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用你的善意审判他人

2016-04-08衡洁

新城乡 2016年9期
关键词:绑架者利己王宝强

衡洁

动机的善意会蒙蔽绑架者自己,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绑架者意识不到自己正在实施绑架。

“为你好”,最终是“为我好”

生活中随处都是绑架,这很可怕。

而大多数绑架者都没意识到自己正在实施绑架行为——这更可怕。这意味着,事情并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下一次,太阳照常升起,绑架依旧发生。

为你好?这也是绑架

我们得先来捋一捋,绑架行为都有哪些特点?

首当其冲的,就是强迫性。凡是带着“你必须xxx”意思的句式,大多是绑架。

“我这么大岁数了,你不给我让个座?”

“你看你都三十多了,咋还不结婚呢!”

“你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干脆帮我改个文案呗!”

不过,光有强迫性也没用,对方顶多听了不舒服,但可以不鸟你啊。于是乎,绑架者们实践出真知,战斗力自动升级,动用了绑架的第二个特点——胁迫性。胁迫的手段有很多,扣帽子是很好用的一种。

“别的同学都交了补习费,你不交,你这叫不热爱集体你知道吗!”

“见到老人也不扶扶,现在大学生都什么素质!”

“你挣那么多钱,借我两万有什么关系,人有钱了就是忘本啊!”

还有微信上司空见惯的“不转不是中国人”之类,你转还是不转呢?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目的性来观察绑架。绑架行为的结果一定是利己的,并且要么是直接让对方做出让步,要么是慷他人之慨。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利己有时并不完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通过言语绑架达到抬升自己、占领道德制高点,从而体验到“我是多么高尚啊”的精神快感,同样是一种利己行为。

“你看人家带小孩儿出门多不容易,用下铺给人家换个上铺呗!”——反正换的又不是他的下铺。

“地震那么多人受灾,你们明星成天豪宅跑车的,怎么不把钱捐给灾区呢!“——反正他自己不用掏一分一厘。

“小孩子憋不住尿是没办法的事,你一个成年人不知道往边上挪挪啊,计较什么啊。”——反正被熊孩子骚扰到的也不是他。

而在这个过程中,绑架者本身代入了“道德圣母”的角色,仿佛表了这个态就等于自己已经做出了类似的行为。实际付出成本之小、心理获得快感之大,让他们乐此不疲。

这其中有一种绑架特别具有迷惑性,就是打着“为你好”旗号的绑架行为。这种绑架通常出现在亲人之间。

大学选专业,爱文学的被强迫着填了经济系——这是为你前途着想啊!

毕业了还是去考个公务员吧,稳当。啥?你不想当公务员?我这可是为你好啊!

你说为你好,是你觉得让我这样做能让你舒服。

一个在面包店打工的网友曾讲过他观察到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许多带着孩子来店里的客人,不管孩子选了什么,都会干涉孩子的选择。如果孩子选了泡芙,他们会说“泡芙太甜,还是选面包吧”;下次孩子选了面包,家长又会说“咱们买饼干,放的时间能长点。”孩子往往这时都很迷惑:既然开始问我的选择,为什么我选了又不行?

这在中国实在是见惯不惊的场景。某种意义上,孩子就是在家长的心理投射和干涉下长大的。一句“为你好”,往往意味着绑架者可以合情合理地干涉你的生活,并且你还没法提出反对意见,因为对方的立足点是“为你好”。

“为你好”,最终是“为我好”。

动机的善意也会蒙蔽绑架者自己。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绑架者意识不到自己正在实施绑架。但其实,任何强加的善意,都是一种绑架。日剧《胜利即是正义》里有这么一段台词:“真正的恶魔……是坚信自己是善人,对落入阴沟的肮脏野狗进行群殴的、善良的市民。”

绑架的杀伤力

绑架的杀伤力超出你的想象。

日常生活中个人绑架行为常常会让你进退两难。听他的吧,要付出实际的代价不说,还因为违反自己的意愿,心里会窝火很久;坚持自己的意愿,就得有强大的内心,来抵御对方或明或暗的进攻。

就拿司空见惯的逼婚来说,造成的结果是,逃避回家者有之,租对象回乡者有之,亲子关系恶化者有之。但更为普遍又影响深远的结果是,不少男女在自己内心尚未成熟,并没有认识到婚姻的意义、自己的需求、承担的责任等问题时,就匆匆步入婚姻。中国离婚率每年都在攀升,有多少是当年草率结婚种下的因?

