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20题

2016-04-09河北王莉娜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天子

河北 王莉娜

古代文化常识20题

河北 王莉娜

1.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之一,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B. 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为“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

C.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拜、除指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擢、迁则是提升官职之意。

D. 观,指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列观,一般的宫殿。

2.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称之为“传舍”,原为战国时贵族供门下食客食宿的地方。

B. 大理寺,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C. 掾属,佐治的官员。汉代自三公至郡县都有掾属。掾属人员由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

D. 印信,指政府机关的各种印章。

3.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B.“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 祭酒,古代祭祀礼仪有一种叫浇奠祭祀,即举起酒杯,向天下祝祷、洒酒于地,执行这个礼仪的人叫祭酒。

D. 古代辞去官职有许多别称,“致仕”即称病退休之意。

4.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名和字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B.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叫“谥号”,如陶渊明为“靖节先生”。

C. 古人谦称的说法有愚、鄙、敝、仆,其中“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D.“家”“舍”等词是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所用的,其中“家”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

5.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而对别国国君则敬称为寡君。

B. 丈人,在古代指老人。唐朝以后,“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C. 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已死的父亲称“先父”或“先考”,已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

D. 古代对百姓的称谓有许多,如布衣、黔首、黎庶等。

6.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加一个表示他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师襄”。“庖”意为厨师,“师”意为老师。

B.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C.“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而立”是三十岁,“不惑”是四十岁,“知命”是五十岁。

D.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族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7.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职位,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简称“相”。

B.“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唐代确立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侍郎、尚书为正副长官。

C.“左徒”是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上,举荐人才。

D.“太史”在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8.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部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B. 三省六部中,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尚书省下辖六部。

C.“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员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

D.“乡试”是明清两代的选拔性考试,每三年在各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9.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第一名叫“解元”。

B. 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C.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乡学”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D.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10.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B.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弟弟呵护、关照。

C.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11.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B.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C. 跪,两膝着地,将身子弯曲,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D. 伯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12.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国或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或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B.“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天气炎热。

C.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 。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D.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描写对象。它有诸多别称,如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此外还有蟾宫、桂月、望舒等别称。

13.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认为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B. 古代认为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C. 初阳,大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D.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立秋前后。“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14.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七,指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

B. 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C.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

D.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二十四个时辰。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的变化。

15.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B. 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称为“九州”,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C.“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最高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

D.“元宵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中元节、灯节。元宵节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16.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公历算则在每年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间。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B.“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节习俗有喝菊花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

C. 腊日,是我国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还有用杂粮做成“腊八粥”的习俗。

D.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17.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觐,是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夏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夏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B. 古人对死有很多讳称,如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一般人的死称“捐生”“就木”“长眠”等。

C. 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们共同的喜好,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称为“脍炙人口”。

D.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18.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称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为七声,其中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

B.“俗乐”是对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雅乐”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典礼乐舞,寻根究底,几乎都来自民间音乐,只不过改变了它的内容和情调而已。

C.“文房四宝”是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文人的卧房。

D.“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今人一般认为后两种与造字无关。

19.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B.“五经”是对《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

C.“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D.“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20.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丧服制分成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作“五服”,它反映了生者与死者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

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C.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D. 金榜,指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太子在皇宫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参考答案:

1.C 迁是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2.C 掾属在汉代由主官自选,隋统一以后,改由吏部任免。

3.D 致仕是辞官退休的统称;称病退休是“移疾”。

4.A 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或意义相关,或意思相反。

5.A 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对别国国君可称“陛下”。

6.A “师”意为“乐师”。

7.B 尚书为正职,侍郎为副职。

8.C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之后再向朝廷推荐。

9.A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

10.B 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11.C 跪,两膝着地,将身子挺直。

12. B 不是“天气炎热”,而是表明暑气已退,天气转凉。

13.D “在立秋前后”错,是在春分前后。

14.D “将一昼夜划分为二十四个时辰”错,应是十二个时辰。

15.D 元宵节又称“中元节”错,应是上元节。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

16.B “端午节习俗有喝菊花酒”错,应是喝雄黄酒,喝菊花酒是重阳节习俗。

17.A “夏见曰朝,秋见曰觐”错,应该是春见曰朝。

18.C “文房,即文人的卧房”错,文房即书房。

19.D 《资治通鉴》不在十二四史之列,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0.D “多由太子在皇宫点定”错,多由皇帝点定。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天子
“素面朝天”朝的是天空吗?
走近《礼记》
莫嚣张
英文提要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天子当屏而立
从儒家思想“礼”的角度看曹操奉迎天子及其政治影响
口头文学与书面作品之间——现代长篇叙事诗《天子·格萨尔》
无字碑随想
湖州市天子岗工业园区水权交易制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