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达门巴村“翻身”记
2016-04-08燕巧
燕巧
落日余晖下,远山巍峨,朵朵白云点缀在蓝天之间,一条蜿蜒盘旋的“长龙”辗转直上云霄深处……在这条有着最美“天路”之称的川藏公路——国道318线上,俄达门巴村如同一只苍鹰,静立在云端。
“俄达门巴”在藏语中的意思是“迁徙过来的部落”,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属于纯牧区,大多数村民分散居住在偏远的山沟牧场。2015年,该村171户724人,有贫困人口37户14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收入仅1900元。
8月7日,四川首个以藏族木雅文化为主题的俄达门巴旅游景区在川西高原上开园。“去年,我家是村子里最穷的户,自从去年以来,一切发生改变,现在我成了股民。”开业当天,村民日泽笑着称。
沐浴精准脱贫的春风,俄达门巴村一跃成为木雅文化的集中展示地、藏区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8月23日至25日上午,省委书记王东明率督导组赴甘孜州康定市蹲点督导,实地检查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各项部署落实情况。王东明强调,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脱贫攻坚是我们党领导下的一场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要把藏区脱贫攻坚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结合起来,引导广大藏区群众感恩奋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在四川向贫困宣战的承诺中,高原藏区被倾注了深情的目光。高原藏区生态脆弱,牧民流动性大,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建设难,给脱贫攻坚增加了不少困难。俄达门巴村是怎样一年“翻身”的?条件艰苦的高原藏区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近日,本刊记者前往俄达门巴村,寻找答案。
思变:从通道经济到旅游经济
“呼——”
一辆又一辆的车从央珠家的加水站呼啸而过,央珠拿着水管为货车加好水,收好司机付的五块钱。这个加水点是央珠家里自己建的,从门前的河里取水,专给318国道上来往的车辆加水。
折多山是318国道川藏段上第一个需要翻越的高山垭口,海拔4962米。折多山既是大渡河、雅砻江流域的分水岭,也是汉藏文化的分界线。翻过了折多山,就正式进入了康巴藏区,有“康巴第一关”之称。俄达门巴村正好位于折多山西侧的半山腰上。
央珠今年23岁,没读过书,会说一点汉语,问及加水的收入,她说一天下来有三四十块,问及一年的收入,央珠则腼腆地笑了笑说,“说不来。”俄达门巴驻村第一书记井钟介绍,俄达门巴村一二村在318国道沿线有14个加水点,一年下来,每个加水点大概有2到6万的收入,有些甚至可以达到20万。
在这14个加水点中,有4个加水点是贫困户经营的,央珠是其中的一家。去年以来,围绕打造318线最美景观大道重要节点,村委会实施318沿线加水点风貌改造工程,将对这14个不规范的加水点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成为了集加水、餐饮、休闲、特色农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小型特色综合服务站。除了14个加水点,折多山垭口的停车点也是村里多年来的集体经济。
尽管扼守着“康巴第一关”,但仅靠比较传统的沿路经济,俄达门巴村脱不了贫,致不了富。
去年9月1日,井钟作为省委统战部选派的第一书记开始在俄达门巴村驻村工作。到了俄达门巴村,尽管为这里的贫困现象忧心,但井钟却像发现了一片“新大陆”:这里地处康定旅游资源富集的折西片区,是贡嘎生态河谷核心区域,被誉为“摄影家的天堂”,发展旅游经济大有可为。但是,传统生产经营行为难以实现增收、贡嘎雪山和雅拉雪山簇拥却尚未形成有力支撑的旅游产业、一批牧民定居点房屋没很好利用,也成为村牧民深陷贫困的症结。为了挣钱,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多数选择外出务工。
“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发展旅游产业,成为俄达门巴村在脱贫路上的不二选择。
谋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带着省统战部门的130万帮扶基金,井钟一直在想把这钱拿来做什么?规划做了好几次,都不满意,最后和村长降秋多吉一合计:买牦牛,给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发牦牛,村民卖牦牛奶增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村委买了370头奶蓄牦牛,每户10头,发给了建档立卡的贫苦户。每头牦牛每天能产3斤奶,对接奶制品加工企业收购牦牛奶,每斤牦牛奶能卖6块钱。目前,村委正积极对接蓝逸集团,通过“奶站+奶吧”的模式,力争形成牦牛奶收购、运输、销售一体化,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降秋多吉说,“这是可以用一辈子的钱”。