而一旦发生公共事件,绑架性言论便不仅仅是单兵作战,而会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叫“舆论”的东西。它的杀伤力便如龙卷风一般惊人,给当事人甚至整个社会带来难以预估的影响。

前不久发生的南方报业女实习生被诱奸的新闻出来后,有人在微博上说:实习生不值得我同情,被强暴咎由自取的成分很大,自己应该负有一半责任。

这话实在太眼熟。追溯过往案件,为什么每次发生强奸案,总会有人认为女生也要负一定责任?知乎上甚至专门有一个问题,说“如何看待女生喝醉酒被强奸,女生要占百分之十责任的言论”。下面爭执一片,相当一部分网友认为女生确实应该负一部分责任,因为“明知这样做可能会带来不好的结果,但仍然选择这样去做,那就要为后果负责”。

真的是这样吗?照这样的言论推论下去,女孩子不能夜晚出门、不能去酒吧、不能喝醉酒、不能穿着暴露、甚至不能露出漂亮脸蛋……因为这每一项都可能引起侵犯者的邪念,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而受害者就得为此负责。

但实际上,这都不是受害者的责任,更不是因此来限制整个女生群体行为自由的理由。在一个人可能诱发犯罪的行为和遭到侵害之间,本身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更不是后发行为发生的理由。

举个最近的例子。王宝强离婚案全国热议,在男方声明中指出女方出轨,女方在几天后的反击则称是王宝强出轨在先,之前更有疑似女方发出的言论称王宝强包养女大学生、家暴。可是拜托,这些都不是你出轨的理由啊!哪怕王宝强真是渣,除开正当防卫,你可以选择离婚,可以选择报警,而如果你去出轨,那对这个行为负责的就只有你自己。

这就好像我带着钱包上街(哪怕背包拉链没拉好),并不是你偷我钱的理由一样。简单点说,就是“我可以骚、你不能扰”。我有主宰我行为的自由,你并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自由的边界在哪里?不危及他人、不危及社会、不触碰法律。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的行为和意志应该得到保护。为后发行为负责的,永远是施暴者。

也有人说,社会还没进化到这个程度啊,要女生对自己的安全负责有什么错?这就是边界问题:提醒可以,但这更多的是当事人的一种自我要求,而不是绑架他人的“责任”。并且,方向不能反,逻辑不能乱。我们应该把力气花在如何让社会更安全、法制更健全,在“你不能扰”上加大防范和处罚力度,而不是用舆论来绑架受害者,让普通人“这不能做那不能做”。

这种让受害者“后果自负”的绑架性言论,不仅让受害者被罪犯强奸一次之后,还要被舆论再强奸一次,更会成为为犯罪者开脱的理由,降低了犯罪成本,从而间接引发更多类似案件的发生。最终,离我们想要建成的理想社会距离越来越远。

绑架造成的悲剧,有时令人震惊又唏嘘:“英国93岁老奶奶终身行善,却被各种催捐款的慈善组织逼死自杀”。想起一句话:以道德约束自身为圣贤,以道德约束世人为贼寇。

在一则关于亚瑟王的寓言故事里,女巫回答了亚瑟的问题“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答案曰:主宰自己的命运。其实这对于每个人都适用。

我可以给,但不是你要我就必须得给。

在遇到绑架时共勉。

猜你喜欢

绑架者利己王宝强
“利己”二面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刘德华教王宝强洗手
王宝强:好的婚姻让我脱胎换骨
王宝强离婚成了谁的狂欢——娱乐新闻引爆舆论背后的思考
本期导读
阳光下的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