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明清美术中的“忠义”题材特色

2016-04-08杜宇婧郑蓓蓓

美术界 2016年9期
关键词:忠义脸谱故事情节

文/杜宇婧 郑蓓蓓

析明清美术中的“忠义”题材特色

文/杜宇婧郑蓓蓓

美术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相对成熟,但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在忠义题材方面逐渐偏离。这个时期,文人对文化素养的关注远远大于对忠义的关注,这种现象能够侧面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同时也印证了文化为生活服务的惯例。

明清美术;文人;忠义;题材特色

一、明清“忠义”题材美术作品

忠义题材的作品是美术发展到明清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充分表达了儒学“见义不为,无勇也”①“多行不义必自毙”②的理念。利用艺术的渗透作用将忠义的观念传达出去起到教育的意义。这一时期忠义题材的美术作品体现在很多方面。在版画上,比较流行的题材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年画中流行的题材如门神画、《西游记》等。另明清的石刻、陶瓷、剪纸中也有很多忠义题材的美术作品。以忠义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在明清时期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性不高,大多都是民间代代相传喜闻乐见的题材故事。但其作为“成教化,助人伦”的形象教育,使得忠义题材一度居于主流美术的重要地位。

二、明清美术中“忠义”题材艺术特色

明清“忠义”题材的美术作品艺术特色分为两个时期,在明中期以前,“忠义”艺术具有鲜明的历史性,艺术作品多以重大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反映“忠义”的思想,气势宏大,成为了统治阶级宣传思想理念即儒家思想的工具,同时展现了封建时期以儒家为中心思想的美学。在明代中期后,“忠义”艺术多以戏曲为主要表现形式,带有浓厚的江湖色彩。因此更显豪放、粗野,与优雅精巧的美术作品区别开来,形成了一种带有民间特色的艺术形式。

(一)脸谱倾向的艺术形象

民间百姓在创作以忠义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时,为了表现出人物正面和反面的性格,通常会结合脸谱的特点去创作,使得作品具有浓郁的脸谱特色。由于在戏曲表演中所使用的脸谱通过不变的模式传达不同的人物形象,因此可以明显区分出每个脸谱所代表的人物是虚伪的小人、光明磊落的英雄还是明辨是非的贤者,并使人们逐渐接受了这样固定的符号。脸谱通过绘制不同的颜色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也是不同的,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斩经堂》里的吴汉,都是忠义、血性的代表,通常用红色作为脸谱的颜色;“包公戏”里的包拯、“杨排风”里的焦赞都是严肃、勇猛、智慧的形象,脸谱的颜色通常为黑色。《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打严嵩》里的严嵩,多疑、凶诈的角色,通常用白色作为脸谱的颜色。另外,一张脸谱必然无法将人物各方面性格以及社会历史地位完全展示出来,因此为了展现人物的突出性格,可以用戏曲中的道具、人物形象以及故事背景渲染出所表现人物的特性,使美术作品符合大众审美,又迎合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关羽在戏曲中的脸谱以红色为主,体现了忠义以及其血性,在画中的英气极为突出,笔直挺拔,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曹操,以白脸为形象,向关公低头弯腰、讨好奉承。纵观整幅画作,利用脸谱将人物性格鲜明地表现出来,使人们观后能够得到一定的冲击,使忠奸的形象深刻地反映在心理上。这种戏曲化的艺术作品能够使其内涵通俗易懂,便于发挥其教化的作用。

(二)情节倾向的艺术作品

忠义题材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通过人物来表现的。通过对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去体现忠义,突出忠义主题的作用和价值。汉至明中期,在进行经史儒学创作时,对细节并不重视,而是直观地描绘出故事情节,直抒胸臆,使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更加明确。因此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同时,在描绘故事情节时,不对整个故事情节详细描述,而是简单地将整个故事的结局描绘出来,直接地对人物的忠义形象进行创作,反映忠义的主题,将人物性格展露无疑,不加赘述,使观看者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明确画作所要体现出来的价值观。以《二桃杀三士》为例,故事讲述了古冶子、田开疆、公孙接三位勇士恃功而骄,被晏子设计用两个桃子兵不血刃地被除掉的忠义故事。画中直接对人物形象进行展示,三位勇士皆为勇力之士,身材魁梧,画作的内容鲜明,人物特征明显,通过对外形的直接刻画,突出了作品忠义的主题和内涵。

