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2016-04-08郭金丽

名师在线 2016年3期
关键词:风雨苏轼语文课堂

郭金丽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山东济宁 272000 )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已经自不待言,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得到切实的收获,也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然而,在现行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得辛苦,无味;学生学得痛苦,无趣。各种淡化甚至忽视教师课堂教学规范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倾向正影响着许多同行,特别是刚加入教师队伍的同行。如何让教师真正地从矫揉造作或沉闷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如何切实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构建务实高效的课堂模式是走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困境的必然要求。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前辈已经进行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探索和实践。这些探索和实践告诉我们:务实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老师教得实实在在,学生学得扎扎实实。学生不仅学有所得,学有所思,而且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均有所增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探索适合新课程改革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1]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2]而实际中的教学模式则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框架和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作为结构框架,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在十多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积累了一些对语文课堂模式实效性的最真实的感受。下面以我执教苏轼词《定风波》的课堂实录为例,谈谈对构建务实高效的语文课堂模式的个人见解,以求教于方家。

我们的课堂组织模式分五步完成:第一步,班长组织班委会成员按照平均分配原则自行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并确定八位同学担当各小组组长;第二步,全班同学自行选择组长,然后由班委会进行微调;第三步,各小组在课前以及课堂的分工全部由组长负总责,如督促预习、检查背诵、默写、根据问题难度安排发言组员等;第四步,依据发言次数和发言人数,每节课评出最优小组;第五步,每月评选出两个优秀小组,并对其进行奖励。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人们提供一个比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具体地规定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使得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便于师生理解、把握和运用。

下面是我执教《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课堂实录(节选):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少年得志,一举高中,名声震动整个京城;他仕途坎坷,曾贵为帝王之师,也曾沦为阶下之囚;他是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忠臣;他还是一个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是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他,就是苏轼,一个有着无穷魅力的人。我们今天将一起学习他的名篇《定风波》。学习这首词,我们要把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学习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从容的气度。

感受:语文课堂应该是浑然一体的,不应该被割裂。富于文采的导入恰如诗词鉴赏课的定音鼓,为课堂的文学氛围张本。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评价最好的教学模式的标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重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二、诵读和背诵

1.诵读。采用竞争比赛的形式,只限前三个小组进行诵读,形式不拘一格。其中第七小组的同学给我们演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诵读:全员参与,分工合作,激情澎湃,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2.背诵。我设计的背诵环节,仍然采用竞赛的形式,各小组在背诵中比的是准确度和熟练度。

感受:语文课堂预习前移,就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深入探讨作品。如此,我们的诵读、背诵、默写、作者和背景介绍等内容,同学们都已在课前熟练掌握。课堂检测方式灵活多样,则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课堂探究和交流

方式: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发言。

探究题目: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抒发思想感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请同学们从词中找出句子进行具体赏析。

感受:题目是教师设计的,体现出教师的导向作用。学生就此展开探究,畅所欲言,可以互相补充和质疑,而教师则成为一个倾听者,适时进行点拨。要保证这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和准备,更要求教师充分备课,从各个角度大量占有素材。这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提高。

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从“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进行阐述的,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3]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更加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

下面是部分学生的精彩发言和教师的点拨片段。

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莫听”一词既写出了作者不惧风雨,又写出了作者在官场中不惧挫折的打击,表达了作者的豁达与怅然。(宫玉鹏)

生:“莫听竹林打叶声”中的“莫听”表现了作者没有受到风雨的影响,不被仕途的失意所牵绊。(刘青青)

生:“莫听”表明作者不被政界的事物所干扰。(米沛)

师:“穿林打叶”勾画风雨的声势之猛,急风挟雨而来。而“莫听”把它们全部否定,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写出作者途中遇雨却可置风雨于不顾的镇定态度。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一种定力(信仰)和持守(道德),无论面对任何风雨,都要保持这种定力,才能站稳脚步,才不会改变自己的品格和修养,此处的“莫听”就是一种定力和持守。

