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历过程 培养数感
——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之我见

2016-04-08韩玉琴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数感题目数学知识

韩玉琴

数感是人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效的策略。或者说能够把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就是一种数感。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为数感不强,不能很好理解题意,不能正确地分析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其实,在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数感发展缓慢,他们只能凭教师讲的例题,依葫芦画瓢,自己不能灵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要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以发展其数感。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在情境中体验数感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程,教师都十分重视情境教学,这一方面是为了激趣,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数感。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根据教材情境图,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在一个小区里,有一栋房子,两盏灯,三个垃圾桶,四个石凳,五棵树,六只小鸟,七只蝴蝶,八个小朋友,九朵红花,十朵黄花。温馨和谐的画面,加上动画,配上优美婉转的音乐,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将自己置身于美丽的环境中,愉快地数着 1,2,3……这样,学生就将日常生活中的数字与数学里面的数联系起来,避免了单一的数数,改变了数数时的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了,学习效率也高了。加上以后在具体生活情境中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等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

二、组织丰富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数学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活动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如果能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的数感就会得到很大发展。

1.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感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小学生好动,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对他们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课堂教学中应更多地为学生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活动无处不在。如一年级刚学数数时,教师们的一般做法是让学生先数小棒;在教学《乘法口诀》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堆积木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在中高年级,学习较抽象的知识时,先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具体化一些抽象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看似简单的过程,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知识,建构数学模型,有意无意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2.估算活动。

计算教学是非常枯燥的,教材中每个计算内容都安排有估算训练。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如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时,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后,我让学生自主地估算62×9≈这个算式,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的认为结果应为600,理由是将62估成60,将9估成10,结果就是600;有的认为将9估成10,结果就是620;有的认为将62估成60,结果就是540。加减法、乘除法的估算教学,我也经常组织学生自主进行估算,只要能说出理由就行。在多样的估算活动中,学生的数感不断增强。

3.体验活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堂中,如果能让学生回归到生活当中,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将有利于学生数感的发展。

如在教学生认识较大的数时,我让学生思考:生活中你都见到过哪些大的数?学生想都没想,一下子说出了下面几类数:

课桌的编号是10203146;我爸的手机号是15090917268;我爸的车牌号是90275等,当学生说出这些数之后,我便因势利导,让学生观察这些数,并小组内讨论,它们与我们在数学课上学到的数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学生通过仔细研究这组数,得出了读法不一样,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的结论。这时我引导学生对每组数进行分析,哪部分表示什么意思,一般用几位数等。如课桌的编号“10”表示我们的课桌是2010年购买的,“203”表示这些桌子放在二(3)班教室里,“146”表示这张桌子是二年级第146张。这一活动,让学生明白了数在特定情况下表示不一样的含义。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桌编号的特点,为我们二年级的学生编一个学号,学生不一会就完成了这个活动。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数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数感的发展。

三、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知识中强化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让学生面对现实问题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经具备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强化。

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下册第六单元)时,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内容:用一根24米长的线,圈出一块长方形的地种菜,怎样圈面积最大?这道题目让学生实际去圈显然不行,于是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一人画示意图,一人记录,一人计算,看有多少种圈法,每种占地多少平方米。通过动手、合作、交流,学生知道了有6种不同的圈法,长和宽分别是11米和1米、10米和2米、9米和3米、8米和4米、7米和5米的长方形5个,还有1个正方形,边长是6米。通过计算知道了当圈出来的是正方形时面积最大。这个活动,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数据,寻求适合题目要求的答案,没有一定的数感是不能正确解决的。在课堂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5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行驶8分钟被洒水的地面是多少平方米?题目还出示了相关的图片信息。我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完成后,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出以下几种解答方法:

①50×8=400(平方米)

②8×8=64(平方米)

③50×8=400(米)

400×8=3200(平方米)

显然,第三种方法才是正确的,但还有少部分同学出错了,还有几名同学没动笔。这样的题目看起来有点难,如果学生训练量足够大,见到的题型足够多的话,会很快想到第三种方法。学生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平时训练不到位,没有相应的数学感知能力。因此,教学中,应让学生更多地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题目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不断强化数感。

数感的培养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数学教师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生活体验等有效途径,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促进数感的建立、强化与发展。

猜你喜欢

数感题目数学知识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追根求源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