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探析

2016-04-08姜青青赵竹明

商场现代化 2016年3期

姜青青 赵竹明

摘 要:笔者基于企业资源观的视角,以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源为基础,以人力资源绩效最大化为导向,从薪酬、控制权与声誉三个方面构建了一个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

关键词: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绩效;企业资源观

一、引言

随着IT电子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作为现代企业类型之一的知识型企业在近年来的发展速度不容小觑,它在组织形式、资源构成等方面都与传统企业有很大不同。知识企业的产生与发展,使“人”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程度的重视,因此,绩效管理问题成为知识型企业关注的焦点,如何根据知识型企业特点、完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机制、解决这一跨越企业管理与公司治理的课题,已然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将企业资源观引入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这一研究课题,通过建立统一的资源平台,对人力资源管理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优化路径。

二、知识型企业的涵义及特征

知识型企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企业类型,与传统企业不同的是,它的主要投入资本不再是土地、机械、货币等实物资产,而是能力与知识,与之对应的,它主要的经营形式为能力的拓展、知识的开发、创新与实际运用,它的主要运行模式为组织网络化与资源外取,主要产品为新知识、新技术,并追求持续创新的新型智力密集型企业。鉴于人是能力与知识的载体,知识型企业强调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和利用,资源相对稀缺性的变化是促进知识型企业的兴起的根本原因。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初期,“金融革命”风暴成为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环境的主题,在这场风暴之中,PE、VC以及天使投资等纷纷崛起,资本市场日益完善,企业的融资渠道得以全面拓宽;与此同时,一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发展与科技创新,而“人”作为知识的所有者与创新的实现者,人力资源的地位由此而大大提高,知识开始开始吸引资本,最终导致了知识型企业的产生。

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为在市场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同时,如果尽在某一方面实现了创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企业必须对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机融合与高校利用,实现一种“协作创新”。知识型企业正是适应“单一创新”到“协作创新”变化的产物,它具有以下几点突出的特征:

首先,知识资本是知识型企业最重要的投资资本。知识型企业的资源配置过程、组织模式都与传统企业有很大区别,在知识型企业的资源配置体系中,知识资本、技术资源都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在,即成为知识型企业的生产函数中的内生变量,它们不但直接决定着企业的产出,而且还对资源配置体系中其他要素的边际贡献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是知识型企业的另一重要特征。知识型企业为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往往会采取网络化组织、虚拟组织、战略联盟等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模糊了知识型企业的组织边界,由此导致新的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

再次,知识型企业具有资源外取性的特点。所谓资源外取,就是企业为聚集其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形成自身的战略优势,必须积极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与交流,实现资源的交易、融合与共享。

此外,知识型企业还具有其他的一些与传统企业的运行方式完全不同的特征,如内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对知识、时间与创新的强调,引导客户需求、与PE、VC的紧密结合等。

三、资源的涵义及范围

《辞海》中对资源的定义是“资财的来源”,在这里“资财”主要是指自然资源。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资源的涵义早已得到大范围扩展,既涵盖了最原始的物力资源、财产资源,也将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知识、技术甚至是制度囊括其中。由此,得出最广义的资源涵义: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中一切具有一定存量的可以用以创造财富的客观存在。

学者们认为企业的资源集不仅应该涵盖传统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还应将能力包括其中。有形资产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实物形态,由固定资产(如厂房、设备、机器等)与流动资产(如货币资金、原材料、库存商品等)构成;与有形资产相对应的是无形资产,这种物质资本最明显的特征是不具有实物形态(如专利、商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等);而能力则包括企业中关键员工、主要领导以及每一个普通员工的个人能力,整个企业或者企业中某个部门的群体能力,企业对资源的组织能力等,都认为资源是“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资源观指出:企业作为一个资源集,其竞争力的差异从根本上是由资源的异质性所决定,优势资源的积累和运用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市场上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实现战略目标的企业均是那些有能力获得有更多的优势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的企业。

四、企业资源观视角下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机理分析

现代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是有能力取得更多的优势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指在企业进行人才选择、聘用、培训、分配、考核和奖惩过程中,重在通过科学完善的手段,实现激发人力资源潜力、完成企业目标的行为。在公司总体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可以理解为一种直接推动人力资源绩效实现的方法和过程,而人力资源的选择、聘用、培训、分配、考核和奖惩是它用以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

