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币到7,也不要瞎操心

2016-04-08钟伟

商界 2016年2期
关键词:购买力名义负债

钟伟

人们习惯夸大汇率波动对一国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然而过去30年,主要经济体货币汇率年内波动幅度超过10%司空见惯,也没有见到哪个西方大国是通过持续汇率低估而成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最近,有不少人对人民币汇率走势非常焦虑,但其实还根本没有区分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的概念。简单说,我们大可不必对波幅扩大过度解读,维持名义汇率的窄幅波动也不应成为政策目标,而实际有效汇率的灵活、双向波动,才应该成为常态化的目标。

姑且用以下六个关于汇率常识的论述,让大家从“浮动恐惧”中稍感安心。

第一,汇率是投资者对国家信用的投票。当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悲观,和中国经济增长、外汇储备、国民净储蓄率等基本面并不一致。倘若中国梦是可以实现的,国际社会和中国国民最终会对人民币汇率投出信任票。

第二,许多人将汇率信号作为国家竞争力的一部分是不妥当的。西方大国中没有一国是通过持续汇率低估而成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国也不例外。请谨记,廉价货币并不能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也不能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第三,目前,各种汇率理论付诸实证时的效果都不理想:基本面、购买力和预期这三个因素的解释力都不很强。姑且认为购买力平价是最朴素、直观的汇率决定论,那么比较主要国家的生活成本,人民币和主要货币之间并未出现明显背离购买力平价的现象。

第四,对汇率的不信任与央行发钞节奏并无必然联系。从金融层面看,资产多于负债,资产收益超过负债成本,是货币信用得以维持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所谓金融转型,就是要挤出低收益资产和高成本负债。前者能否实现在于低效产业和企业能否收缩,后者能否实现则在于对举债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还是硬。与其说对汇率的不信任是对中国央行发钞节奏的担忧,不如说是投资者对低收益资产的不习惯和对高成本负债的依赖。

第五,人们习惯夸大汇率波动对一国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但是从1985年至今,主要经济体货币汇率年内波动幅度超过10%司空见惯,也并未对政府调控和经济运行带来太大困扰。如果过于强调维持名义汇率的稳定,会迟滞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加重央行外汇市场出清的义务,从而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制约。

第六,从中国的外汇储备和“一带一路”战略来看,人民币国际化会扮演储备货币和融资货币的双重角色,但融资货币的角色会更浓重一些。这需要中国央行更关注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避免非居民融资的利率汇率成本过高;当然,中国央行也有义务兼顾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非居民的利益。

那么,何时是扩大汇率灵活性的合适时机?25年前,或者现在。

摆脱对汇率浮动的恐惧,转而关注实际有效汇率和人民币汇率指数,是深化汇率改革的重要前提。倘若未来看到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到7,这可能是美元指数短期走势过强,中国过剩产能在加速出清,甚至是外汇交易者的非理性所致。但看到7,并不意味着接下来就是8,也可能是6。悲观者永远是低头向下看,而克服“浮动恐惧”之后的正常姿态,应该低头、抬头寻常见——市场会选择它觉得舒适的姿态。

猜你喜欢

购买力名义负债
欧洲购买力人均降近800
逆行,以生命的名义
以二胎的名义,享受生活
你的负债重吗?
彻底解决不当负债行为
以创新的名义宣誓发展
彻底解决不当负债行为
加强公立医院负债管理的几点思考
商品房购买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