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的品格
2016-04-08
古代书生有样习惯:爱把家常蔬菜说得劲节高雅,例如韭、菘、薇菜,都是清新淡雅高士抱膝的工具,以显得鱼肉厚味油腻没品格,似乎“肉食者鄙”。其实饭菜本无品行,形而上学的加许多限制没必要。茄子作为植物一员,就比较可怜。没有汉赋里那些香草的华丽名字,也没什么诗人拿它当笋芝之类地灵物歌咏。恨只恨传入我国太晚,过了先秦汉时歌颂植物的高潮。
没了植物灵秀的品格,茄子依然是茄子,扎扎实实,不避荤素。多亏曹雪芹,茄子才在文学史上有了名气。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吃的茄鲞,是所有红楼宴不可少的一味。茄鲞的做法是茄子去皮切丁用鸡油炸,拿鸡脯子肉配、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鸡汤煨干香油一收糟油一拌收起来。刘姥姥当时乍吃之下,没吃出是茄子。细嚼了半日,才说“有点茄子香”。想来之所以选茄子而非别物做这菜,一半就为了这点“茄子香”吧?另一半,就是茄子本身的质地了。
茄子肉颇厚润,善吸味,能藏油。皮的口感很韧,本身又有茄子香。茄子素了嫌淡,因此,反而是配重油的好。比如茄鲞,多少鸡、油们一搭,看着都嫌油腻了,但真吃起来却未必。因为一来茄子吸油,二来茄子本身味甘而平,不是煽风点火在肠胃里发飙的类型。
川中鱼香菜极多,但最典型的一是经典的鱼香肉丝,二就是鱼香茄子。川菜本来就重调味,鱼香一系又是最华丽的调色盘,茄子就好比画板,任它恣意飞舞了。妙在茄子性格和平,鱼香来了,也就坦然受之。茄子本来易变味,被鸡、菌、豆腐干、香油们一哄,就让刘姥姥认不出来了;鱼香的酸辣被茄子一收,味道自然了得,加之本身软润好嚼,用来下饭,无往不利。
东南的炸茄盒,比鱼香茄子更霸道些。看茄子软润好欺负,抹开炸之。我在不同的地方吃过的炸茄盒,滋味、馅料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者:外是茄子、鸡蛋、面粉们勾兑好了,内夹的馅不同些:肉糜、虾米、蘑菇,不一而足。重油炸过后,茄子软糯香酥,配里面油香扑鼻的馅,口感仿佛千层酥,端的了得。茄子软润,能和鸡蛋、面粉合得来;本身又温平,油炸也不会太燎人。所以茄子等于起了一个温淡中间人的角色:里里外外的零碎馅,都仗着它那点独特香和温润品格,和油痛快淋漓成了一体,于是好吃了。
所以茄子成不了士大夫歌颂的目标了:明明是素的,却不摆谱,不做清新状,软软润润,甘心被油炸,老和肉类做伴,而且还香气扑鼻。有肉了就肉,没肉了搭着点面粉和油也能炸香了,和豆腐一样平易近人,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伴侣呢。
(周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