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与发展: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科的学术大师们
2016-04-08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以下简称“哥大”)师范学院是世界著名的综合性教师教育学院,该学院的教育学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开创了诸多的历史第一,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究其原因,除了依托哥大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积累之外,教育学科诸位学术大师在关键时期的学术引领,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孟禄为哥大教育史学科开路
孟禄1897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此时,哥大师范学院的首任院长罗素,一直在关注着这位新毕业的博士。1899年,孟禄被罗素招至麾下,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史副教授,1902年晋升为教授。孟禄进入哥大师范学院后,任教长达40年,在此期间,他编著出版了《教育百科全书》《美国教育史资料》等著作,其权威性至今仍被学界公认。同时,他还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史学者,如中世纪教育史专家格莱夫斯,中国教育史专家郭秉文、美国教育史专家耐特等,推动了教育史学科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1903年至1922年间,孟禄共指导了23篇教育史方向的博士论文;1899年至1921年间,在哥大师范学院的191篇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有46篇属于教育史领域,约占四分之一。[1]
在孟禄的引领下,哥大师范学院教育史学科获得迅速发展,并且影响到美国整个教育学界,使得教育史成为美国教育学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成为全美教师教育中一门主干课程。到1908年,美国开设教育史课程的高校超过了200所。根据1906—1907年度对哥大、哈佛等31所高校的调查,开设教育史课程的有27所,在教育类课程中排名第一。[2]这些都与孟禄在哥大师范学院的推动,有密切的关系。
二、杜威为哥大教育哲学构建理论大厦
杜威毕业于霍普金斯大学,后在密执安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校任教。1894年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兼哲学−心理−教育系主任,其间开办实验学校进行教育实验研究,力图改造旧学校,创办新学校以探索新的教育理论。1903年底,由于种种原因,芝加哥大学校方终止了对实验学校的经费支持,这一事件对杜威无论是在研究范式上还是在教育生涯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04年,杜威来到哥大师范学院,直到1930年退休,在哥大任教共26年。在哥大师范学院,他不再研究心理学,也不再开办实验学校进行教育实验,而是专注于教育哲学的系统思考和研究,使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的理论,得以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杜威一生的许多重要著作,如《道德教育原理》(1909)、《明日之学校》(1915)、《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进步教育与教育科学》(1928)、《教育科学的资源》等,都是在哥大期间完成的。
可以说,杜威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是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实验期,他通过实验学校的教育实验,为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提供了证明,奠定了基础;杜威到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则是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形成期和收获期,在这里,他构建了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和思想体系,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使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向前发展了一大步。随着杜威在美国学术界、教育界地位的确立和思想的影响,他所任教的哥大师范学院,也就成为美国教育哲学的大本营,成为大批教育哲学家的摇篮。
三、克伯屈引领哥大教育哲学走向实践
克伯屈1907年到哥大师范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是杜威的学生,他选修了杜威所有的课程,深受杜威教育哲学思想的影响。1912年毕业,次年到哥大师范学院任助教,1918年升任教授。他在哥大师范任教达25年之久,主要讲授教育哲学课程。他在1918年前后,从杜威“做中学”思想出发,提出了“设计教学法”,其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教学中呆板的课堂教学方式,如囿于书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过分分科教学;“设计教学法”废除班级授课制,打破了学科界限,弃用传统的教科书,而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让学生的活动成为教学法的核心。由于“设计教学法”将教育哲学的深奥思想导向了具体的教育实践,因而教育哲学就获得了一种活力,与之相应,克伯屈的教育哲学课也就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闻名遐迩,吸引了大批院内外的学生以及教师前来学习。据其传记作家估计,克伯屈在哥大师范学院一共教过35,000名学生教育哲学课程,这些学生来自60多个不同的国家。[3]克伯屈1938年在哥大师范学院退休,改任名誉教授。他在哥大师范学院的25里,扮演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诠释者的角色,致力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的具体化和实践化,使得普通教师都能接受这种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在他的这个诠释的过程中,哥大师范学院的教育哲学学科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其一流地位更加牢固。
四、世界性的影响
哥大师范学院教育学科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孟禄、杜威、克伯屈这些大师个人的作用也是决定性的,他们开创了新的学科,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引领教育学科成为世界一流。在此后的一个世纪里,哥大师范学院循着前辈大师的足迹,不断传承,不断创新,对美国乃至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学科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中国教育家,如郭秉文、胡适、陶行知、陈鹤琴、张伯苓、蒋梦麟、马寅初、杨荫榆、李焕、林茂生、欧元怀,等,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具有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硬件设施,拥有近百个实验室、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便于师生开展各类研究。一流学科具有一流的图书资料等硬件设施,也不容忽视。哥大师范学院的高泰斯曼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不仅有齐全的教育、心理、健康类的专业文献,还珍藏了西方15至19世纪期间的大量教育文献,以及全球各国的各类教科书,包括1900年之前全美的中小学教科书、20世纪全美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包括中国)的中小学教科书,还收藏有各种各样的儿童读物。[4]
注释:
[1][2]教育史学科在美国的早期制度化历程——以孟禄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为中心的考察[J].教育学术月刊,2001,(10):40-46.
[3]陈瑶.群星闪耀的时刻: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的创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2):104-110.
[4]邵兴江.透视世界一流教育研究生院——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为例[J].上海教育,2008,(2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