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官爵例说
——以高中必修教材(人教版)为例
2016-04-09河南孙云飞
河南 孙云飞
文言文中的官爵例说
——以高中必修教材(人教版)为例
河南 孙云飞
我国古代的官爵,因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现例举高中文言文中的官爵称谓并加以阐释。
1.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退秦师》)
“侯”“伯”,均为“爵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各国按国大小待遇不同,食封标准不同,权限亦不同。此处即指《礼记·王制》中的爵位。
2.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荆轲刺秦王》)
“庶子”,官名。掌管诸侯、卿大夫的庶子教育事务。战国时期秦、魏等国的家臣也叫庶子。“中庶子”,官名。指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秦、汉为太子侍从官,后惟元代有此官。此处指国君的侍从之臣。
3.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荆轲刺秦王》)
“郎中”,官名。始置于战国,秦汉沿置,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晋至南北朝为尚书曹司的长官,隋唐以后,六部均设置郎中,分管部内各司政务;宋代以后专指对医生的称呼。此处指宫廷的侍卫。
4.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鸿门宴》)
“司马”,官名。西周设置,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掌管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春秋时,诸侯多设置,楚有大司马、左右司马;汉武帝时,罢太尉,设大司马;从隋代开始,不再设大司马,以“兵部尚书”代之;唐时州刺史的副官也称“司马”,不过已成闲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此处指掌管军政、军赋的官员。
5.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尹”,官的统称。如令尹(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府尹、京兆尹等。商代后期管理国(家)务的臣仆称“臣”“宰”“尹”等。此处指战国时期楚国的官名,有左、右尹,位次于令尹。
6.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鸿门宴》)
“都尉”,官名。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名。战国时赵国将军以下依次为国尉、都尉;秦与汉初每郡有郡尉,辅助太守主管军事;景帝时改名为都尉。西汉有负责京畿安全的关都尉,掌管边郡与田地的农都尉,管理归附各族的属国都尉;也有与武事无关,掌皇帝所乘车辆的奉车都尉,掌副车马匹的驸马都尉,掌乐府的协律都尉等。此处指中高级武官。
7.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宦者令”,官名。宦官内侍的主管。战国时已置,秦、西汉均置,为少府属官,掌管宫中的宦者,东汉撤。此处指掌管宦官的头目。
“舍人”,官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舍人》,后世以为帝王左右亲近之官;秦汉有太子舍人,为太子属官;魏晋以后有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隋唐又置起居舍人,掌修记言之史。又置通事舍人,掌朝见引纳;明清内阁中书科设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至清废。各代舍人职权大小不一样。宋元后显贵子弟也称为舍人。此处指贵族的侍从宾客。
8.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大夫”,官阶、爵位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大夫”到秦汉以后亦为中央要职,根据职权不同可分为御史大夫、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等,至明清废。
“上大夫”,官阶、爵位名。战国时,官爵可分为卿和大夫两级。卿有上卿、亚卿之分;大夫有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此处指大夫中的中等爵位。
9.秦御史前书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御史”,官名。东周列国皆设置的官阶,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秦置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弹劾纠察之权;汉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书记事归太史掌管。此处指掌文书及记事的官吏。
10.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卿”,官阶、爵位名。周代已有官制,天子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等。秦汉三公以下设九卿,为中央政府各部行政长官。此处指卿爵位中最高的一级。
1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苏武传》)
“郎”,官名。战国、秦汉时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有侍郎、议郎、郎中等;东汉以后为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员,有尚书郎、侍郎、郎中、员外郎等。又指文散官的通称,有朝议郎、通直郎等。此处指皇帝的侍从官。
1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中郎将”,官名。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一职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被封为将军者也越来越多,中郎将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宋初中郎将曾用为虚衔,后废。此处指皇家卫队长官。
13.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苏武传》)
“侍中”,官名。是秦汉时少府(九卿之一)属下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初年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掌管皇帝的车、轿、衣服、器物等,也会参与朝事。此官因身居君侧,常备顾问应对,地位渐趋贵重。汉武帝时,多由名儒或贵戚子弟担任;魏晋以后,侍中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宋该职得以沿置,元后废。此处指贵戚子弟出身的侍从。
14.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
“太史令”,官名。为史官之长,管修史及天文历法等。秦设太史令,汉代太史令为太常(九卿之一,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事宜)之属官,掌管天文历法;隋改称太史监,唐改称太史局,宋代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辽称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元代改称为太史院,明、清两代均称钦天监。此处指掌管天文历法的官职。
15.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相”,官名。指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长官,亦称宰相、丞相、相国。春秋末,齐景公置左右相,相为官名始此;战国时或称相邦(汉人改“邦”为“国”);汉、魏在诸王之国设相,职同郡太守,仅名称不同;晋改国相为内史。此处指辅佐诸侯王,管理政事的官员。
16.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孔雀东南飞》)
“县令”,官名。指县级地方行政长官,又指中央或地方主管某个方面的官员。此处指县级地方行政长官。
17.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孔雀东南飞》)
“丞”,官名。古代辅佐帝王的最高官吏,后指各级长官的副职。此处指县级副职。
“主簿”,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降低。此处指太守的佐官。
“太守”,官名,又叫“郡守”。战国至秦郡长官的尊称;汉景帝时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南北朝时,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此处指郡长官。
18.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刺史”,官名。汉武帝始置,汉以后,刺史与太守称谓多有交叉;宋官制另有刺史,作为虚衔,任者并不赴任;元以后刺史之名废,清人用作知州的别称。此处指州(益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19.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洗马”,官名,亦作“先马”或“冼马”。秦始置。秦汉时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故名。南朝梁、陈均由士族任之,北齐称典经坊洗马,隋改名为司经局洗马,唐代沿称,仅唐高宗时一度改称司经大夫,其职仍为专掌书籍。清代虽不设太子官属,仍保存洗马官名,为从五品官,实仅为翰林官迁转阶梯,清末废。此处是指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员。
20.都督阎公之雅望。(《滕王阁序》)
“都督”,官名,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东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因为征伐四方,乃于出征时暂时设置督军御史,以监督诸军,事成回师后则罢官。汉末三国时形成军事职称,魏晋时发展成为中央或地方军事领导长官,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此处指地方军事长官。
21.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师说》)
“士大夫”,官名,古代有声望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层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此处泛指有声望、地位的官吏。
(作者单位:河南省沁阳永威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