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科崛起的秘诀

2016-04-08朱碧玲

大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芝加哥大学学派芝加哥

朱碧玲

芝加哥大学被许多人称作经济学的圣地,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就诺贝尔经济学奖一项来看,从1969年设立这个奖项,到2015年,全球共有76名经济学家获奖,其中有12人获奖时是芝加哥大学教授,此外,还有多位获奖者都有在芝加哥大学学习或研究的经历,一些获奖成果是他们早年在芝大完成的。[1]对这个经济学的圣地作一番窥探,有助于解答世界一流学科怎样“炼”成的问题。

一、狂热的研究热情

库普曾经形象地描述:在芝加哥大学(以下简称芝大),“你吃着经济学,沐浴着经济学,同时还要枕着经济学入睡。”[2]这一句话所展现的,正是芝大经济学科师生们对经济学的一种近乎狂热的研究热情。

只要是在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科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对这种“狂热”印象深刻。迪尔德丽·麦克洛斯1979年到芝大任教,她在那里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对芝大经济学教授们的研究热情有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她回忆在芝大的经历时说:“经济系、商学院和法学院的学者经常和其他专业的学者聚集在一起聊天。在海德公园校区,除了四边形俱乐部外,实在没什么地方可去。”[3]师生们对研究的狂热使得芝大经济系更像一个小型的市场,新猜想、新观点、新知识,像商品一样在这个市场里进行展示、交换、流通,还有无情的讨价还价,其结果便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这种研究热情在芝大经济学科师生之间代代相传。在那里,师生关系不仅是“传道授业”,更主要是研究伙伴。现代劳动经济学之父刘易斯,在芝大学习、任教共40余年,他在学习期间受到维纳、西蒙斯、舒尔茨等教授的影响,一头扎进“将基本的价格理论应用到劳动力市场运行方式”的研究中,数十年如一日孜孜矻矻。而刘易斯的学生里斯,又从导师身上承继了这种狂热,长期埋首于公会研究;里斯的学生罗森和霍克曼,同样受影响于这样的热情,长期沉浸在“劳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

芝加哥大学教授、诺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对于全世界的经济学家而言,‘芝加哥’并不意味一个城市,甚至也不指代一所大学,而是意指一个‘学派’。”[4]1962年,芝加哥学派作为经济领域的专门名词出现在米勒题为《关于芝加哥经济学派》的文章中。米勒定义了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与其他经济学家的显著区别:“强烈主张私有制市场经济;强调新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实用性与中肯性;寻求等同现实市场和理想市场的方法;在生活的每个隐蔽处和缝隙里发现和应用经济学;强调在实证经济学中使用假设检验这一被忽略的环境。”[5]芝加哥学派的这种独特性,正是以其成员独特的研究热情为基石的。

二、广泛的跨学科研究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科的发展,很重要的是得益于芝大“跨学科”研究的传统。芝加哥大学校长雨果·宗南沙因在他的就职演说中说到:“一个知识团体有助于促进学科间的知识交流,当不同的学科拥有共同的知识研究领域时,一个知识团体还能产生异乎寻常的洞察力和见解。这一点相当重要,因为我们面临的许多最为有趣的问题均是在传统研究领域的边缘或跨学科之间发现的。还有其他的大学能够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法学院的一个教师吗?”[6]这位法学院教授就是罗纳德·科斯,科斯的贡献在于产权经济学,他同时也是《法学与经济学杂志》的主编。在他的努力下,经济学系与法学院进行有效的跨学科协作,法学院和经济学之间的课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最终促使法律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等交叉学科诞生。

芝大商学院的创立归功于政治经济系。1958年,施蒂格勒回到芝加哥大学担任政治经济学教授,在他的影响下,芝大商学院逐渐向经济系渗透,要求攻读商业硕士学位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经济学、应用数学、社会学等多门社会科学的必修课程,更要全面熟悉市场学、金融学、生产学等其它的商业专业课程。商学院中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有默顿·米勒和尤金·法玛等人,其中米勒的“MM理论”将企业的金融结构与市场价值之间进行联系,使其成为现代企业融资理论的基础。

