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理论对社区老年人居家不出的干预
2016-04-09董胜莲张小丽邢凤梅吴庆文华北理工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董胜莲 张小丽 邢凤梅 吴庆文 (华北理工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自我效能理论对社区老年人居家不出的干预
董胜莲张小丽邢凤梅吴庆文(华北理工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目的探讨自我效能理论对社区居家不出老年人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在唐山市五个社区居家不出的老年人,随访5年后仍为居家不出老年人6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应用自我效能理论为指导对干预组进行干预,干预6个月后对老年人居家不出状态、日常生活能力状况、躯体、心理、社会状况等方面进行干预效果评价。结果干预组居家不出现状明显好转,转归率为84.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33%,与邻居交往及参加社会活动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P<0.05)。干预组心理状况优于对照组,干预组在健康自我评价中选择“健康和比较健康”的人数较多,而无孤独感、无抑郁的人数也多于对照组( P<0.05)。干预后在日常生活能力得分为108~126、90~107的老年人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P<0.05)。结论运用自我效能理论对居家不出干预能促进老年居家不出的转归,改善居家不出老年人不良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状态,促进其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增强社会能力。
〔关键词〕居家不出;自我效能
居家不出为每天大多数时间在家中渡过,每周外出次数≤1次。居家不出的外出是指有目的的外出,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不包括被动的走出家门〔1,2〕,与医学上所描述的外出禁忌无关。人长年累月的日常生活活动范围极度缩小将会引起肢体活动能力下降,心肺活动功能降低,致使身体残障及失用综合征的发生〔3〕。自我效能指人们成功地实施和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或应付某种困难情境能力的信念〔4〕。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能够帮助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促进健康行为〔5〕。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效能理论对居家不出状态老年人干预效果。
1对象和方法
1. 1对象随访唐山市5个社区中5年前居家不出老年人,筛选出目前仍然为居家不出状的62位老年人,其中男16人,女46人,年龄65~92岁。随机分为干预组32人,男8人,女24人,平均年龄( 77±5.99)岁,对照组30人,男8人,女22人,平均年龄( 76±6.92)岁。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1. 2方法应用自我效能理论为指导,从亲身体验、间接经验、言语劝导、情绪反应四个方面对干预组进行干预,干预时间为6个月。对照组老年人不进行干预6个月后对两组老年人居家不出状态、日常生活能力( ADL)状况、躯体状况、心理状况、社会状况等方面进行干预效果评价。具体方法如下:①亲身体验。介绍和讲解居家不出的有关知识,指导患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老年人参与家务和购物等日常活动,鼓励老年人外出散步,进行运动锻炼身体,主动与亲人、朋友和熟人见面。指导居家不出老年人记录每天的外出活动卡片,坚持把自己活动安排的真实情况记录下来,并逐渐修正其自身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做法,进行自我调控和自我监督。②间接体验。邀请同一小区居家不出好转的老年人给居家不出老年人讲解自身好转的经验和益处。老年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倾听他人叙述获得间接经验,激发去矫正自己的负面行为,从而增强自我效能。③言语劝导。每周对居家不出老年人家访1~2次,家访时间为1 h左右。通过与患者面对面交谈,记录老年人1 w的身体、心理、社会等情况,并检查老年人的居家不出卡片的记录情况,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④情绪反应。即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与居家不出老年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其感受,倾听老年人的谈话,指导老年人在有不愉快或烦心的事时找朋友、家人或研究者倾诉,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找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指导家属经常与居家不出老年人沟通交流。对于孤独、抑郁的老年人,3~4次/w(视情况而定,条件允许或增减探访次数)家访,30~60 min/次。
1. 3评价内容①居家不出现状:外出次数≤1次/w者为居家不出,外出次数指调查日以前1个月的外出状况,如果每周的外出次数不同时,将1个月内的合计外出次数除4,取平均外出次数。②人口社会学方面:采用自行设计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收入、生活习惯、社会状况等情况。③ADL:采用功能独立性评测( FIM)量表。包括自理活动,排泄、移动、行走、交流和社会认知等项目,量表总分为18~126分。ADL得分从重度照顾到自理分为6个阶段: 18~35分、36~53分、54~71分、72~89分、90~107分、108~126分〔6〕。得分越高,ADL越好。④心理状况:包括健康自我评价、孤独感和抑郁。抑郁状态采用老年抑郁评价量表简本( GDS-15)评价。GDS-15量表总分为15分,0~5分为正常,6分以上为抑郁。