央珠以前家里没有牛,现在领了村委分发的10头牦牛,妈妈就去草场放牧。记者来到央珠家的时候,家里还正在建易地扶贫的房子,预计两个月就可以建好。今年村委正在解决央珠在景区就业的问题,到时央珠家年底收入预计能达到人均8500元,完成脱贫。
要小康,就必须补齐贫困短板;要摆脱贫困,就必须找准穷根,精准施治。
精准识别——第一书记驻村工作以后,村里成立工作小组,分批对全村171户牧民逐户开展调研摸底,对贫困户的草场面积、牦牛数量、收入明细、居住条件、扶贫意愿等情况进行逐一细化完善,通过对数据不断核实、修正、公示,最终使37户144名贫困人口得到精确识别。
精准规划——在精准识别基础上,俄达门巴村为每户贫困户做出了扶贫规划,详细分析致贫原因,因人因户制定脱贫目标和具体措施,实现人员、点位、数据、措施“四个精准”。
精准脱贫——为每位贫困户建档立卡后,俄达门巴村按照规划脱贫具体目标,逐步实施贫困户的脱贫规划,按计划完成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的脱贫工作。
离开央珠家,本刊记者来到今年刚脱贫的索扎家。索扎家已经住进了藏区新居,红顶白墙的新居,整洁又漂亮。家里的墙上,贴着孩子的奖状。索扎的大儿子在泸定读高中,小儿子在木雅读小学,两个孩子成绩都很好。索扎说,会一直让孩子读到大学。现在,索扎是村里的保洁员,每月有500元的收入,还开了个小卖部,由妻子经营,现在家里的年收入能达到4万多。
“37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去年已经有4户完成脱贫。今年,俄达门巴村的目标是37个贫困户全部脱贫,奔康路上一个群众都不能落下。”井钟向记者介绍道。
蜕变:打造可借鉴的“俄达门巴村模式”
8月7日,木雅圣地景区在俄达门巴村开业。原来在景区居住放牧的24户牧民现在依然生活在景区内,负责景区开发的木雅泽朵公司将村里空置的49套牧民定居房以资产入股方式进行打造。公司与村集体按照8∶2的比例,对景区收入进行分红。2015年全村分红35万元,2016年将实现保底分红85万元。除此外,景区还为村民提供了48个稳定的就业岗位,其中7人为贫困户。
总投资1.8亿,这是俄达门巴村引进的最大的一个项目。景区的开发,不仅为牧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收入,还实现了“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村民变股民”的旅游促脱贫的新模式。
木雅泽朵旅游公司李华能说,之所以投资木雅圣地景区,是因为俄达门巴村的景美,人更美。俄达门巴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战贫困,作为民营企业家,感受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响应甘孜全域旅游发展战略,要把俄达门巴村变成景区,通过景区发展为牧民创收。
除了景区,俄达门巴村正在发生的变化让村牧民们慨叹。今年,康定市计划投资1000万元,在俄达门巴村实施通村通达工程,建设通村公路10公里;计划投资56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确保村民安全饮水有保障;计划投资1000万余元,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解决45户用电难问题;积极与电信公司衔接,力争今年通电话、通宽带;围绕打造国道318线最美景观大道重要节点,投资60万元,实施国道318沿线加水点风貌改造工程,把14个加水点建成集加水、餐饮、休闲、特色农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小型特色综合服务站。投资92万元,实施生态提升工程,实现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湿地)。
放眼整个康定,还有不少类似俄达门巴一样的贫困村。全市59个贫困村,折(多山)东有27个贫困村,折西则有32个。在高原藏区,俄达门巴村走出了一条“旅游促脱贫,沿路经济促增收、特色产业创收”的脱贫之路,正在飞越折西地区的高寒地带,为高原藏区脱贫攻坚书写着现实的样本。
康定市委副书记、扶贫攻坚办主任杨树义表示,对折西地区,可借鉴“俄达门巴村模式”,用旅游发展促脱贫,未来康定市将围绕木雅圣地景区,打造以贡嘎山为中心的两小时旅游圈,还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养殖牦牛,发展牦牛奶产业,种植黑青稞等附加值高的农作物为牧民创收。
借鉴俄达门巴村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发展片区旅游产业,通过对基础设施扶贫,加快区域性旅游交通枢纽中心的建设步伐;通过旅游产业扶贫,做大做强并延伸旅游产业链;通过文化教育扶贫和救济式扶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在高原藏区,越来越多的农牧民,正在精准脱贫的引领下,端起富民增收的“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