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016-04-08郁鸿胜

上海企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考量生产率供给

郁鸿胜

一、供给侧结构改革重点要解决“为生产而生产”的做法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大家知道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那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还得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中寻求答案,关键是要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中去解决问题。

曾还记得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胡耀邦同志发起了我国在政治上的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一重大讨论,在政治思想领域以真理标准开辟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我们还曾记得,胡耀邦同志同时在经济领域,还发动了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大讨论。当时讨论的目的就是针对“为生产而生产”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希望通过讨论,能够弄清楚“为生产而生产”错在哪里,会对社会生产造成哪些危害,会给宏观经济运行形成哪些负面影响,探索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次讨论的意义非常深远。

我们来体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涵。笔者回忆起当时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讨论的一些理论问题,通过引用当时《人民日报》1979年10月20日的文章,对今天来谈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认识,颇有启发性。《人民日报》的文章是这样写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要。我国有9亿人口,人民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又反过来刺激生产,这是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人民生活安排好了,特别是8亿农民生活安排好了,中国的大局就稳定了”。这段文字的表述,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创造社会的有效需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经济领域上,对治国理政有着极大作用,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践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一项伟大实践。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一切为了不断满足和提高人民的生活。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目的就是一切以人为本,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增产人民需要的最终产品,而不应该是其他别的东西。当年,我国经济领域开展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讨论,就是针对经济界和一些地方政府还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因此,在不少地方一味强调单纯追求GDP指标,将经济增长片面的等同于经济发展,急功近利,造成了不健康的增长方式。从目前现实造成的产能过剩、库存过剩等经济现象来看,这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史上,可以说明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为什么同社会需求脱节的生产要衰退和灭亡。

我们重温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翻开他亲手撰写的三页讲话题纲,从中看到,他提出的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思想,都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提出了需要重视的关于供给侧方面的政策要求。针对企业生产,他说到,要求在管理方法上克服官僚主义,要学会用经济的方法管理经济,要在管理制度上加强责任制,重点是扩大管理人员的权限,要善于选人,发现专家,重用专家,要严格考核。邓小平同志说,这是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国民经济的政策。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对于今天我们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今天我们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与当年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讨论,在背景上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是也有许多不同的区别。当时开展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讨论,是在人们还不够重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于拨乱反正的形势下开展的。那时的产能过剩、库存过剩和成本过高等问题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突出,但是我国理论界已经意识到了“为生产而生产”不正确的指导思想,会引起经济建设的负面影响。但是,那时开展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讨论也受到了一定的阻力,因此,戛然而止,可惜的是这个讨论的影响力没有像真理标准那样大。如果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讨论能够延续下来,那么对目前中国的高投入,低产出,高积累,低消费,高投资,低回报就有根本的纠偏作用。今天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抓住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供给侧结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了改革实践,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内涵。

供给侧结构制度改革是一项政府、企业及市场共同协调和深入改革的系统工程。政府、企业和市场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是相同的,所承担的改革功能是有区别的。政府、企业及市场三者改革功能不是从属关系,也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为支撑的关系。因此,三者在改革中都应有自己的定位。政府在改革中,重要的是创造有利于供给侧结构制度改革的宏观环境,编制供给侧结构制度改革的战略规划、建立科学的宏观运行的企业管理体制与机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完善符合我国和地区特定的产业目录、综合梳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重大政策,制定考量供给侧结构优化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标体系。企业在改革中处于主体地位。因为产品是靠企业侧的一方提供的供给。企业在改革中任务繁重。企业从根本上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有市场意识和成本意识,要有依靠创新和提高科技水平来增加社会生产品的意识。企业要有严格的责任制考核制度的执行力,要建立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杜绝“为生产而生产”,为单纯追求完成GDP的做法。市场在改革中,关键是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造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科学的市场消费观,带动有效需求,将真正刺激企业的有效供给。

二、要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考量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成效

