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研究
2016-04-08李清富万震
李清富 万震
[摘 要]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处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性阶段,能够顺利地实现这一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是一个核心因素。培养充足的工科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保障,而建立一个科学的工科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对于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根据对工科创新型人才内涵的分析以及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条件,构建工科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可为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3-0124-03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处在一个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一转变的核心就是科技的创新。在2014年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把发挥人的创造力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必须充分尊重人才,保障人才权益,最大限度激发人的创造活力;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使青年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所以科技的创新归根结底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研究型人才是决定我国是否可以顺利转型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为此,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把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战略重点之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工程研究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则需要一个具体的评价体系来判断,通过评价,发现现有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去完善和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对于工科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创新这个词语在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上的解释是,“创:首次出现,始造之也;新:初次出现,初始”。两者的含义大体相同,都是强调的未曾出现过。[1]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皮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新的组织形式等。创新一直被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此后被不少的研究学者引入科技领域,并赋予了新的含义。厄特巴克在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
目前,对创新的一般理解可以概括为:创新就是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技术、新的途径和新的方法创造出新的“事物”,并且创造出了新的价值,即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进步,这一过程就被称之为创新。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将两者有机结合,就是创新型人才。对于创新型人才,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黄楠森认为“创新人才最根本的品质是具有自觉的创新意识,具有缜密的创新思维和具有坚强的创新能力”,即创新型人才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工科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对于工科创新型人才而言,创新精神是指要有对实际问题探索解决方案的精神,也就是要有从实际中主动去发掘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精神。创新能力是指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扎实的知识结构、出色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一)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新型人才的内部特征。创新精神是进行创新的先决条件,是一种追求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精神。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只有具有强大的创新精神,才能够产生强烈的创新渴望,制订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的潜能,开展创新活动。创新精神包含创新激情、好奇心、探索欲、进取心、自信心等,也包括不惧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创新精神来自于坚实的知识基础,灵活的思维视角和敢于质疑的勇气。
(二)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是创新型人才的内部特征,而创新能力则是创新型人才的外在表现。所有创新的理念和想法最终都要通过创新活动体现出来,特别对于工科类创新,其主要就是科技的创新,最终都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创新的成果。这一过程中,创新能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创新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结合,敏锐的观察力能够使人透过事物的表象认识其本质和能够在日常的事物中发现细微异常,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能够使人脱离固定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出色的实践能力能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熟练的运用专业知识能力、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
(三)知识与素养
创新型人才不但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要有过硬的知识储备。知识是创新精神的支柱和创新能力的保障。创新型人才不但要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科学领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良好的人文知识和素养。人们只有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才具备学习创新的能力,才能够根据创新的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然而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总是有限的,团队的合作是很好的解决方法,很多的创新成果都是来自一个团队的协作。因此,一个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的人才能够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
三、工科创新型人才评价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一)工科创新型人才评价基本思路
工科创新型人才的评价体系以评价学生的综合指标为依据,这一综合指标是由学生的多方面的表现组成的,包括学生的思想品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创新成果等多个方面。因此工科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元化”的。[2]
(二)工科创新型人才评价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评价体系的指标设计应该具有准确性和全面性。准确性要求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内容和形式能够准确地反映指标本身所代表的内涵,数据资料要准确。全面性是指指标体系要能全面地反映工科创新型人才的特征。科学性是评价的前提,只有具备科学性,才能够保证评价的可靠性。
2.系统性原则。每个指标都要有明确的内涵,不能存在互相交叉和重复的地方。同时各个指标之间要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从而能够使整个指标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可行性原则。[3]各指标要具有较强的可获得性和可度量性,这是建立一个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在满足系统性的要求下,尽量减少指标的个数,从而使整个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使用价值。
4.动态性原则。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认定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会随着社会需要和国家政策等因素发展和变化,从而影响各评价因子发挥作用大小,与此同时评价体系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变化,以达到评价体系的使用目标。
四、工科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
工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顺利转变。根据我国在目前以及未来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本文构建了以基本素质、知识技能和创新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工科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工科创新型人才评价原则,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工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基本素质的评价
基本素质的评价,是一种对创新潜力的评价,主要包括思想品质、创新精神、学习能力等内容。对创新潜力作出正确的评价,可及时的发现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才,使创新型人才早日脱颖而出。科学的评价能够激励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才更加注重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各个方面的训练,提高发展为创新型人才的概率。
(二)知识技能的评价
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是对被评估对象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和各种技能,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能力,灵活熟练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能力等进行评价。知识技能是进行创新活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保障,只有具备卓越的知识技能,才能够在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有效地去解决问题,产生创新成果。
(三)创新成果的评价
创新成果的评价是对整个创新活动的价值分析。创新成果的评价首先要对不同的创新成果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成果如专利、论文、著作、学科竞赛等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同类成果应按等级或级别不同赋予不同的价值(或分值)。
对于工科创新型人才的评价体系构建在满足评价原则的前提下,应将各评价指标具体化,逐步分解,形成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等等。下级指标既要体现上级指标的性质,又要细化上级指标的内涵;同级指标之间既要独立也要密切的联系,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
在具体应用时,不同指标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特质的要求赋予不同的权重,利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综合评价。
五、工科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研究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高校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
通过对工科创新型人才的评价,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和指向,发现人才的优点和缺点,有助于高校根据评价结果来制订和改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二)有利于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我国目前正处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顺利实现这一经济模式的转型升级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几十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红利这一优势逐渐降低,因此,这一转型升级要以创新为核心,而科技的创新又是依靠创新型人才来完成的。工科创新型人才的评价对于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评价体系指标能够指引和促使大学生按照这个标准去要求自己,激励自己,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及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 注 释 ]
[1] 王秀梅.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08.
[2] 胡晓敏,张安富,钟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5):752-754.
[3] 赵祖地,左玥.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3):63-65.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