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2016-04-08王玉峰
万 茹 王玉峰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76~78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两个“宝盒”,天平、盘秤。
2.学生准备:
每人一份:花生4粒,玻璃球、羽毛、扣子、1枚2分硬币、5枚2分硬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2袋500克重的盐。
4人小组各一份:蔬菜、水果(或矿泉水)。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一样“法宝”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齐)想。
师:“法宝”藏在了其中一个盒子里(教师举起两个相同的盒子),既然是“法宝”,就不会轻易的露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同学开动脑筋,不打开盒子,就能知道“法宝”藏在哪个盒子里。
师:请你上来试试。
(学生掂两个盒子,发现盒子的轻重不一样,确定在2号盒子里)
师:这位同学通过掂一掂,发现盒子的轻重不一样,来找到“法宝”。我们来打开验证一下!(老师分别打开两个盒子进行验证)
师:呀,真的在2号盒子里。瞧,我的“法宝”是什么?
生:(齐)盐。
师:你有吗?
生:(齐)有。
师:你的桌子上不仅有这一样“法宝”,还有很多的“法宝”呢!大家可不要小瞧这些“法宝”,它们能帮助我们解决这节课很多很多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找法宝”游戏,使学生在欢乐、和谐的氛围中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并在掂一掂中感知物体有轻有重。】
二、探究体验
1.引出质量单位。
师:同学们,其实生活中的每样物品都有一定的质量,有的轻,有的重,也有的同样重。谁知道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生:斤、两、克、千克、公斤……
2.认识质量单位。
师:生活中人们习惯用大家说的斤、两来表示物品有多重。而你们说的克、千克和吨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来研究其中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师: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也可以用字母kg来表示。(板书:g,kg),千克也就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公斤。
师:同学们,你在哪里见过克和千克呢?
引导学生欣赏:超市中各种物品质量标识标签。(课件展示)
3.认识各式各样的秤。
师:通过欣赏,我们发现物品包装上有质量标签,而标签上都有三个字“净含量”,它是指这些瓶里、袋子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师:想知道物品实际有多重,除了看包装标签,还有什么办法呢?
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课件展示)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秤都是称相对比较轻的物品,这些秤都是称相对比较重的物品。(课件出示)而更重的物品我们可以用磅秤。
师:大家看,这就是托盘天平。(课件出示)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瞧,这是天平用的砝码,每个砝码上都有克数,这里最轻的是1克,最重的是100克,所以天平可以称出一些比较轻的物品质量。天平的中间还有一根指针,当左盘重一些,指针向左偏;右盘重一些,指针向右偏;当两盘同样重时,指针就会指向中间。
师:瞧,这又是什么?(课件出示:盘秤)
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略)
4.认识感知 1“克”。
(1)掂一掂,初步感知1克。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测量物品质量的工具,那1克到底有多重呢?请大家从盒子里拿出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心里掂一掂,
(学生拿出一枚2分硬币,掂一掂)
师:有什么感觉?
生:很轻很轻。
师:你知道吗?这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课件出示)
师:闭上眼再掂一掂,静静感受一下1克的轻重。
(学生闭上眼睛掂一掂,感受1克的轻重)
(2)找一找。
师:请你比一比、掂一掂,盒子里的一个玻璃球、一片羽毛、一枚纽扣,哪个物品大约也重1克。
(3)估一估。
师:看来大家对1克已经有所了解,请你来比一比,掂一掂,几粒花生大约重1克呢?
(学生活动——汇报估计结果——天平称一称,验证结果——再次掂一掂1克的花生)
5.认识感知“几克、几十克、几百克”。
师:刚才我们感受了1克的质量轻重时,知道了1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5枚2分硬币呢?10枚2分硬币呢?100枚?500枚呢?
学生活动、交流汇报。(略)
引导学生感受学具中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充分感受几克,几十克,几百克。
6.探究克和千克的关系。
(1)发现克和千克的关系。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感受到一袋盐的质量是500克,那两袋这样的盐合起来是多少克?
生:1000克。
(板书:1000克)
师:我们用盘秤来称一称验证一下。(大屏幕切换展台)
师:两袋盐重?
生:1千克。
(板书:1千克)
师:同学们,同样是这样的两袋盐,计算得到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生:1千克=1000克。(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体验5克——10克——100克——500克,层层深入、进而全面系统地经历认知、体验、掌握,体现课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获得丰富具体的数学知识,突破了学生对质量的准确感知这一难点,给学生呈现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感受。】
三、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填空。
师:看来大家对克和千克已经非常熟悉了,请看大屏幕。
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个梨重300( )。
一个西瓜重4( )。
一包方便面重100( )。
师:几包这样的方便面重1千克。
生:10包这样的方便面重1千克。
师: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这样的10包方便面重1千克。(课件展示:10包方便面重1千克)
2.有奖竞猜。
师:同学们真厉害,准确无误地选择了质量单位。为了奖励大家,我们进行一个有奖竞猜活动,请看(教师拿出一个质量是20克的巧克力),谁想要?
师:都想要啊,不过得先猜猜它有多重?谁猜的最接近奖给谁!
(4人上台轮流掂一掂,猜一猜,并奖励给估的最接近的学生)
3.做一做。
估测200克重的果冻。
【设计意图:练习题设计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由易到难,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填写单位,可以进一步明确质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使认识更加准确。有奖竞猜虽然奖励的是小食品,但不等同于一般的物质刺激,而是学生经过探究体验后的奖励,使他们体验到运用知识的快乐。】
四、回忆交流、总结反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快乐吗?
生:快乐。
师:谁愿意把你的快乐分享给大家,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课件:我学会了……我发现了……我感触最深的……)
全班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