以什么指标考量供给侧结构的优化程度,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从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分析,推动社会商品的生产,可以由需求侧的一端来设定政策与措施,达到扩大社会商品生产的目的,也可以由供给侧的另一端来设定政策与措施,达到扩大社会商品生产的目的。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典故里,就有供给学派和需求学派之分。这两个学派各有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国家的统治者,如美国的总统和国务卿,也有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等等。但是,这样的学派都是在特定的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下形成的,有些形势需要加强社会总供给,另一些形势需要扩大社会总需求,因此说不上哪些政策是优良,哪些政策是不优良,政策对路就行。

目前,我国总体上实行的是与需求侧为主导的经济政策体系。这项政策体系,是针对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一种改革与开放。扩大社会总需求,丰富了国民经济各种商品的生产,加速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对于经济的衡量标准和考核指标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考量社会生产的指标是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强调的是第一部类与第二部类的平衡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采用的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及GDP的考量标准。GDP的内涵表示的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力和财富全部最终产品和质量的价值表现形式。虽然GDP的统计有三种常用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但是,这三种方法基本上都是从消费需求的角度来设计的,也就是通常我们讲的“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即投资、消费和外贸出口,是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

用GDP指标来考核经济增长有两个重大缺陷是没有办法来弥补的。一个缺陷是,无法统计无效的GDP,也就是没有质量的GDP和有水分的GDP。这种GDP的表现方式,在现实中表现为库存多,产能过剩,成本过高。这些在GDP 统计上都是表现为经济增长,但是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都无法表现出来。另一个缺陷是,无法剔除消失的GDP,比如每年我国都将发生的各类灾情、如地震、火灾、海啸、风暴潮、泥石流等天灾人祸,灾情和恢复重建都要占GDP一定的比例。从需求侧分析GDP的增长,劳动者报酬高,工资成本高,引起的生产商品成本高,全社会资本利息收入高,GDP就增长高。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加速快,各类投资增长快,GDP增长就快。这些增长高、发展快的GDP,有许多都是无效的GDP。由于我们还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考量指标体系,仅围绕GDP的一根指挥棒转,因此造成了目前我国某些产品库存量高,一些产业产能大量过剩,为追求GDP的增长,企业还向银行高利率的贷款,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使得生产成本直线上升,产能大量过剩,产品大量积压。

那么,我们可以不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宏观经济运行政策,来“三去一降”呢,即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和降成本。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供给侧的结构优化,那么用什么样的指标能具体考量供给侧结构优化呢?实际上,发达国家已经提出了用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标,来考量供给侧结构优化的程。

全要素生产率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上世纪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M·索洛提出了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增长方程,形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含义。

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即分析各种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是说,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眼就会被识别出来,在增长中,不会有过多的产能和库存的积压,不会不顾利率多高,也要贷款投资来扩大需求。这样计算的方式,可以识别国民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可以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通过这样的计算方式,还可以作为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析,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这对于考量供给侧的结构优化程度,有着重要作用。

剖析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我们看到,可以考量供给侧的结构优化程度。比如,在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中,可以计算出一个国家(地区)在社会商品的生产中,在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纯技术进步,包括知识、教育、技术培训、规模经济、组织管理、有形效率的资本设备利用、提高了的技巧劳动、有效率的土地生产要素等,这一些被称为非具体化的技术进步,都能在经济增长率中,通过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定量分析中反映出来。

简言之,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是考量供给侧结构优化最合适的指标。因为,供给侧的结构优化,就是要在社会商品的生产中,在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资本、劳动、土地在的投入中,寻找有效需求,以科技创新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增加有效供给。这与全要素生产率探寻技术进步产生的生产率增长是一致的。

如果从全要素生产率一般的含义出发,不但可以考量一个国家(地区)供给侧结构优化的过去和现实的实际情况,也可以为一个国家(地区)的供给侧结构优化做好未来的预测。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通过考量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都可以得出一个现实的贡献于经济的增长率,我们可以通过发展比较,找出供给侧结构优化的政策走向。从效率角度来考察,生产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中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我们可以做出为供给侧结构优化的制度安排。从本质上讲,全要素生产率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和落后,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全要素生产率也是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未来的综合反映,这正是供给侧结构优化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猜你喜欢

考量生产率供给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一场情与理的考量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股权回购立法态度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