1. 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 1居家不出现状6个月后,干预组转归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χ2=11.393,P=0.001),见表1。
2. 2两组社会生活能力比较干预组ADL得分为108~126,90~107的老年人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而且在邻居交往及参加社会活动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P均<0.05),见表1。
2. 3两组心理状况的比较干预组在健康自我评价、孤独感和抑郁情况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干预组在健康自我评价中选择“健康和比较健康”的人数较多,而无孤独感、无抑郁的人数也多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 P<0.05)。见表2。
表1居家不出、ADL情况、社会活动的比较〔n( %)〕
表2两组心理状况的比较〔n( %)〕
3讨论
通过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增加替代性经验、语言说服培养、调节情绪和生理状态四条途径可培养自我效能感。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外部的经验与主观的认知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当个体总能获得外界的关心和支持时,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理论重视人的主体意识对行为的控制作用,强调从挖掘患者的动机入手来达到行为的目标〔7〕。
躯体障碍会造成老年人居家不出的发生,而居家不出同时也会进一步加重老年人的躯体障碍〔8〕,有研究表明,居家不出也是导致痴呆和卧床的发生重要因素〔9〕,因此,居家不出与身体障碍的发生是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居家不出的发生,会造成日常活动范围减少,运动量较少,不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使心肺功能降低等。ADL也是老年人自理能力的体现〔10〕,ADL得分越高,自我管理行为越好。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如健康自评、抑郁、孤独等对于居家不出的发生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拥有良好的心理状况可以减缓身体功能的衰老,健康自我评价主观感觉不佳,可以使自理能力恶化〔11〕。
4参考文献
1 Nour K,Laforest S,Gauvin L,et al.Behavior change following a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 for housebound older adults with arthritis〔J〕.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2006; 3( 1) : 12-8.
2新开省二,藤田幸司,藤原佳典,等.地域高龄者にぉける“タイブ别”闭じこもりの出现频度とその特征〔J〕.日本公众卫生杂志,2005; 52( 6) : 443-55.
3 Kono A,Kanagawa K.Characteristics of housebound elderly by mobility level in Japan〔J〕.Nurs Health Sci,2001; 3( 3) : 105-11.
4杨廷忠,郑建中.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52-5.
5王汕珊,梁丽梅,张全英,等.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应用自我效能理论的效果研究〔J〕.吉林医学,2006; 30( 20) : 2443-4.
6邢凤梅,姚三巧,范雪云,等.老年职业人群居家不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 28( 4) : 796-8.
7孙秋英,柳韦华,张廷香,等.自我效能理论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 23( 2) : 38-40.
8 Hall RG,Channing DM.Age Pattern of consultation and functional disability in elderly patients in one general practice〔J〕.BMJ,1990: 301 ( 6749) : 424-8.
9 Vinker S,Nakar S,Weingarten MA.Home vistor to the housebound patient in family practice: a multicenter study.Israeli General Practice Research Network〔J〕.Isr Med Assoc J,2000; 2( 3) : 203-6.
10邢凤梅,姚三巧,景丽伟,等.煤矿老年职工居家不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 23( 8) : 946-8.
11邢凤梅,孙冬梅,景丽伟,等.躯体和心理因素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不出发生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 30( 16) : 2337-9.
〔2014-11-09修回〕
(编辑杜娟)
通讯作者:邢凤梅( 1964-),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老年慢性病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BBRK005)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 2016) 02-0434-02;
doi:10. 3969/j. issn. 1005-9202. 2016. 02. 086
第一作者:董胜莲( 1965-),女,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老年护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