企业为重点,实施“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吸纳带动贫困户,工商企业吸纳承载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形成政府支持企业、企业帮扶贫困户的精准脱贫格局。目前,全县114家企业与100个贫困村846户2083名贫困对象建立了结对帮扶和利益联接机制,并通过“土地流转拿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入股参股分股金”等多种方式吸纳带动4200余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各企业对贫困户进行了建档立卡,分类制定脱贫规划,逐户签订帮扶协议、落实帮扶措施,创新建立贫困户收入银行卡等制度。广大企业、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引领、带动贫困户增收的主力军。
移民搬迁“挪穷窝” 探索致富全新模式
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的根本途径,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致富产业培育+基础条件改善+公共服务优化”的脱贫致富新模式,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坚持系统规划精布局。坚持靠城、靠镇、靠园区的“三靠”原则,系统编制10年规划,全面摸清搬迁底子,掌握搬迁意愿,确定搬迁类型,协商搬迁时序和安置方式,签订搬迁协议,将移民搬迁与城镇化、产业化发展、美丽西乡、工农业园区、旅游景区、中心村庄等10个方面深度融合、统筹推进,计划用3年时间将识别确定的7277户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全部搬完。坚持规范运作严管理。从建章立制抓管理、夯实责任抓落实、量化考核促转变入手,力促移民搬迁安置项目、建设进度、资金运行等迈上精细化管理轨道。建立领导主抓、干部包联、责任到点的工作机制和从项目类型到安置点、从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纵向到点、横向到边”的包抓责任机制,分类包抓,插旗评比,条块管理,全面夯实工作任务。坚持培育产业促增收。积极争取省上产业扶持示范县建设,全面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研究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步伐,为搬迁群众就业提供岗位。全面掌握搬迁户经济状况,为其量身打造“一户一策”增收明白卡,确定增收致富项目、包抓帮扶人和帮扶措施。强化搬迁户技能培训,提高搬迁群众创业就业能力。坚持强化配套惠民生。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将安置房建设与水电路讯、绿化亮化、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在13个百户以上移民安置点建立物业管理办公室,推行社区网格化“民情直通车”管理,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整体推进,开创了移民搬迁社区服务管理新局面。坚持严格考核强推进。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将移民搬迁工作纳入各镇(街道)及相关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出台了《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移民搬迁工作考核奖惩办法》,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紧逼加压、强势推进。全县累计建成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122个、其中百户以上移民社区37个,搬迁群众1.7万户5.6万人。
金融支持加速脱贫 强化保障“奔小康”
按照“财政撬动、金融支撑、产业共建、共享發展”的思路,大力实施“12578”财政金融投入保障机制,为脱贫攻坚顺利推进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认真落实“12578”财政金融投入保障机制:“1”是每年由县政府注资1000万元,按照1:10的比例放大,撬动银行发放小额扶贫贷款3亿元,力争对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贷款支持全覆盖。“2”是县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2000万元,专门用于扶贫专项资金、行业配套项目资金无法覆盖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5”是在每个有条件的贫困村都建立互助资金协会,把协会的资金额度提高到50万元。“7”是给各驻村工作队每年落实7000元工作经费。“8”是为每个贫困村解决8万元产业扶持资金。目前,已累计为4012户贫困农户发放小额扶贫贷款1.9亿元,预计户均年增收3600元以上;驻村工作队7000元工作经费和首批70个贫困村每村8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已拨付到位;原26个村互助资金协会已吸纳入会农户5780户,协会资本金已达2008万元,累计为4133户农户发放借款7495万元,预计项目区户均增收3160元,今年20个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已建成并开始运行。
精准脱贫工作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攻坚战和持久战,我们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保障脱贫工作深入、持续开展。在强化宣传动员、压实责任担当的同时,我县还探索总结出了“入户调查摸家底、一村一策定规划、一户一法抓落实、精准管理促规范、设施建设促提升”为主要内容的“五步工作法”和“五牌六档一薄一手册”、“一户一档”精细管理制度,实行县、镇、村分级“挂图作战、按图销号”和“一月一安排、一月一督查、一月一评比通报”的“三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了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一线抓落实的工作局面,这些有益探索得到了省市充分肯定,被编印成《西乡实践》一书在全省推广,我县也连续5次被省市评为“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
近六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有五点深刻的体会。一是必须坚持党委总揽、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中省市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到实效;二是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调整思路、创新机制,实现脱贫攻坚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必须坚持瞄准对象、精准施策,摸清底子、找准病灶,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四是必须坚持整合资源、多方参与,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强力支撑;五是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广泛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克服等靠要思想,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下一步,我县将进一步坚定必胜信心和决心,克难攻坚,埋头苦干,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一是抓好统筹协调。以精准脱贫工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各项工作与脱贫工作结合、各类项目向脱贫工作靠拢、各项措施直指脱贫目标”的原则,积极整合资源,聚集要素,引导市场和社会协调发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推进机制。继续推行“五步工作法”,落实“三个一”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多元投入、项目整合、企业参与、督导考核评估等工作推进机制,以有效的机制,保障脱贫攻坚精准发力、持续发力、高效有力。三是强化精准施策。按照“六个精准”、“六个一批”要求,认真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确保2016年3个镇16个村整体脱贫,2017年4个镇整体脱贫,2018年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和贫困县成功摘帽。突出问题导向,着力攻坚脱贫难题,打造西乡工作特色,为汉中“三市”建设、决胜全面小康作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蒋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