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

2016-04-09吴凯丽

新丝路(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调查心理健康

摘 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恶性甚至悲剧事件时有发生。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从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构建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 加强心理咨询工作方面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调查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8.065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校园稳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应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心理承受力差

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庇佑下长大,父母过于宠爱使孩子生理与心理发展很不均衡。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认为学习成绩好是最紧要的,只注重智力培育,忽略了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就造成他们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在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时,要么逃避,要么寄希望于父母的帮助,没有足够的承受力与解决能力。

2.学习和就业压力大

大学里的课业相比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理解与掌握起来更加困难。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很多学生在完成学校规定的课业之余,自主攻克各种证书的资格考试,占用了很多时间,也造成了很大的学习压力。同时,伴随高校每年扩大招生,毕业生的人数年年上涨,但就业市场萎靡不振,造成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竞争更加激烈,大学生若想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越来越困难。这就使众多高年级的大学生心理焦虑,产生迷茫感, 造成一些心理障碍。

3.人际交往不畅

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不尽相同、家庭状况各异,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难免发生摩擦,这些都造成了他们人際交往不畅。因为长期处于不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中,大家情感得不到宣泄,郁闷难以排解,会引发出一些像紧张、寂寞、空虚等的不良情绪。

4.情感困扰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很容易对异性萌生情愫。高校对大学生恋爱现象没有明确态度,大学生恋爱非常普遍。但是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并不同步,有些大学生对于情感纠葛,不能理智地予以解决。再者,由于大学生恋爱双方择业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很可能面临毕业就分手的尴尬结局。大学生的恋爱大多没有结果,这样就使大学生爱情变得很脆弱。然而,很多大学生在失恋后往往会心中郁闷或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很可能由此引发一些心理疾病。

5.自我认识偏差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都拥有较远大的理想和追求。然而,由于自我能力不足和客观条件有限,不可能事事尽如人意,难免存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发展水平不一致的情形。当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大学生难免心灰意冷、否定自我,产生自卑、懊丧、怀疑等心理问题。若不能理智分析现状,调整状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就很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心理问题的出现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及大学生自身。

1.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的转型期。转型期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变迁,无疑会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也会对人们先前形成的观念造成巨大的冲击。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往往最先捕捉到社会的各种变化,社会发生的变化对他们的心灵震撼也最明显和强烈。一方面, 他们对这些变化感到新奇,积极融人到激烈的竞争中,迎接和承受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 他们又对某些不良社会现象和腐朽思潮感到不理解与迷茫。这些社会的消极方面都在挑战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倘若这些沉重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很好的缓解,就会使学生心理失衡,更甚者造成心理障碍。

2.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人最先接触的环境,对人的人格锻造会产生重大的意义。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都能找到来自家庭影响的迹象。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氛围、家庭和谐程度以及经济状况等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一是从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会对大学生心理变化有更多的关注,及时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教育与疏导,以防恶化。二是从家庭氛围上看,专制型家庭容易导致子女产生畏惧、缺乏自信的心理倾向;溺爱子女型家庭会导致子女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三是在家庭关系上,父母关系不融洽或单亲家庭都会使大学生没有归属感与认同感,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容易造成冷漠、孤独等心理障碍。四从家庭经济状况看,贫困大学生靠贷款、助学金或勤工俭学支持学业的完成,心理负担重,容易引发自卑感,

3.学校因素

大学生每天生活和学习都在学校之中,所以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造成的影响更为直接。一是、初入大学,新生必须学会很快适应一个新的环境。但是很多同学会由于环境的转变引起不适应,心理焦虑,进而引发各种不良情绪。二是学习方式不同于高中阶段,人际关系趋向复杂化,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失落、迷茫、困惑等负面心理。三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尚未根除。首先,学校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其结果是不能及时解决大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其次,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心理健康课程占极小比重甚至没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对于学生的诉求未做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最后,不少高校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机制有待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

