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主三辅”模式探究
2016-04-08李宝艳叶飞霞
李宝艳 叶飞霞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主要渠道。然而,国内外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与大学生关注热点的日趋多元,又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在新形势与新要求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载体、教师水平等方面进行不断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主三辅”模式即是满足这一时代需求的有效探索。具体来说,这一模式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开设三种辅助渠道拓展教学模式,一是与教务处联动开设系列公共选修课程;二是与校党委宣传部合作举办读书沙龙活动;三是与校团委合作建立“思想者”师生QQ交流群。三种辅助模式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主渠道展开,共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落实。
一、“一主三辅”模式的价值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主三辅”模式,就其项目价值而言,是要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其成果价值而言,是要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认同核心价值。
(一)化解学生的学习倦怠
在学生的一般印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是空乏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刻板教条的。而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往往难以应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困惑与疑虑。“一主三辅”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读、学生记”的模式,不仅在主渠道上加强了专题教学与问题教学,强化了课堂实训与课外实践,而且在三种辅助模式中,开设系列公共选修课、系列读书沙龙讲座、QQ交流群的师生互动交流这三种辅助渠道,能够拓展学生理论视野,提升学生的思考与认同。当学生认识到理论的深刻及其指导实践的力量,就会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誉度与信任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增强,学习倦怠感会随之减弱和化解。
(二)增进学生的理论认同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信息的迅捷传递,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呈现出多样性和纵深性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对提高大学生认识、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特殊意义。三种辅助渠道以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大学生只有在全面了解中国国史国情、中国梦的百年发展,以及当代国内外形势之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才能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一主三辅”模式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和认同感,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三)延伸教学的时间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名著《帕夫雷什中学》告诉人们:“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1]强调了学术氛围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氛围”是一种人造气候,以无形的形式影响着人的心理,具有感受性、稳定性和群体性等特点。人文氛围难以用指标来衡量,但却能对人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限制,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流极为有限。“一主三辅”模式,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丰富师生交流形式,从而延伸了教学时间和空间,形成读书、求知、思考的校园学术氛围。
(四)形成价值的合力导向
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8.1% 。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 。[2]现代网络信息呈现出全方位、零时间、隐匿性和去中心化等特点,手机、电脑、微信、微博、QQ空间等新媒体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使学生思维碎片化,这无形中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难度。[3]“一主三辅”模式通过系列公共选修课、读书沙龙讲座、“思想者”师生QQ交流群等,可以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整合,形成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系统性认知,从而在引导大学学生在在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思考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五)实现师生的教学相长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缘结构丰富,教师中不乏具有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素养的复合人才。“一主三辅”模式,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同时,要求教师参与系列公共选修课和系列读书讲座,并在QQ群中参与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一方面能够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缘潜能,缓解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职业倦怠情绪,使教师在学生的积极回应与热情参与中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教师在与学生的教学交流中也能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到教学与科研的契合点,实现教学相长。比如,系列选修课程,采用团队教学的形式,每门选修课以教研室为单位,全员参与。这种授课形式整合了全院骨干教师资源,充分发挥每位老师的教学研究长处和特点,以最强教学阵容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同时,教师在授课中得到学习与思考,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二、“一主三辅”模式的内涵构建
通过开设系列公共选修课程,开办读书沙龙活动,建立“思想者”QQ群三种辅助渠道,紧紧围绕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进行知识拓展与价值引导,让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全方位认识,从而具有更广阔的理论视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主渠道以“三个结合”提升教学魅力
1.专题教学与系统教学相结合。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忠实教材体系而又不拘于教材体系,在系统梳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实施专题式教学与问题式教学。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设置“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与帝制的终结(讨论农民运动的局限性)”“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讨论国共在抗战中的作用)”“两条道路的抉择(讨论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与经验)”等10个专题,每一章以专题的形式,将教材重点、难点、理论、现实进行系统整合和深入挖掘,并以问题和案例作为切入点,体现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时代性和应用性。
2.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4]要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必须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代大学生具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和创新热情。因此,教师充分运用课堂实训环节,调动学生的思想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在课堂实训中,设计了主题发言、时事播报、开卷有益、情景剧、专题辩论、口述历史等形式。教师提前布置实训主题,学生以小组为主体分工协作。事实证明,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组织能力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在课堂实训的同时,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感受。与课程理论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教学是加深对理论学习的深入理解和认识的重要环节。校外实践基地既可以是博物馆和纪念馆,也可以是企业和乡镇。与多家单位建立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关系,能够保证课外社会实践的连续性与长期性,为大学生更好地认识问题与思考问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课堂教学与慕课教学相结合。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网络教育也正在迅速萌芽,这给传统教育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未来教育模式是线上线下教学混合模式,这一点在高等教育界已基本形成了共识。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以课堂教学为主,适度引入线上慕课教学对传统教学进行完善和补充,成为许多高校尝试的新举措。慕课具有开放性、便捷性、即时性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有限课堂教学之外,充分利用慕课资源,通过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提供网络学习资料、在线互动等形式,为学生打开另一扇随时和老师沟通交流的平台,从此课堂不再局限于45分钟。同时,将线上教育引入课堂后,虚拟现实技术会有效地扩展更多的学科知识,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把控也将更有针对性。
