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并发抑郁焦虑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016-04-09韩修英闫文艳杨海英刘志美苏全志滨州市人民医院门诊部山东滨州566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心理干预抑郁焦虑

韩修英 闫文艳杨海英刘志美苏全志(滨州市人民医院门诊部,山东 滨州 5660)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并发抑郁焦虑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韩修英闫文艳1杨海英2刘志美3苏全志2(滨州市人民医院门诊部,山东滨州25661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并发抑郁焦虑情绪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收集脑卒中并发抑郁焦虑情绪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脑血管药物和功能训练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年,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抑郁自评量表( SDS)和焦虑自评表( SAS)评估治疗效果及依从性。结果

治疗后6个月和1年,试验组SCL-90量表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年SDS评分和S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完全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并发抑郁焦虑情绪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同时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焦虑;心理干预;依从性

1滨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滨州市人民医院护理部

3滨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第一作者:韩修英( 1968-),女,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神经内科护理、心理护理方面的研究。

脑卒中( Stroke)是突发性的脑部疾病,可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因脑内动脉狭窄、闭塞甚至破裂,导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和一过性/永久性脑功能损伤〔1〕。部分患者因病程较长而产生不同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导致生活不能自理,记忆力和智力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2〕。因此,脑卒中并发焦虑和抑郁情绪患者的心理干预治疗十分必要。本研究拟探讨心理干预治疗对脑卒中并发抑郁焦虑情绪患者的康复作用和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113例,排除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异常疾病病史者。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即经脑部影像学检查( CT/MRI)诊断为脑卒中,且符合以下条件: ( 1)年龄50~80岁,首次诊断为脑卒中; ( 2)病程2 w以上,躯体情况基本稳定,意识清晰; ( 3)焦虑或抑郁情绪出现在脑卒中后2 w内; ( 4)焦虑自评表( SAS)总分≥42分或抑郁自评量表( SDS)总分≥48分。最终纳入脑卒中并发抑郁焦虑情绪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 64.38±8.25)岁;脑梗死26例,脑出血12例,腔隙性脑梗死5例,脑梗死合并脑出血2例;对照组45例,男22例,女23例,平均年龄( 63.42±8.36)岁;脑梗死23例,脑出血12例,腔隙性脑梗死9例,脑梗死合并脑出血1例。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男女比例和脑卒中类型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经医院伦理协会批准。

1. 2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采用脑血管药物治疗和运动功能训练,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治疗,包括心理护理(倾听患者主诉,取得患者信任,对患者进行积极心理护理和疏导,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认知干预(对患者认知重建,建立其主动认知,让其了解心理因素对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和康复干预(根据患者病请,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且依据病情需要采用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年,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SDS和SAS评估治疗效果,并记录患者治疗依从性。

1. 3评价标准SCL-90量表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每一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被试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体会进行评分。测试结束后,90个项目单项分相加之和为总分,反映其心理健康状况〔3,4〕; SDS量表和SAS量表均为患者自评量表,各自含20个评价项目,每个项目分为四级评分( 0~4),总分均为100分,SDS评分和SAS评分为各评价量表的条目总分〔5〕。依从性评价:病人遵医嘱治疗,主动配合,为完全依从;病人接受医嘱,不能积极配合治疗,为部分依从;患者不遵医嘱,不配合治疗,为不依从。

1.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和组内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 1两组患者SCL-90量表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SCL-90量表各因子评分及总分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治疗后6个月和1年,试验组SCL-90量表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SCL-90量表评分比较(分±s,n=45)

表1两组患者SCL-90量表评分比较(分±s,n=45)