除此之外,芝大的经济学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也发生了有效的交叉。比如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他在芝大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1970年起在芝大任教授,他把经济理论扩展到了对人们行为的研究,从而实现了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联姻。

跨学科研究的最大障碍是不同学科之间在理论框架和方法规范方面的冲突和分歧,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科很好地跨越了这些冲突和分歧,并且充分地利用了这些冲突和分歧。考利斯经济委员会(1932年由考利斯三世资助成立于美国的专门学术组织,主要致力于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对股票市场行为进行预测)在二战期间迁至芝加哥大学,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考利斯经济委员会设在芝大期间,有三位参与过委员会研究工作的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包括肯尼思·阿罗、佳林·库普曼斯、特里夫·哈维默。后来考利斯委员会搬到了耶鲁大学,却没能重现在芝加哥的十年里那样的活力与创造力。

另外,芝加哥大学还有一个专属的学术研究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学者们可以不受任何学科限制进行学术争论,师生们俗称“斗牛”。英国《经济学家》对该研究平台有以下的描述:参与哈佛的一个研究平台,你得到的是学院的信息共享,教授礼貌地听取研究人员准备周详的演说;而在芝加哥,你看到的则是一些学者遭到猛烈的抨击。

正因为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科对其他学科的有效交叉和融合,因此,芝加哥学派其实是以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科为核心,结合了法学、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一个大的学科领域,集合了芝大的经济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传播学家、心理学家等各领域学者的一个群体,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派、法学派、社会学派、政治学派、传播学派、心理学派的一个合称。

三、对当代重大现实问题的持续关注

芝加哥大学的校训是“增进知识,丰富生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科的发展,也得益于他们对这一校训的忠实实践,即:对当代国际重大现实问题的紧密跟踪,持续不断地致力于当代国际重大问题的研究。弗里德曼认为,经济学理论并不是华而不实的抽象数字结构,而是用来分析现实问题的实用工具。他将经济分析应用于包括歧视、犯罪和家庭等范围广泛的社会现象的研究。与此同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教授也以研究诸如种族歧视、犯罪和惩罚、家庭和婚姻等问题而著称。

芝大农业经济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1979年将价格理论工具应用到对贫穷国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他在诺贝尔奖获奖演讲中提到:“世界上穷人占绝大多数。如果我们掌握贫困的经济学原因,我们就会了解更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7]此外,霍斯列兹教授的研究集中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哈伯格教授则在把芝加哥经济学应用于分析拉丁美洲经济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另外,芝大经济学教授具有到政府部门兼职的传统。在政府部门的兼职,有助于他们对国际社会现实问题的了解。例如,米勒教授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先在美国财政部税务研究处工作,后在联邦准备系统董事会的研究和统计处工作;舒尔茨教授担任过艾森豪威尔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高级经济参谋、劳工部部长米契尔的顾问、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的主任以及财政部的秘书;维纳和哈迪教授在“大萧条”期间为美国财政部工作。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科的历史并不长,但这个学科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期内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一流学科,是由代代相传的狂热的研究热情、有效的跨学科研究以及对当代重大现实问题的紧密关注等因素共同造成的。

注释:

[1] [EB/OL].http://economics.uchicago.edu/about/history.shtml,2016-06-06.

[2][5][7] (美)约翰·范·奥弗特瓦尔德,王永龙,等,译.芝加哥学派[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56-290,5,93.

[3][EB/OL].http://www.deirdremccloskey.com/,2016-06-23.

[4]王英杰,刘宝存.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96.

[6]张敏,杨援.芝加哥大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3.

猜你喜欢

芝加哥大学学派芝加哥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动态及其启示
抬起芝加哥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创造历史”——2017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追求卓越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学科竞争力分析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论清初江西三山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