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浪费任何一次危机
2016-04-08
对于危机这个词,最有趣的形容是,它是一种“解体状态”。当固有的平衡被打破,紧张和混乱超越个人的应付能力,当下和未来开始呈现的解体状态。
我们时常会问一些企业家,你最渴望拥有的一种能力是什么?很多人的回答都相似,就是预见未来的能力。为什么?越大的企业遭遇过的危机越多,正因为这一点,才让身处其间的人渴望能够确定未来。
人不可能确定未来,但可以确定的是,好花不常开,危与机相互更替,这一大自然的规律。就好比我们在健身房锻炼身体,在这个过程中你身体中的一些细胞已经分裂了,也就是说有些细胞失败了,但正因为细胞分裂了,我们才会变得更大、更强壮。
不浪费任何一次危机,需要我们正确地处理和失败的关系。今天,我们公认以色列是一个创新力和创造力强大的国家。这样一个只有700万人口的国家,却是全球创业密度最高的地方,每年都有几千家新成立的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数量几乎超过了欧洲的总和,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
为什么以色列会有这么强大的创新力?
可能的因素有很多,但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这个国家在种种历史危机中养成了正确看待挫折的素质。整个国家从上到下,对于失败怀有一种特殊的价值观。以色列风投公司更愿意投资那些有过失败经历的企业便是一例。
看到危中有机,进而把坏事变成好事是一种能力。今天,中国的产能过剩成了各界共识,然而经济学家周其仁却说,“别说什么过剩产能,实际情况是有的是仗可以打。看看国外代购、海淘流行、进口消费品猛增就可以明白,那些东西我们都不会造吗?大部分都会造,就是品质上差那么一点点,这一点点在现在的市场看来就差大了。再不发动一场提升品质的革命,中国的过剩产能将越来越多。”
阿里巴巴、百度相继成立的1999年和2000年前后,三大门户集体失意纳斯达克,正是第一场互联网泡沫从顶峰到破灭的时刻。
危机产生混乱,而混乱往往是新英雄走上历史舞台的阶梯。对新生的阿里巴巴和百度而言,危机意味着固有的商业平衡和形态被打破,也就意味着新的赛道和新的模式值得探索。
对个体而言,站在所谓危机面前,是选择被“招安”还是对抗性成长?人生来就是要与年龄的增长和外部世界的危机进行斗争,以此来实现自己的内心完善和人格发展。对抗不了身体的衰老,却至少可以对抗成为一个可能更糟糕的自己。心不老,则人生不老。
不要浪费任何一次危机,对于个人、企业乃至民族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