与治疗前相比: 1) P<0.05;与对照组相比: 2) P<0.05;下表同

因子  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3个月 治疗后6个月 治疗后1年 治疗前  治疗后3个月 治疗后6个月 治疗后1年躯体化 2.98±0.36  2.63±0.25  1.78±0.371) 2)1.32±0.411) 2) 3.02±0.51  2.96±0.34  2.88±0.44  2.77±0.49强迫 2.43±0.27  2.20±0.63  1.68±0.451) 2)1.29±0.331) 2) 2.38±0.31  2.22±0.26  2.20±0.33  2.19±0.28人际关系 2.54±0.40  2.14±0.33  1.89±0.651) 2)1.78±0.561) 2) 2.97±0.19  2.83±0.23  2.79±0.21  2.73±0.05抑郁 2.39±0.30  2.01±0.36  1.76±0.451) 2)1.50±0.431) 2) 2.87±0.34  2.74±0.45  2.68±0.66  2.57±0.45焦虑 2.68±0.32  2.34±0.26  1.85±0.331) 2)1.53±0.231) 2) 2.64±0.46  2.58±0.36  2.45±0.29  2.36±0.43敌对 2.18±0.38  2.09±0.47  1.67±0.351) 2)1.55±0.621) 2) 2.16±0.43  2.09±0.37  2.06±0.35  2.02±0.44恐怖 1.83±0.53  1.75±0.45  1.21±0.671) 2)0.96±0.121) 2) 1.88±0.45  1.76±0.35  1.47±0.29  1.36±0.38偏执 1.78±0.42  1.54±0.37  1.12±0.441) 2)0.63±0.021) 2) 1.82±0.35  1.65±0.29  1.46±0.37  1.25±0.45精神病性 1.95±0.33  1.65±0.26  1.13±0.451) 2)0.80±0.221) 2) 1.94±0.29  1.78±0.23  1.73±0.46  1.73±0.30总分 128.46±28.38  118.45±18.67 112.33±16.781) 2)109.45±19.361) 2)133.28±20.32  131.45±16.35  130.56±17.63  129.49±15.34

2.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S评分、SAS评分比较见表2,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的SDS评分、S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年,试验组SDS评分、S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年,试验组SDS评分、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S评分比较(分±s,n=45)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S评分比较(分±s,n=4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3个月  治疗6个月  治疗1年试验组 57.46±8.39 30.59±7.281) 2)23.72±6.921) 2)18.48±5.891) 2)对照组 56.55±7.69  39.63±8.49  38.29±8.23  36.65±10.33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评分比较(分±s,n=45)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评分比较(分±s,n=4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3个月 治疗6个月  治疗1年试验组 52.38±9.21 33.68±12.561) 2)25.43±8.391) 2)21.36±6.781) 2)对照组 53.25±8.63 43.33±10.38 36.45±12.32 30.34±11.46

2. 3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试验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完全依从率〔38例( 84.44%)〕显著高于对照组〔29例( 64.44%)〕( P<0.05),部分依从率〔6例( 13.33%)〕和不依从率〔1例( 2.22%)〕与对照组〔11例( 24.44%),5例( 11.11%)〕无统计学差异( P>0.05)。

3讨论

脑卒中患者合并抑郁或焦虑等情绪障碍的发生率较高,脑卒中发病后1~1.5年也是患者情绪障碍的高发期,发病率约为普通人群的2倍〔6〕。脑卒中并发抑郁和焦虑的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与脑卒中患者脑神经功能受损,出现短时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智力损伤,心理异常,导致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疗效,导致病程延长,给患者带来巨大精神痛苦有关〔7〕。针对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采取积极和科学的心理干预措施十分必要。

本研究表明心理干预治疗有利于脑卒中并发抑郁焦虑患者的心理健康恢复,抑郁、焦虑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与相关报道结果一致〔8〕。心理干预治疗后,脑卒中合并抑郁焦虑障碍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患者对康复的信心增强,且对心理因素在康复治疗中的重要性具有更深入的认识,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增高,能有效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有利于自身的神经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9〕。

4参考文献

1 Trompetto C,Marinelli L,Mori L,et al.Postactivation depression changes after robotic-assisted gait training in hemiplegic stroke patients〔J〕.Gait Posture,2013; 38( 4) : 729-33.

2高文娟,李婷,陈碧华.一线城市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现况及需求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 16( 27) : 3228-30.

3蒋菊芳,许玉芳,丁兰芬,等.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病人应对方式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 27( 32) : 3608-10.

4曹燕竹.心理干预对脑卒中伴抑郁焦虑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 17( 21) : 135-6.

5张方祥.脑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患者心理干预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2; 7( 6) : 465-6.

6王锦芬,方志红.综合性心理干预对脑卒中伴抑郁和焦虑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 10( 23) : 144-6.

7谢珺,汪学红,章娟,等.脑卒中患者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认知及其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 36 ( 2) : 136-9.

8王洪霞.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干预〔J〕.中国医疗前沿,2012; 7 ( 3) : 78-95.

9胡玉兰,周清珍,郭圆圆.早期心理干预改善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 17( 1) : 107-8.

〔2015-03-18修回〕

(编辑袁左鸣)

基金项目: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No.2013WS0097)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 2016) 02-0412-03;

doi:10. 3969/j. issn. 1005-9202. 2016. 02. 075

猜你喜欢

心理干预抑郁焦虑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