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地理必修三教材和考纲的研究及思考

2016-04-08汪宇飞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教学要求考纲区域

汪宇飞

摘 要 新学考、高考考纲的不断更新与教材一成不变的客观矛盾,要求地理教师不断加强对考纲的研究和提高教材处理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新学考、高考背景下的教学。笔者主要针对这一矛盾,简单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与看法。

关键词 地理必修三 教材处理 区域地理 整合

一、聚焦矛盾 引人深思

对于2015届学生而言,会考的内容已经做出了部分调整,主要调整集中在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各个版本的湘教版必修三的第一章认识区域主要包含四节内容,分别是: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区域经济联系。教材一成不变,但考试要求却一变再变,随着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要求各校地理教师加强对教材的整合处理,以此来适应新的考试要求。在这里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点是,地理必修三所配套的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倒是能及时更改,做到与考试大纲相吻合。因此,据笔者了解,很多学校直接以图册代替教材来进行授课,此举固然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图册只能起辅助性作用,难以真正取代教材。

二、回归考纲 着眼变化

1.教学要求的不断调整

教学要求(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对教学有“指挥棒”作用,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基于2012版和2014版学科指导意见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教学要求(目标)正经历不断的调整,二者具体差别详见表1。

从上表教学要求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两点结论:第一,12版和14版教学要求中最大的一处变化就是增加了理解和简单应用的要求。由于14版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作为考试要求,所以第二章共计减少了两个b理解要求和1个c简单应用要求。从12版到14版的变化也并非毫无征兆,我们可以从2013年杭州市教研室组织的关于学考的会议内容中看出,市地理教研员赵越先生向广大地理教师解读了考试要求变化。第二,教学难度总体保持不变,考试要求基本保持不变。

2.教材内容不断变化

从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必修三教学内容大致经历了两次调整,具体见表2。

根据12版和14版学科指导意见,必修三教材的内容调整幅度较大,尤其是会考和学考的变化。从表2的内容,我们大致可以发现如下变化:首先,必修三第一章新增了四节区域地理的内容,分别是《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区域差异—三大自然区》;其次,删除了第二章第六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再次,删除了第三章第四节《数字地球》;最后,有些细节的变化在表格中仍难以体现,例如,第一章第四节内容《区域差异》中的经济区的划分由原先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区改为东、中、西和东北四大经济区。因此,对于考纲的研究和对教材的钻研还需要广大教师多下功夫,以免遗漏。

3.新学考要求下,教材内容前后关联性强,可互相穿插

由于必修三新增区域地理:亚洲、欧洲西部、美国、三大自然区差异等内容,这部分内容较详细介绍了上述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该内容与第二章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有极大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第二章的各节所举例子基本是以第一章所介绍的各区域为例(详见图1)。

三、基于教材 探索出路

1.立足校情,破解新增区域地理无教材难题

教育强调的是科学、规范,而不是艺术、自由。因此,教材自然而然的成了学校教育的中心,成了保证学校基本教育质量的“依靠”和“凭借”。我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宣言书》明确提出了“教科书革命”的口号,他说:“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足见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脱离了教材,教学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新课改初期,由于时间紧迫,绝大多数学校猝不及防,只能更多的以图册作为蓝本进行教学。后期,有的学校自己编制教材,有的学校编制导学案,有的学校通过增订补充读本作为教材。笔者所在学校,一直通过增订认识区域—《地理·必修Ⅲ》补充读本作为教材。该读本依据2012和2014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指导意见》所编写,由吴祖良地理教学研究室编著,内容紧扣教学纲要,非常适合中学地理必修三教学。

2.对现有教材进一步筛选整合

根据考试条目,结合湘教版必修三、图册等资料,我们可以对必修三目录进行重新筛选整合。考纲中规定选学的内容、不做考试要求的内容,可以删除,尤其是在教学周期较短的学期。根据2014版学科指导意见,必修三老教材中以下内容可以被删除:《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数字地球》。而对必修三教材中有考核规定的章节,进行打乱,并按照教学实际、个人对教材安排的理解,重新整合。教师对教材重新整合后,排列出一个新的必修三教学目录,让教学变得更有条理、教学进度安排思路更加明晰。下图为笔者所在备课组讨论所编制的新目录,仅供参考。

3.针对学考,降低教学起点,合理把握教学难度

会考和学考在知识考核要求方面有一定的共性。例如,都将各个知识点的掌握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分为a识记、b理解、c简单应用这三个层级,但学考增加了d综合应用这个掌握要求。这样的变化看似增加了学考的难度,而实际却是更加明确了学考对考试内容的要求,也将学考和选考(加试内容)的范围做了明确的界定。在学考之前,地理教师都是以高考难度的尺度在从事地理教学,学生学习的范围大、难度高。而新的学考则对学考难度降低了,将比较难的内容作为加试内容。例如,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学考要求是:1.湿地的概念和类型a;2.湿地的重要价值b;3.湿地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c;加试要求是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由此可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需要把考纲规定的学考内容及考试要求落实到位,而延伸拓展的内容可以只对选考生进行深入讲解。

四、归纳总结 且行且思

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教材的更新、学科指导意见的细微调整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及时准确地把握高考方向。14版学科指导意见较12版有不少调整,主要表现在考试条目减少,难度转换。首先,14版学科指导意见将学考要求和选考要求作了明确规定,需要教师先学习考纲,再教学。其次,湘教版必修Ⅲ教材第一章内容作了较大调整,主要是新增三节区域地理,删除第一节内容。这样的调整势必要求教师在教学安排过程中需增加教学课时,降低教学起点,注重学法指导。再次,第二章和第一章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主要表现为第二章多节内容以第一章的新增四节内容为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这样的内在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调整教学顺序,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总之,高考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改革的潮流中需要每一位地理教师不断研究考纲,研究教材变化,以更好地迎接这把“双刃剑”。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教学要求考纲区域
分割区域
擦桌子
用联想的方式复习考纲动词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通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一)
区域发展篇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新高考对“曲线运动”的考查特点及命题趋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