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地区农村饮水区域规划浅述
2016-04-08潘祎男
潘祎男 孙 毅 李 斌
(1.辽宁省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局辽宁沈阳110003;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8)
辽宁省地区农村饮水区域规划浅述
潘祎男1孙毅1李斌2
(1.辽宁省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局辽宁沈阳110003;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8)
本文分析了辽宁有“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通过明确“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选取了合适的技术路线,抓紧“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规划过程中的关键点,形成适宜辽宁省农村饮水发展的总体布局,为“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打牢基础,可为农村饮水工程提供借鉴。
农村饮水;巩固提升;技术路线;总体布局;规划
1 概况
辽宁省地处东北地区南部,总体的地貌格局为辽东山地丘陵、辽北康法丘陵及辽西低山丘陵,三面环绕辽河平原。地貌类型大体呈“六山一水三分田”。山地、平地、水面占全省土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8%、33%和9%。
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全省14个市普遍存在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长期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工作,相继实施了人畜饮水、防氟改水、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大量的历史性、资源性缺水和饮水困难问题。
截止2015年底,全省农村总人口2084.28万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总数为23243处,受益人口1586.73万人,集中供水率达到76.13%,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44%,大幅改善了农村供水状况。
由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部分项目规划不合理、思路不清晰等问题,加之工程资金短缺,建设标准低,部分工程老化失修严重,配套设施不完善,供水保证率低,不能满足农村饮水安全“十三五”目标需要,也与国家脱贫攻坚、全面奔小康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为适应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1]和宜居乡村建设[2],2020年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对农村饮水区域规划进行研究,以便更好的指导辽宁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2 目前农村饮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规划标准低,多数供水工程规模小,可持续性差
由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只解决当时饮水不安全人口,大多数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没有实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规模化建设。在水源选择上,以就近打井抽取地下水为主,在工程建设上,以单村(屯)工程为主,全省90%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和3/4以上的受益人口为单村单屯供水工程,供水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可持续性差。
2.2部分工程设施不配套,老化失修问题突出
全省2004年以前建设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有1万多处,供水人口800多万人,占农村供水人口的1/3以上。由于工程建设标准更低,普遍缺乏净水消毒设施,水源工程和管网老化失修,漏损率高,供水可靠性差,急需更新改造。此外,目前全省还有分散供水人口接近500万人,占农村供水人口的1/4,供水安全可靠性更差。
2.3工程投资和建设标准低,部分农饮工程缺少净水和消毒设施
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管网埋深大、人口分散,人均投资要求高。根据2014年典型工程测算,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人均投资需求为910元,而国家下达人均投资580元,仅为实际需求的64%,难于按行业规范设计和施工。特别是“十一五”初期建设的工程设施简陋,水处理和消毒设施配备比例为33.9%和32.2%,水质化验室配备比例为8.7%;规模较大工程水处理和消毒设施配备比例仅为5.2%和22.8%;小型单村供水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基本没有水处理和消毒措施。
2.4水源可靠性差,水源保护缺失
由于缺乏县级统筹规划,工程布局分散,多数工程在水源选择上没有统筹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县域水和域外水,多数工程以就近打井或引山泉水为主。在全省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中,有95.6%的工程和93.0%的受益人口采用地下水[3],造成地下水超采甚至枯竭。例如东部山区的凤城、岫岩、桓仁等县,引山泉、截潜形式工程较多,冬季断流问题突出。
在水源保护上,由于缺少专项资金,绝大多数工程没有落实水源保护措施。
3 规划目标与基本原则
3.1规划目标
以提高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供水保证率和规模化集中供水能力为目标,通过对已建工程配套完善、提质升级、并网联网,对老旧工程更新改造等方式,全面提高农村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初步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供水安全工程和运行管护体系,使广大农村居民饮用水更加方便、安全、可靠。