(二)辅渠道以“三种模式”形成延展合力
1.系列公共选修课程拓展大学生视野。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也是衡量高校整个学术氛围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学是一个组织。一方面,它不能混乱不堪,另一方面,其繁荣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足够的灵活性,是否能够为不同的具有创造性的个人提供独特的、适宜的环境。”[5]从国内外高校的发展规律来看,加强高校公选课建设,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自主学习空间,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已经成为时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在改革中,我们改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较少参与公选课建设的现象,大力推动教师开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密切相关的系列公共选修课,如开设了《名人与近代中国》,主要介绍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而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展开的近代历史人物,专题如“李鸿章与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海军人物与中国海军近代化”“蔡元培与中国现代教育”等。《中国梦与世界文明梦想》把中国梦放在世界文明大背景下,借鉴各国文明梦想的经验教训,分析实现中国梦的国际环境,专题如“文化强国梦的历史与现实”“文明之光:世界古代文明盛衰反思”“光荣与梦想:美国历史的现代视角”“冲突与交流:中越关系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前瞻”等。《当代中国与世界》关注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如“中国模式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环境危机下的中国与世界”“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等。系列公共选修课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广阔的视野,为他们了解国史国情与当代世界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平台,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读书沙龙培养大学生自学能力。读书沙龙以三种形式展开:一是以大学生党课、社团讲座、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学生学术论坛等形式,不定期开展;二是学生读书会,通过教师推荐书目,由学生组织并主讲,每月组织一次,引导学生养成读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全面素质;三是开设系列读书沙龙讲座,邀请优秀教师主讲,每月组织一次,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哲学社会科学名著名片等。已开展的专题如“永恒的经典——《共产党宣言》导读”“中国历史命运的转折——电视剧《命运》解读”“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的出路——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探寻生命的意义——读维克多·弗兰克《活出意义来》”“了解、理解、破解——读本尼迪克特《菊与刀》”等。这些看似“无用”的沙龙讲座提高了大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为他们提升分析判断能力、理性看待社会问题提供了思想支撑。读书沙龙也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
3.“思想者”师生QQ群提升大学生参与意识。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和灵活性、海量性减少了大学生对教师的依莱,但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又增加了大学生的盲目性与非理性。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对文化的接受偏好出现了鲜明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特征。[6]偏好是微观经济学价值理论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带有主观性和相对性。“思想者”师生QQ群的设立,以主题的开放、交流的平等、时间的自由等特点,满足了大学生的不唯书唯上的思维模式与接受偏好。在交流内容上,我们设立的主要议题有时事热点讨论、好书推荐、历史知识介绍、每周话题等,引导学生多读书,多学习。在组织管理上,“思想者”群每天安排老师轮流值班,保证每天都有老师在线组织和引导,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及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思想者”群采取动态管理,成员实名加入,对有消极影响的成员实施剔除。经过近两年的运行,这一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了解国史国情、关心国家大事的渠道,成为加强师生互动、加强学生对四大选择的认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重要途径。
三、“一主三辅”模式的方法创新
三种辅修模式内容在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共同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对提高大学生的理论认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育内容上的拓展性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一主三辅”模式注重大学生理论的系统性、生动性与深刻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以专题式、问题式教学对教材进行系统深刻阐释;系列公共选修课对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线性梳理;系列读书沙龙则以名著名片为抓手,对理论点进行深刻解读;而“思想者”QQ群则是利用新兴媒体快捷性与开放性的优势,与学生受众开展大面积、全时间的交流与互动。这三种辅助形式,从点、线、面三方面,在内容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了拓展性的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关知识背景的立体延伸。
(二)教学主体上的团队式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采取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协同互助的授课模式;系列公共选修课程采取团队授课,以教研室成员为主体的基础上整合全院骨干教师资源,由几位教师合作授课,每位教师讲授1—2个专题;读书沙龙以教师的研究专长为切入点,每期邀请不同的专家进行讲座;QQ群采取教师轮流值班机制,骨干教师均加入QQ群实施在线引导,每天设定1名教师为值班人员,及时发布信息、上传资料,并引导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这种教学主体的团队式创新,有利于发挥教师学术专长、深化教学内容,不同领域的交叉教学与研究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学术专长与研究潜能。而不同的教学风格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听课兴趣,获得更多启发。
(三)教学组织上的交互性创新
在改革过程中,始终与教务处、宣传部、团委、党校等部门保持联动。其中,除了主渠道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外,系列公共选修个性发展课程与教务处联动开设;“思想者”读书沙龙活动与校党委宣传部、党校合作举办;“思想者”QQ群与校团委合作建立。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多地参与,也便于师与学生的互动与引导。
(四)教学方法上的综合性创新
“一主三辅”模式采用了教学互动法、自主学习法、合力推动法、联系实际法,做到“说+看+读”密切结合。“说”:注重教师理论讲解与学生主题讨论;“看”:注重推荐学生观看历史纪实性视频资料,并注重观察当代社会的巨大变化与现实问题;“读”:利用课堂、“思想者”读书沙龙、“思想者”QQ群等平台推荐大量经典著作及重要历史文献,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尤其是通过“思想者”QQ群,上传大量的共享资料,以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实现了对有限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重要拓展。
综上所述,“一主三辅”模式深化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方法,为大学校园建设增添了较为浓郁的人文氛围,大学生读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并能够积极关心国内外热点时事,理性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同时,由于三种辅助形式的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密切相关,形成对主渠道的有力支撑,教师在广泛参与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有较大提升。应该说,“一主三辅”模式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相互统一,教与学的统一,尊重学生的接受偏好,遵循教学发展规律,因而赢得了较好的信誉度与信任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一定要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时代特征。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教育目标才得以落到实处。
注释:
[1]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网信网,2015-02-03.
[3] 陈永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5,(9):45-4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EB/OL].中国政府门户网站,2005-05-25.
[5] 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 林贤明.宣传创新与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5,(5):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