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全词最精彩之处,个人认为在这句词中最精彩之处是“归去”二字。单从“归去“这个词上说,作者不惧怕任何风雨,视风雨为无物,对世态变化,作者阴晴如一,给人一种“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正可借这场瓢泼大雨清洗掉,一并来泯灭!”的超凡脱俗感觉,只是一心想要退隐、归去。而“回首向来萧瑟处”中回首的是自己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所经历过的宦途风雨,作者因此发出感叹、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吧!(张大川)

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了作者在各种磨难后意欲隐居和旷然豁达的心情。(宫玉鹏)

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是文章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中得到的微妙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然是寻常之景,那社会人生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呢?(王德露)

师:回头看看自己平生所经历的打击和苦难,我悠然地走着自己的路,走向自己的目的地,无论风雨也无论晴天。这是何等的超然和旷达。词人在《临江仙 夜归临皋》中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中,这应该是对“归去”最好的注解。

生:“风雨”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政治打击见怪不怪了,表达了一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表达了自己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的旷达心境。我们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生的幸与不幸;要以一种旷达的思想去面对生命中的馈赠与灾难;要宠辱偕忘,超乎物外,活出自己的精彩。(梁潇)

生:“风雨”二字既指途中的风雨,又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它告诉我们,无论人生路途中遇到多少困难,要相信一切都会归于平静。所以,我们要坦然面对,正视生活带给我们的磨难,去迎接困苦,终究会迎来胜利的曙光。(李瑶)

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体现了苏轼的佛家思想。“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说没有晴也没有雨,与佛家的“凡所有象,皆是虚妄”意思相近。表现出苏轼参透了宦海沉浮,认识到其实一切都是空的,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孙嘉荟)

生: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张浩)

师:苏轼一生坎坷,仕途多舛,可面对人生挫折,他坦然处之。无论阳光灿烂还是风急雨骤,得也萧然,失也萧然。根源在于儒、道、佛思想已经内化为他的人生实践。人生得意时,积极入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人生失意时,用道家无为、超脱和佛家空灵来排解。“有了东坡词,心中无难事”,人生即便遭遇再多的风雨,读过苏轼的词,都会变成一片晴空。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遮蔽人生风雨的“伞”,撑开了一片笑看人生的晴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面对无数的灾难和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勇敢、拼搏、不畏艰难困苦、笑对人生的精神不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吗?

感受:在课堂探究过程中,同学们的发言相当精彩,整个课堂连贯、和谐,同学们都被这种浓厚的探究和发言氛围深深打动,发言十分积极、踊跃,整个课堂充满了浓郁的学习氛围。我想这样的课堂效果得益于我们的课堂模式,那就是: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合作中有竞争。

四、拓展延伸

著名作家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你是怎样看待苏轼的?结合你所读过的苏轼作品谈谈你心中的苏轼。

引入竞争和合作机制之后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同学们更加喜欢了。课前,各小组成员都在各自组长的督促和带领下,积极完成预习作业并上网查阅与文本有关的材料;课堂上,各小组同学又为了集体荣誉和提高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积极发言,展开讨论;课后,大家又用各种形式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或采用写周记的形式,或采用小组集体研讨的形式。

结 语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活泼的、生动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只有知识,还应该收获合作、交流和表达的乐趣。课前的充分预习为课堂的高效打下基础,而课堂的深入探究和合作又为课后的拓展延伸提供保证,如此,既充分利用了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又充分利用了学生们的课堂时间,这对教师、对学生都有所裨益。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但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既稳定又发展变化的程序框架。

[1]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教版).

[2] (美)布鲁斯·乔伊斯.教学模式[M].第八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风雨苏轼语文课堂
风雨不动安如山
风雨面前我们一起扛
从善如流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苏轼“吞并六菜”
四十载风雨人大路
苏轼吟诗赴宴
going Coastal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