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在哪里?

2016-04-08乔凤萍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纳克全班激情

乔凤萍

佩纳克在《上学的烦恼》中特别推崇了三位恩师,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风格,译者李玉民在序言中是这样概括的:“他们在传授知识中是艺术家,在课堂上表现出巨大的激情;言传的行为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知识的传授如同自发的创造,每堂课都在创造重大的事件,令人难忘。总之,这样的教师,对教育的爱不是停留在口头炫耀上,而是体现在每一堂课里。老师一走进教室,就百分之百到位了;学生也能立刻感受到老师的存在。老师兴致勃勃进入角色,一心扑在全班和每名学生身上,以其气势和授课的艺术带动全班,课堂也就存在了。”

这里提出一个概念“课堂存在了”,意味着在所有关于课堂相关问题的探讨研究之前,需要首先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教师“你的课堂在哪里?它可曾出现?”事实上,在现代学校中,课堂是无可置疑的主阵地,教师基本是通过课堂来实现教育目标的。如此重要的课堂及课堂的相关内容就成为所有一线教师必须要关注的重点,可是,在这个重点中,很多课堂似乎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忽视了。

在上面的概述中,能让课堂存在的教师应该有如下特征:

一是走进教室的老师,充满激情。这种激情体现在对所传授的知识如同自发创造,如同重大事件,并在言行中展现无遗;

二是走进教室的老师,不仅这次,而是每一次,都百分之百到位,并且让学生迅速感觉到了他的存在;

三是走进教室的老师,于兴致勃勃中将“心”传达到每一个学生,于关注全班整体氛围中带动共同学习。

而这几个要点,其实说的又是一件事,即真正支撑起教师专业的核心:教师有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对教育、对知识的热爱,并用全身心投入的热爱在唤醒和点燃学生内在的原动力,学生由此开始了自动自发的学习,开始了自主积极的成长。

佩纳克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笨学生”,他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学习字母“a”,老师们也拿他无可奈何。可在他的命运中就是出现了不放弃的老师,是老师极大的热情支撑他一路从“坏学生”走向成功,并成为一名对“坏学生”有着极其强烈的同感心的老师。佩纳克是在他的经历与实践中,才有了这样深刻的认知吧!

这让我们在反思中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其实更多的老师,虽然占据着教室,占据着讲台,可是课堂始终未曾出现。也许,是将学科专业当成了教师专业,只是向孩子们一遍遍讲授知识而已,至于知识与孩子们有什么关系则不得而知;也许,是将教学当成了一种任务,只是按部就班去完成教材规定而已,至于孩子们是不是真的接受则不得而知;也许,是将课堂当成了必然的要求,只是通过外在手段想当然地去驯服孩子,至于孩子内心变成什么则不得而知;也许,是将各种教学工具的作用放大了,以为不断改善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至于孩子们是不是需要工具超越了需要老师则不得而知。

当然,课堂作为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所有的学校从未终止过,尤其当新的技术手段诞生的时候,总是快速被引进课堂,黑板变成白板,教师板书变成幻灯展示,“翻转课堂”“微课堂”“互联网+”也成为当前学校的最新尝试,包括这些年很多学校积极推进的“小组学习”“课堂还给学生”“导学案教学”等等不一而足,在变革中不能说没有效果,可我们心中明白,课堂的根本症结始终未曾真正解决过。这应该不是靠着哪种技术变革就能解决的问题。

佩纳克给出了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教育始终是人与人互动的结果,是教师依靠着能够激发出“人”本身的力量的专业品质,在一次次真诚的互动中传达信任,在一次次正面的暗示中建立自信,在一次次对知识的热爱中实现共鸣,在一次次对心灵的唤醒中激活孩子自己的力量。学习,始终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书要自己读,问题要自己思考,工具要自己使用,他需要的是那个帮助他“自己来”的人。

让课堂存在,我们首先要变革的仍然是“思想”,是教师回归本位的思想认识。在教育中,没有什么可以代替教师通过热爱知识而传达知识的本质,也没有什么可以代替教师通过言谈举止传达出的对人生的态度与激情,更没有什么可以代替教师对学生发自心底的热爱。

坚守住这样一个根本,课堂就存在了;课堂存在了,学生的自主成长就开始了;自主的力量有了,那些个即便看起来“笨笨”的学生,也依然会找到自己,遇到更好的自己。endprint

猜你喜欢

纳克全班激情
我们正在续写新的篇章(天纳克(中国)有限公司)
苏纳克当选,印度人喜中带忧
我们正在续写新的篇章(天纳克(中国)有限公司)
原因
凭什么第一是你的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激情从未止步
全班都“疯”了
消磨不了他胸中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