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语打断研究述评

2016-04-08赵刚蕾

现代交际 2016年4期

赵刚蕾

[摘要]对言语打断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社会学家Zimmerman与West将打断现象定义为一种不按话轮替换规则,打乱当前会话人构建话轮的行为。随后,诸多社会学、语言学以及人类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现象,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旨在梳理国内外言语打断的研究成果,并为后续的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打断 话轮转换 机构性话语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4-0073-02

言语打断是目前国内比较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起初,学者们将研究视角锁定在打断的界定及其语用和社会功能方面,大部分研究关注的是日常会话中的打断现象。伴随着机构性会话和会话分析等相关学科的兴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将视角聚焦在机构性会话中的打断现象,在探究打断与权力、性别及社会地位之间存在的潜在关系的同时,揭示了打断在不同交际语境中的特征,并为交际目的的达成提供了有效的打断策略。

一、打断的界定

最早对打断进行系统研究的社会学家Zimmerman与West(1975)将打断现象定义为“一种不按话轮替换规则,打乱当前会话人构建话轮的行为”。具体说来,如果在当前说话者的话轮尚未达到话轮转换关键位置之前,便有其他人开始讲话,打断就发生了。为了更好地在形式上识别打断现象,他们做了如下的补充(Zimmerman & West,1983:103),在会话中,只要有另一说话人在当前说话人话轮结束前发出两个或以上音节,就可以被看作是发生了打断。

后续的研究者在Zimmerman & West的研究基础上发展和丰富了打断的界定。普遍说来,绝大多数研究者都会依据各自的研究需求采用最有利于其研究的定义。而这种定义方式则被Sacks称作为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

其中,一部分的定义是从打断的本质及其语用和社会功能角度出发的,如会话分析的创始人Sacks,Schegloff & Jefferson(1974:696-735)、Brown(1980)、Kollock(1985:50)和Watts(1991)。他们的基本观点是:认为打断是一种消极的语言行为,干扰和侵犯了当前说话者完成话轮和交际目的的权力。另一部分的定义则是从打断的形式和界定标准角度出发的。这里包括Rogers and Jones(1975)和Edelsky(1981:383-422),他们认为“打断者是在一段正在进行的话语中第二个参与讲话的角色”。而关于打断与重叠的区分标准,McCloskey(1996:123)是这样界定的:“如果打断发生,就意味着至少有一个音节的重叠存在。”在国内,颇具权威性的打断定义是廖美珍在研究中国庭审话语时给出的,廖(2003)认为打断是“在一次话语活动中的两人或多人的口头互动中,一方在没有结束按照会话规则分给他或他应该得到的那一个话轮的话语时,被对方或另一方打断,从而使他不能或者未能说下去,结束他的话轮,而且是对方或者另一方一开口插话时正在说话的人就停下”。

虽然不同的学者给予了打断不同的定义,但这些定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不论打断的目的与功能如何,它都是使会话中的另一方获得发言权,并威胁当前说话人结束会话的一种口头行为。

二、打断的分类

国内外学者在对打断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乏有涉及到打断分类的内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分类如下:

李悦娥、申智奇在对自然会话中的打断现象进行分析时,在Roger,Bull和Smith(1988)提出的打断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打断分为成功的一次性言语打断(successful single interruption)、不成功的一次性言语打断(unsuccessful

single interruption)(如果打断者得到了话轮并阻止了当前说话人完成话轮,这一言语打断被认为是成功的。第一次尝试就成功的言语打断是“成功的一次性言语打断”,第一次尝试不成功并不再继续尝试的是“不成功的一次性言语打断”。在多次尝试后成功的言语打断是“成功的多次性言语打断”,不成功的则是“不成功的多次性言语打断”)、成功的多次性言语打断(successful complex interruption)、不成功的多次性言语打断(unsuccessful complex interruption)、成功的并行谈话(successuful parallel talk)、不成功的并行谈话(unsuccessful parallel talk)、沉默性言语打断(silent interruption)、犹豫性言语打断(hesitation interruption)、插入(interjection)。以上分类的依据均为真实会话中存在的打断现象,作者采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这些打断现象进行转写与标记,从打断的形式与结果角度出发,归纳出以上9类打断,具备相当的科学性与真实性。

顾日国(1999)从打断功能角度出发,认为言语打断在会话过程中具有三个功能:向上(backward)、向前(forward)

和向下(downward)功能。这一划分是以语义为基础的。而事实上,顾曰国认为任何交谈者的话轮也至少具有两至三种功能。向上功能指当前话轮与前面的话轮相关,向前功能指交谈者对谈话做出贡献使得会话向前发展,向下功能指当前话轮对下一发话人的话轮有影响。交谈者的任何话语都对会话做出了贡献,使得会话向前发展,所以向前功能是所有话轮都具有的功能。言语打断。作为会话的一种形式也有此功能。向上功能也就是指话轮内容的相关性,当前话轮与上面的话轮不论是合作性的还是冲突性的,只要内容相关,不论形式怎样,当前话轮就有向上功能。果当前话轮引发了下一话轮并影响其内容,那么当前话轮就有向下功能。

在机构性话语研究方面,也有诸多学者基于对真实语料的研究,对打断现象从语用功能的角度进行了分类。在医患会话的研究中,邹云敏(2006)提出将医生做出的打断分为合作性和干扰性这两种类型,前者又可进一步分为表达同意、支持、要求澄清说明和进行推测的打断;后者则可继续分为表达反对、不感兴趣、偏离和忽略。在侦查讯问会话研究中,黄萍(2014)从打断者的语用功能角度出发将侦查员做出的打断分为质疑型、改变话题型、评价型及警告规劝型;将嫌疑人做出的打断分为解释型和提供信息型。在电视访谈会话中,李颖(2012)将“高端访问”中主持人做出的打断分为插入信息型、深入话题型和干预话题型三类。在法庭会话领域,黄萍(2008)将法官的打断分为程序上的打断和实体上的打断。