3.2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综合考虑全省各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县级规划为基础,通过上下协调,合理确定省级、县级发展目标,并强化县级规划的建设指导作用。采取“以大带小、以城带乡,以大并小、小小联合”的方式,科学合理确定农村饮水“十三五”规划工程布局与供水规模。
(2)着眼长远,标本兼治。立足问题导向,充分考虑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农民实际需求,综合采取工程、管理、技术、经济、行政等措施,全面解决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问题,巩固发展成果,切实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
(3)完善机制,长效运行。明晰工程产权,完善运行管护机制,落实管护经费,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加强专业和关键岗位人员培训,健全基层专业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工程运行管理方式,推进专业化、企业化管理和长效运行。
4 规划技术路线
根据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先由乡镇、村提出工程建设需求,包括已有供水工程扩建、改造或管网延伸、新建工程等;县级有关部门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考虑区域水源条件、已有城乡供水设施的有效利用、发展适度规模集中供水、有利于供水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等,统筹考虑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和发展趋势,研究提出区域农村供水工程规划方案,并广泛争取乡镇、村和有关部门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5 区域规划的关键环节
5.1科学选择水源,优化配置水资源
水源选择是工程规划的首要问题,事关工程建设的成败与可持续运行。水源选择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勘查与论证,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条件,尽可能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沛、便于卫生防护的水源;尽可能选择工程建设投资少、技术可行、制水成本低的水源,有利于建设适度规模集中供水工程。当有两个以上水源可供选择时,要进行方案比较,择优确定。如果当地没有合适的水源,可在更大区域范围内选择,或根据长远发展需要,规划建设引水、蓄水等水利工程,从根本上解决水源问题。
5.2着力规划建设适度规模集中供水工程
由于规模较小的单村供水和分散供水工程很难实现可持续运行与安全供水,凡具备建设集中供水工程的乡村都要规划建设适度的集中供水工程,特别是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在工程措施上,要充分利用现有城乡供水设施,优先采取水厂更新改造、管网延伸等方式扩大供水规模和范围;新建供水工程,要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水源条件、经济合理的原则建设跨乡村适度规模集中供水工程。
5.3正确选择适宜的水处理措施
对于水质良好的地下水,仅需采取消毒措施。但对于大多数水源污染、水质超标的水源,必须采取适宜的水处理措施,以实现供水水质达标。对于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等劣质水地区的农村,在难于找到替代水源的条件下,需要采用适宜的特殊水处理措施;当制水成本较高时,建议采取分质供水。对此,河北省东光县在分质供水工程建设与管理上已有成功实践和经验,有效地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与保障其它生活用水的问题。
6 总体布局
规划总体布局结合区域水源、地形、村镇规划、用水需求、居民点分布和技术经济条件等,从统筹区域城乡供水发展全局的高度,按照规模化建设、专业化管理,以及有利于供水安全、经济合理和方便管理等原则,科学确定规划区域农村饮水工程的总体布局、建设规模与技术方案[4]。
根据辽宁省实际,按照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城镇化发展、水资源特点和农村供水发展程度分为四个层次。
(1)整县规划、全域推进。目前基础较好的、水源条件具备、运行管理能力强的县,新建或改扩建几个大水厂,统筹解决全县农村居民的用水问题。
(2)整镇实施、辐射带动。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依托,新建或改扩建镇区供水工程,辐射带动周边农村供水,逐步实现整镇供水,为下一步实现整县推进打好基础。
(3)联网并网、整合资源。水源条件不具备、基础条件较差的县,以现有单屯、单村工程为基础,通过屯屯合并、村村联通等方式,逐步扩大工程覆盖范围、完善配套设施、提高供水保障程度。
(4)查漏补缺、配套完善。在每个层次的工程建设中,尽量覆盖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实在覆盖不了,建设单独的工程进行解决。
通过“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推进农村供水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即由基本满足农村饮用水需求向全面提供卫生安全饮用水转变,由粗放管理向“从源头到龙头”的精细管理转变,由工程建设以小型单村工程为主向区域统筹、城乡统筹、规模化发展方向转变,全面实现全省农村饮水工程提质升级。
7 结语
在“十一五”、“十二五”10年中,辽宁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在国家“十三五”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下,通过明确辽宁省“十三五”目标任务,因地制宜开展区域农村饮水巩固提升规划,选择分不同层次进行实施,从目前来看是比较合理的,能够达到使工程巩固提升、群众长久受益的目标。陕西水利
[1]辽宁省委,省政府.《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R].2015.
[2]辽宁省政府.《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宜居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R].2014.
[3]辽宁省水利厅.《辽宁省水利项目建设指导意见》[R].2013.
[4]辽宁省水利厅.《辽宁省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报告》[R].2016.
(责任编辑:唐红云)
S277.7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