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道创新的古代文化常识题

2016-04-09陕西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耳顺梢头豆蔻

陕西 孙 凯

一道创新的古代文化常识题

陕西 孙 凯

(2016·天津卷)4.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此题巧妙地把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和古代诗文理解的考查融为一体,值得称赞。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是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句子。意思是“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束发,系结头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成童;二十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十五至二十岁。《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出自杜牧《赠别两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意思是“身姿轻盈的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像二月的豆蔻花一样娇美。春风中走遍了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所见女子都不如她漂亮。”豆蔻,又名草果。多年生草本植物,高丈许,秋季结实。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是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句子。意思是“到了成年时,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是唐代张说《豫州刺史魏君碑》中的句子。《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因以“知命”代称五十岁。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饮酒·少年罕人事》:“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意思是“少年时很少与外界人事交往,所好者是儒家六经。现在年岁高了,但学业停滞事业无成。自己抱着‘君子固穷’的节操隐居田园,历尽饥寒之苦。悲风袭击破屋,前庭长满荒草。因为饥寒不能入睡,所以披衣起来,坐待天明。偏偏晨鸡不肯报晓,夜显更长。现已经没有能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我的所作所为,终将受到掩蔽而无法表白。”

不惑,指四十岁。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4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古人称年龄由小到大依次为: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志学(十五岁);及笄(女子十五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二八年华(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弱冠(男子二十岁);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非之年、知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喜寿(男子七十七岁);杖朝(八十岁。“八十杖于朝。”谓八十岁可拄杖出入朝廷。唐韩偓《乙丑岁九月在萧滩镇书四十字》诗:“若为将朽质犹拟杖于朝”);耄耋(八十至九十岁);米寿(男子八十八岁);鲐背之年(九十岁);白寿(男子九十九岁,取“百”去“一”之意);期颐(百岁之人)。

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耳顺梢头豆蔻
孩提之痛
豆蔻知多少
秋夜吟
何谓耳顺?
我珍藏你豆蔻的情衷
耳顺与随喜
再闻费翔先生演唱“故乡的云”
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
年华在豆蔻梢头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