三、国外打断研究概览

国外的打断研究主要关注打断的本质和功能,以及日常会话和机构性会话中存在的打断与权力、性别等之间的关系。最初对打断现象进行研究的学者们主要致力于对打断进行形式界定以及本质特征和功能的探究。其中包括最早研究打断现象的社会学家Zimmerman与West(1975),认为打断是说话人在对话中行使权力和控制对话过程的工具;持类似观点的学者还包括Kollock(1985:50)、Tannen(1994)、Sacks,Schegloff & Jefferson(1974),以及Brown(1980)。以上学者虽然给打断赋予了不同的定义,但都不能完全归纳解释所有的打断现象。于是一些国外学者开始从语用功能的角度出发去研究打断与交际策略、交际目的、打断者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以及打断同会话控制之间的潜在关系,等等。研究结果显示,打断在日常会话中不仅仅只起到侵入和冲突等改变会话主题的作用,也具有补充配合当前说话者话语的功能Kennedy & Camden(1983:47)。而关于打断的分类,Murata(1994,21,(4):385-40)从语用功能角度出发,将冲突性打断又进一步分为话题转换型、抢夺发言权型和不认同型,将合作性打断分为帮助型、认同型和澄清型打断三种,这一分类丰富了打断现象的描述,也加深我们对打断现象的认识。以上的研究结果发现了打断现象的一般规律,但由于打断在不同的语境中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于是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机构性会话中存在的打断,将目的锁定在打断与权力、性别等社会因素的关系上。在法庭会话领域,Bogoch和Brenda Danet研究对比了律师对当事人以及当事人对律师的打断位置,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即律师通过打断当事人来达到控制话语的目的,而当事人所做出的打断则是更多地为了补充和配合律师的话语。OBarr和Gibbons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然而在医患会话领域,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则存在着一些分歧。Beckman和Frankel(1984,(101):692)通过对真实语料的分析发现,医生在会话初期对患者进行了大量的打断,其目的是控制话题的方向,将话题控制在自己需要关注的范围内。Street和Buller(1987,(11):234)则持有不同观点,他们认为医生权利的体现并非依靠打断,而是在于其话轮持续的时间和回应的迟缓度上。换言之,医生在打断患者时并不一定是要行使或体现其作为医生的权利。Irish和Hall(1995,41(6):873-881))在对不同性别、不同职称、不同层次的医生的打断行为做出分析后也发现了同样的结论,即打断同上述方面并无明显的相关性。

总而言之,打断的研究在不断的深入,由最初的对普遍规律的挖掘到后期的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征体现,尤其是打断与机构性话语的结合,均丰富了打断的描述,为打断研究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四、国内打断研究概览

国内的打断研究虽在20世纪末才出现,但也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纵观国内20年来的研究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国内的学者由起初的关注模式、功能和权势逐渐转变到后来的关注机构会话内的打断的趋势,机构会话领域除了上文提及的法庭会话、医患会话之外,还包括课堂会话,电视访谈节目会话以及侦查讯问会话等。最早研究打断现象的李悦娥,申智奇(2003)从语用功能角度出发,参考Roger,Bull和Smith(1988)提出的言语打断模式将汉语言中的打断现象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描述,并构建了会话中打断的运行模式。类似的,刘丽霞(2003)也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发现了打断在会话运行模式中具有向上、向前和向下三种功能。

在机构性话语方面,廖美珍(2004、2015)通过对参与法庭会话的法官、律师、公诉人、证人之间发生的言语打断现象的研究,撰文分别探讨了权力分布对于判决结果及司法公正的影响以及中国法庭审判中打断现象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在医患会话领域,邹云敏(2006)提出了将非合作打断转化为合作打断的三个策略,以促进医患之间的沟通,减少医患矛盾,赋予研究以实践意义。在课堂会话领域,侯会丽(2007)在对打断进行传统分类的基础上,从打断所引发的积极和消极意义角度出发,通过量化统计分析揭示了打断现象在英语课堂中的一系列特征,为英语教师优化课堂策略提供了新的依据。张洪莲(2009)以汉语访谈节目《实话实说》为语料,通过数据统计揭示了男女在打断形式和功能上的差异。在侦查讯问领域,黄萍(2014)采用语料库的语料驱动研究方法,从语用功能角度对侦讯中的打断现象做出了分类和量化统计,并为侦讯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打断策略。

五、结论

综上,言语打断的研究随着同会话分析与机构性话语研究的结合,取得了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理论基础过于单一和集中,缺乏适当的理论创新等问题。也正因如此,言语打断的研究在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Zimmerman D.West C Sex role,Interruptions and Silences in Conversation[A].1975.

[2]McCloskey,L.A. Gender and the Expression of Status in Childrens Mixed-age Conversation[J].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6(17):115-135.

[3]廖美珍.法庭话语打断现象与性别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5(01).

[4]黄萍.语用学视域中的侦查讯问话语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5]刘丽霞.会话中打断现象初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S1).

[6]罗耀华.无领导小组中的打断研究[J].语言文学英语,2012(01).

[7]邹云敏.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研究门诊内科医生的打断现象[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8]侯会丽.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互动中的打断现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9]张洪莲.会话中打断现象的性别差异探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02).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