绘画作品发展到这一时期,以忠义为主题的画作多被民间传说以及文字作品所感染,相比于径直地以故事结果为主要创作对象,更倾向于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影响观看者。而故事情节之所以能够跌宕起伏,是由于在绘画创作时,对细节的创作以及情节的挑选更加注重,相比于对人物的鲜明性格进行刻画,更倾向于使故事情节生动。例如《火烧翠云楼》取自《水浒传》中“时迁火烧翠云楼”的故事。这一作品将多种情节在一个平面中展现出来,包括时迁放火、大街小巷厮杀的场景等。运用创造性的构图将复杂的情节内容展现出来,使人们很快地接受,而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则更加深入人心。

(三)多元倾向的艺术表现

忠义题材的艺术作品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一定的特点,特点分为两个时期,首先是明朝中期前,对同一个具有忠义色彩的故事情节或人物进行刻画时,通常采用类似的表现形式,通过同一类型的模式对忠义的主题进行刻画。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与《列女传图》来自于同一母题,即汉代刘向《列女传》中的故事。其次是明中期以后,这时对同一个忠义题材进行创作时,相比于前半时期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个时期的创作模式更加丰富,会采用不同类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对这个主题进行描述。例如《水浒传》被不同的方式进行刻画,同样的故事情节有着众多插图样式,同时在每个地域,描绘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其中福建建阳双峰堂的刊本《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传评林》中插图相对较多,插图对细节的描绘也十分精彩,每页除了有正文,还配有相关的评语部分,对故事情节的讲述较为清晰,不加赘述,使得故事情节较为紧凑,像一本连环画。

三、明清美术中“忠义”题材的价值体现

士风自明朝中叶以来,逐渐偏离了曾经义肝忠胆、义薄云天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形象,相反变得自私自利、见利忘义、不知羞耻、纵欲无度,越来越多的读书人背离了初衷变成了小人形象。虽然存在部分士人仍然保存着忠义的理念,但总的来说已经误入歧途,甚至把整个社会的形象带离了正面的道义。然而与之相对的是,普通民众越来越以忠义的理念行事,以忠义的思想为标准。因此,这个时期传播儒学发扬忠义理念的重担已经不再由士人所挑起,而是放在了普通百姓身上,据此,顾炎武在明朝晚期大叹士人的衰败之风,并发出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慨,以表达出民间百姓有能力去改变当前的窘况,使得国家重拾旧业的想法。从古至今,儒士追求“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要求、“权力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③的道德操守、“一往无前,义无反顾”④的处事风格以及“大丈夫”的精神气概等已经逐渐没落,而民间百姓虽然阶级层次不高,却重新拾起这样的价值观,并在平时的生活中深深地遵循着这样的标准,从内心深处敬佩忠义之士,效仿有识之士的作为。

结语

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品经济愈发繁荣,统治阶级大力宣扬“忠义”的理念,帮助提高社会的稳定性,同时集中力量共同抵挡外敌的侵略。而士人包括部分统治阶级却无视这样的号召反而终日饮酒作乐沉迷于享受,将忠义弃之不顾。因此,这个时期的众多艺术作品虽部分宣扬了忠义的主题,但却逐渐脱离了艺术感,变得更加通俗易懂、贴近生活,逐渐被普通大众所接受,飞入寻常百姓家,并融入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注释:

①思履.四书·五经[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

②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③谢志强.左传[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④司马迁.史记[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

【杜宇婧郑蓓蓓,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忠义脸谱故事情节
传话游戏
帖脸谱
做个脸谱迎『六一』
这条忠义街
灶王爷的“脸谱”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朋友的情谊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故事情节的应用
《脸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