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桐庐如何实现低收入农户脱贫
2016-04-08方春凤
方春凤
看桐庐如何实现低收入农户脱贫
方春凤
桐庐县位于浙江的西北部,辖183个行政村,6个社区;农业人口约31万,是个山多地少的欠发达县。2015年底,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9419元,增幅17.9%,贫困户已全部脱贫。但如何保持这一工作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使已经脱贫的低收入农户,增强其致富能力,提高其收入水平,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在总结经验基础上,为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进行思考和探索。
主要做法和成效
财政托底,以民政补助、社会结对、救助保底增收,确保生活无忧。桐庐县在扶贫信息系统数据库中70%的低收入农户是因病因残无劳力致贫的贫困户或贫困边缘户,政府对这部分扶贫对象,主要通过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形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大力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增加农村“公益岗位”促增收。一是集中“资源”推进农村土地、山林经营权、闲置房等流转促增收。转变下山移民的移民方式,由原先的单一下山搬迁发展到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的农民集聚模式。近年来累计完成下山移民达5788户、20323人,发放补助资金共计4645万元,建成中心村集聚小区17个,中心镇集聚小区4个,县城集聚小区1个,从根本上改变了山区农户生产、生活条件,盘活了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户承包地、山林、闲置房等资源资产,在促进规模化经营、民宿经济、旅游特色农业发展的同时,使低收入农户获取相应租赁收入和财政项目补助收入、旅游民宿等三产收入。二是增加农村“公益岗位”,安排就业促增收。结合“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垃圾分类等工作,农村保洁、保绿、治水、管理等农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农村低收入农户1550多人。利用“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产业板块的辐射功能,积极搭建适应年老体弱、智残伤残、不便外出的群体从事套笔、手工编织、包装等低强度、低成本、低技能的“援助点”,以此实现增收。
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做优特色农业,培育“主导层”;做强来料加工,拓展“带动层”;做大新兴民宿,发展特色旅游,打造“辐射层”。对有一定劳动能力和资金的低收入农户主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做好以下三件事:一是做优特色农业,培育“主导层”。加快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引进龙头带动型农产品销售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全县117家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低收入农户增收活动,带动低收入农户4192户,每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二是做强来料加工,拓展“带动层”。依托本县针织、制笔、玩具等块状经济,通过经纪人培育、加工基地建设和政策扶持,扶强扶大一批来料加工业,实现低收入农户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全县来料加工点达到670个,低收入农户从业人员2739人,加工收入1028万元。经过数年发展,涌现出一批来料加工特色乡、特色村,如富春江镇里董村的小商品加工、横村镇宅里村的针织加工、新合乡的五金包装、百江镇笔业装配点等。三是做大新兴民宿,发展特色旅游,打造“辐射层”。积极发展农家客栈、乡村酒店、高端民宿等新型业态,探索形成横村镇凤联村的租赁、合村乡高凉亭村的出让、城南街道金牛村的合作、莪山乡新丰村的联营等“二次创业”经营模式。在促进低收入农户就业的同时,增加农户销售当地农副产品的收入。截至目前全县启动民宿示范村试点20个,新增经营户234家、床位2248张,民宿床位总数达到4200张。
存在的问题
个别低收入农户缺乏主动脱贫意识。桐庐县在扶贫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低收入农户1.53万户中,其中70%左右的是老弱病残。健康、劳力的缺失,加上地理位置偏远、因灾因学、缺资金、缺资源等方面的原因,文化教育又少、思想观念陈旧等,存在“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的思想,没有“弱鸟先飞”、“敢为人先”的动力和创业精神,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低收入农户增收奔小康的进程。
帮扶主体缺少持续性的帮扶服务组织和长效帮扶工作机制。除民政部门五保、低保、残保、老年人养老金补助外,低收入农户一块只有项目扶持、医疗救助、教育资助、农村合作医疗贴补保费、春风行动等支出,短期效应强,缺少“涓滴成流、聚沙成塔”韧性意志,乡镇低收入农户的帮扶服务组织也是临时性的,无论是低收入农户的边缘户返贫还是低收入农户以外的农户因灾因病致贫,如果不重新下任务核查,没有工作人员去承担这部分核查任务,重新返贫或致贫的都无法发现并加以帮扶。
帮扶主体资金实力较弱。桐庐县经济以传统民营经济为主,缺少大中型企业,除了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主要靠“春风行动”、“干部结对”、“党员1+X”,现在“村级商会”、“慈善分会”建起不久,帮扶作用还未发挥,帮扶主体总体实力不强,帮扶资金落实有一定的困难。
完善低收入农户脱贫奔小康的长效机制
扶贫机构队伍常态化,重心下沉。设立县、乡、村三级帮扶工作站。县设扶贫办,乡设扶贫工作站,村将帮扶工作的内容纳入村级农民服务社,以乡镇党组书记为帮扶工作的一级领导,领导帮扶工作站开展工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帮扶机构(网络)。
依托产业,组织农民加入合作社是实现农户脱贫的良性途径
建立信息化平台,加强“精准”管理。组织乡、村、组相关人员,每季度开展动态排查,发现新的贫困对象,在第一时间开展扶贫救助。完善建立扶贫信息数据库,加强数据管理。
深化挂钩结对帮扶制度,落实“精准”帮扶措施。承担挂钩结对扶贫任务的县级部门单位在落实结对帮扶形式的同时,要建立起沟通联系机制,实现“精准”解决问题。建立普遍结对制度:对无发展能力户,一人联多户,重在掌握了解情况,以精神关怀为主,资金上强化财政托底;对有发展能力户,一人联一户,有针对性解决关键矛盾,重塑发展信心。
结合当地经济扶持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低收入农户创业或就业机会,提升其增收致富能力。结合当地特色,扶持发展一批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产业,如推进农村闲置房有效利用,招引城市居民兴办农家客栈、乡村酒店和高档民宿等,真正把农村沉睡的“闲置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鼓励并帮助低收入农户参与其中,促进城乡的要素流动,增加贫困村和贫困农户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以提升其增收致富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庐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