4.自身因素

外部因素对于事物的影响很重要,但是大学生的自身因素会起到更主要的作用。一是心理冲突。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造成诸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等多种心理冲突,当学生无法很好地处理这些心理冲突时,就有可能破坏心理平衡而引起心理疾病。二是人生观未定型。大学生处于人生观塑造并逐步确立的关键阶段,当面临社会结构、人们生活方式变更时,人生观的确立则更加困难。同时,由于大学生的单纯,还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这就更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理性认知。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不能采取恰当的策略加以应对,因而容易引起心理障碍。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通过了解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为社会及高校改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一些重要依据。可通过以下途径解决好大学生所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

1.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网络

营造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就是树立整体教育观念,通盘规划,合理组织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资源,以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虽各自具有独特之处,但在大学生的成长中所引起的作用却不尽相同。只有当三者成为一个整体教育网络时,大学生才会有更加协调的成长环境,教育合力才能得以更好的发挥,从而发挥出1+1+1>3的综合功效。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开设心理调适培训课程;引导大学生善于发现不合理的心理现象,科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创建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营造一种更加和谐的氛围。

改善家庭的教育环境,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补充。首先,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应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避免过多使用干涉、惩罚、拒绝、否认等不良教育方式,降低孩子产生敏感、多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其次,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大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家庭结构完整、家庭关系和睦就可以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从而使大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喜欢学习并善于与人愉快交流,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构筑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利用各种媒介和资源,加强宣传与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积极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空间,使人们都崇尚心理健康,培養全体公民追求心理健康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精神文明的建设之中,为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并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2.构建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加强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是咨询者通过运用心理学知识、理论和技术,对出现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援助和教育指导,通过与他们的心灵交流,促进咨询对象的个性发展与潜能开发。心理咨询体系需要从以下五方面去构建。

(1)加大心理咨询硬件设施的投入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工作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必须摆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位置,推动心理咨询工作与学校建设协调发展。加大对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列出专项经费,确保专款专用。硬件设施的改善应本着专业化要求,从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精心布置咨询室,力求在格局和色彩上都能起到让咨询者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作用。配备心理档案处理设施、各种心理测试表,从而使心理情况的统计工作变的更加方便。

(2)加快专业队伍建设

目前,咨询队伍的建设工作开展的不是很顺利,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来加强咨询队伍建设。如不断提升心理咨询从业者的学历水平;制定严格的咨询员资格审查制度;形成一支各方面人员兼备的咨询员团队。高校心理咨询员还应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深入实践,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

(3)定期进行心理测试并归档

心理健康测试和建立档案应该贯穿于大学生四年的生活之中。据有关调查,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在性别、学龄方面呈现一定的分布规律。这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及所遇的问题的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如,一年级新生主要是环境适应问题,二、三年级学生大多会出现恋爱方面的问题,四年级学生是择业就职问题。因此每年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一次心理测试,分析结果,提出教育培养建议,对发现问题较多和较重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重点关注,并积极主动地进行处理。

(4)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的督导制度

我国的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相对比西方的高校晚,借鉴国外先进的督导经验和模式,结合中国国情,构建最适合中国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的督导制度;高校可以设立长期固定的专业咨询指导监督机构,也可以组建流动的专家监督指导团队;加强同行间的监督指导观念交流;学校必须定期给心理咨询教师提供外出进修培训的机会,对教师进行主动督导。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要有一整套严格的心理咨询监督指导制度作为保障。

(5)搭建国内外心理咨询合作交流的平台

心理咨询起源于西方,在理论基础和技术应用方面以及对于心理咨询人才培养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提高心理咨询水平。国内高校之间更要加强这方面的协作和交流,心理咨询工作开展较早的高校可以向其他高校提供经验与帮助,互相加强交流学习,有效推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提高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水平。同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模式,使心理咨询成为帮助中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2]李百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何少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曲素艳.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调查及心理障碍成因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109-112.

[6]李文玉.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经济师,2003,(2):109-207.

作者简介:

吴凯丽(1990—)女,山西河津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调查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