这样,基于企业资源观的视角,实现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途径就清晰可见。从目标上讲,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是委托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为最大程度调动企业中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促使代理人(企业中的员工)按照自己的意图努力工作的手段。从层面上讲,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主要通过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加以规范与完善,实现对优势人力资源的获取和维护,努力实现人力资源绩效的最大化,从而保证企业在稳定存续的基础上实现发展。从影响阶段上讲,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涉及到人员的选择、聘用、培训、分配、考核和奖惩等过程的全部,贯穿资源利用的始终。从实现手段上讲,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以人的行为动机为基础,重在通过对企业中每个个体需求的满足,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人力资源创造性的最大程度地发挥。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将社会学、心理学方法的引入对人的管理,从人的行为动机出发,在对企业每个部门的人力资源绩效进行考核与评价时强调科学手段的运用。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过程也正是人力资源从投入、运用到最终实现绩效最大化的过程,因此,针对人力资源绩效管理问题的核心——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应该在人力资源的鉴别、选择和聘用过程中,对内外部经理市场和产品市场加以充分利用,关注两大市场中人力资源的声誉信号,全面搜集有关人力资源的各类信息,实现对人才(如企业管理人员与核心技术人员等);二是知识型企业应重视对人力资源的评价与奖惩机制的建设,协调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努力使二者目标实现最大范围内的一致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关键,因此,委托人可以建立一个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分享机制来修正代理人的目标。对于上述两个层面,薪酬、控制权与声誉贯穿于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激励的始终,企业应当依据企业的绩效水平,实现对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同时,企业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思想,对人力资源进行再教育,使企业中的员工实现职业道德与业务水平的全面提升,并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鼓励和认同,以上措施的实施能对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五、知识型企业中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机制的有机整合

基于企业资源观的视角,结合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为对知识型企业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即:薪酬、控制权与声誉,并对这三个方面进行有机整合,实现所谓的“整合管理”。

1.薪酬方面的有机整合

对于人力资源的考核、评价和奖惩,薪酬是最原始、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手段,从对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进行“整合管理”的思路出发,在薪酬方面应从制度层面与技术层面两个层面入手,完善薪酬方面的整合。具体来讲,制度层面的主要内容包括:理顺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在代理人与委托人间进行合理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既强调效率、又相对公平的薪酬制度;技术层面的主要内容包括:在进行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过程中引入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现代科,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以上分析可知,知识型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即是一个根据人力资源特点进行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机制设计的过程。首先,是薪酬制度的设计,而科学、公平、公开、公正的业绩考核机制是进行薪酬制度设计的基础;其次,应加大风险收入、业绩收入在薪酬整体中的比重,大力强调知识和技能在薪酬分配中的基准作用,同时还应对期望、公平因素加以考虑;再次,应通过剩余分享的方式使激励因素内在化,积极运用股权激励的手段保留并吸引优势人力资源,可以通过职工持股、技术入股、股票期权以及虚拟股份的方式来实现;最后,企业还应对知识型人力资源所独具的心理需求加以重视,为增强优势人力资源的归属感,可以对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福利制度加以灵活运,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控制权方面、声誉方面的有机整合

美国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级,并指出,薪酬仅属于最基础层次的物质需求,它并不能满足人类其他层级的需求。这一观点在实务界也得到了证明,例如,日本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远远低于美国,但日本公司的业绩却并不比美国差,原因在于,日本公司为满足公司高管作为人的多层次需求,对控制权等其他激励因素的作用更为注重。因此,知识型企业为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不仅应在薪酬方面加以整合,对于控制权、声誉等方面也不可忽略。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在企业外部与企业内部两个方面都受到控制权的影响。具体来讲,关于企业外部,主要是指来自股票市场上的潜在压力(包括控制权转移、收购接管等)迫使企业管理者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以保证公司的业绩和促进股票价格的提高;关于企业内部,企业通过人才的选拔聘用制度、职业培训制度、职业生涯规划实现控制权的变迁。

在知识型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声誉机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主要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声誉信号实现对人力资源行为的约束。声誉机制主要作用于对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的鉴别和筛选。为对声誉机制进行整合完善,也应从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两个方面做出努力:对于企业内部,应加强对塑造核心价值观的重视,促使企业形成一种积极创新、开拓进取、立足诚信的文化氛围;对于企业外部,作为市场参与者的各个企业与作为市场监督者的政府部门应共同努力,推进外部人才市场、经理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以保障企业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关于核心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等声誉信息,从而为加强人力资本的流动效率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霍国庆.知识型企业的概念与模式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2]潘成安,胡汉辉,周晔.基于博弈论的知识型企业激励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3).

[3]徐峰.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胜任力模型视角[J].企业经济,2012,(1).

[4]贺伟,龙立荣.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薪酬分类与员工偏好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5).

[5]刘淑春.美日高管薪酬激励模式比较及其启示[J].商业时代,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