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困境和培育

2016-04-08岳磊

现代交际 2016年4期
关键词:创业精神大学生

岳磊

[摘要]创业作为发展大学生综合能力、缓解高校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在当下中国已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大学生要想真正创业,必须有坚定的创业精神。针对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在创业精神培养方面所面临的困难,本文从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发展四方面探讨培育当代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精神 困境和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4-0192-02

一、当代大学生创业的背景介绍

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创历史新高的749万人,较2014年增长22万人。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的今天,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各地高校在巩固传统就业渠道、拓宽新型就业空间、挖掘现有就业潜力的同时,也开始将着力点放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意识、创业精神的培育上,力图打造毕业生“以创业促就业”的良好局面。国家层面,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创新、创造、创业”作为关键词,强调了蕴含在我国人民群众中的无穷创造力,描绘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美好愿景,倡导“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下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工作重点,培育富有创业精神、充满创新活力的当代大学生,不但有利于高校就业工作的健康发展,更肩负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进步的重要责任。然而环顾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可以看出虽然目前存在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创业者,但在总毕业生人数中比例极低,且创业质量参差不齐,多数创业者的成果如昙花一现,而更多的学生则对创业抱有怀疑、恐惧的心态而裹足不前,深刻限制了大学生创业潜力的发掘。究其根源,在于当代大学生缺乏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勇气,因为精神动力是决定人行为成败的根本内因。本文致力于探讨当代大学生创业精神养成的基本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育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创业精神之途径。

二、当代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困境

当代大学生缺乏创业精神、欠缺创业动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学生心理、学校教育、家庭氛围和社会培育四个维度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新精神缺乏

创业意识是创业行为的基础,是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作为缺乏社会经验的创业者,拥有积极的创业意识和活跃的创新思维是创业成功的必备条件。只有具备坚定不移的创业意识,才能克服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实现成功创业。而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多数大学生从来没将创业纳入到未来规划之中,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与自身无关,以“应付考试”的心态对待创业课程,对他人的创业行为漠不关心,严重缺乏创业积极性主动性。

当代大学生,特别是“90后”的学子被称为“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一代人,从小享有的优越生活条件使他们缺乏相应的创业抗压心理。创业之路一定是一条布满荆棘和挫折的艰苦之路,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压能力和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难以承担创业风险,接受创业挫折。大学生要想获得创业成功,必须做到既能合理分配创业成功的果实,也要有勇气承受创业失败的打击。而纵观当前教育局面,许多学生连常见的学业、情感、生活压力都疲于应付,更不必说严峻的创业压力。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驱动力,青年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未来。能否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能否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能否致力于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是青年学子是否具备创新精神的显著标志。而经过多年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我们的大学生已经适应了“读书为考试,考试为成绩”的思维方式,对书本知识的运用仅限于试卷,缺乏将知识活用于日常生活的思维角度,直接造成了创新精神疲惫的精神恶果,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发展发挥。

(二)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未能体现

当前高校普遍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之中,并且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作为办学质量的检测标准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业主动性、积极性。但在另一方面,当前高校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在于他们的课业表现,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如何管理好学业与创业之间的关系,如何管理好学生的创业行为是高校间存在的很大难题。而缺乏对学生创业行为完善的评价制度则加深了学业与创业之间的矛盾,因此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表面上支持,但实际上持相当谨慎甚至保守的态度。此外,以就业为目标的评价和管理体系一方面造成了大学生个人素质发展和就业途径的瓶颈,另一方面也对创业教育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三)家庭关怀的氛围导向亟待改变

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就是“上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将就业作为学习的根本目的,认为只有找到一份好工作才能享有正常快乐的人生,而上大学的目的也即是为找工作而获得一块敲门砖;或者深受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积极鼓励孩子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将“踏入公家门,吃上公家饭”作为光耀门楣的资本。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家庭形成了“只有学习不好,找不到工作的人才去创业”的思想,把本应属于主观能动的创业行为视作现实困境的倒逼行为,从而使学生在内心世界中不自觉地将创业作为无可奈何的选择,大大降低了选择创业的可能性。

(四)社会环境的支持作用有待发挥

创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精神的重要因素,而社会环境支持与否则深刻影响到创业环境的形成。培育创业精神,需要良好的社会精神土壤和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积极进取”的社会环境催人奋进,客观上促进了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贪图安逸”的社会环境使人疲敝,主观上消磨了大学生的创业精神。社会舆论是社会环境的风向标,舆论导向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对创业的主观态度。虽然我国对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认可尚未统一,但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和当前对创业行为的日益重视,社会舆论开始普遍转向到倡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为我们的创业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思想影响的同时,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支持系统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创业融资难、认证手续繁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创业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三、当代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途径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的通盘协作与不懈奋斗。社会应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帮扶与支持;学校在加强创业教育的同时,应完善对学生教育成果的评价机制;家庭应给予学生创业更多的理解与关怀;同时学生自身也应时时努力、自强不息,为自己的美好明天而不断奋斗。

(一)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创业的良好氛围

在当前国家重视创新创业,致力于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美好愿景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媒体应把握好宣传的风向标,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多做正面宣传,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积极报道大学生创业的典型事例,为学生在思想上树立起激励他们创新创业的思想模范,引导他们主动发掘自身的创业精神。完善保障大学生创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一方面规范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使他们的创业行为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保护大学生创业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特别要完善在贷款融资、招工用工、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破产清算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既使大学生的创业活动走上正轨,有章可循,又要最大限度的为他们解除创业失败的后顾之忧,从而真正引发内心深处的创业欲望。在做好舆论导向和制度建设的同时,更要合理规划对大学生创业的帮扶措施,在完善融资渠道、减免税收负担、提供场地场所、简化流程手续、培训创业技能等方面给予大学生创业者们更多的政策支持。

(二)各高校坚持培育创业精神的主体地位

高校是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引发大学生创业欲望,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直接影响者,理当成为创业精神培养的主阵地。各高校要狠抓创业课程教育不动摇,不断完善、修改创业类教材和课程标准,使创业教育做到与时俱进。在讲授创业方法和创业精神时,不能“空对空”地泛泛而谈,应该针对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探讨。各高校要完善创业指导教师的师资队伍,当前在高校中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多数是没有实际创业经验的辅导员或任课老师,因而实际教学质量并不高。高校应一方面提高创业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他们接触社会,学习最新的创业理念;一方面邀请有创业背景的企业人员来校担任创业指导教师,以传授学生们可以真正用得上的实战经验。此外,各高校还应为学生搭建可以操作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有创业想法但缺乏创业勇气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机会。

(三)家庭中营造鼓励创业的人文关怀

在家庭中要转变对学生创业的传统看法,不再将创业视为没有工作被逼无奈的选择,而是把创业当作实现人生梦想的奋斗阶梯。家长应鼓励孩子的创新创造行为,积极关注他们的创新性想法并支持其付诸实现。对大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应予以积极关注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转变旧有的成才理念,把创业行为看做孩子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有了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大学生在从事创业活动时便减少了许多后顾之忧,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业热情,鼓舞创业精神。

(四)学生自身不断发展有利于创业的综合素质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看到积极从事创业活动不但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全面发展,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构成,其个人发展不再囿于本专业的限制,而是强迫自己涉猎更加广泛的知识层面,以适应创业需要。此外,从事创业活动的大学生在为人处世、处理事务方面的能力也会日益发展,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这种全面发展所带来的进步的喜悦之情会反过来激励他的创业精神的发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理想社会中人的评判标准,而创业行为是使大学生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佳途径。在不断超越自我、全面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创业者还应培养自己的抗压能力、经受挫折的能力和承认失败的勇气,即所谓拥有强大的“情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情商是对青年人成才的指引。”只有拥有了强大的“情商”,才能不畏挫折,勇于接受挑战。要培养创业精神,青年学子还应该积极接受创业实践,合理利用校内创业基地,主动参加各种创业论坛、创业比赛和创业沙龙活动,以期在综合实践中切实培育自身创业精神,激发创业潜力。

【参考文献】

[1]郭树东.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评价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3).

[2]宋斌,王磊.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1(11).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创业精神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以创业精神培育为主导的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探微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浅谈高校老师对当代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斯坦福再得福布斯最具创业精神大学榜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