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2016-04-08阚秀芬吉林省人民医院护理部吉林长春130021

糖尿病新世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心理护理临床疗效糖尿病

阚秀芬吉林省人民医院护理部,吉林长春130021



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阚秀芬
吉林省人民医院护理部,吉林长春130021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临床心理护理措施,并对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3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8例,研究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而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措施,利用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观察指标变化情况等。结果通过对比分析,研究组68名患者中护理满意度为83.82%,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64.70%(P<0.05),表明研究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生活质量及格率为47.06%;研究组为66.18%,另外,研究组的患者护理后各项观察指标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经心理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提高。结论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可改善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取得较好的患者满意度,同时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临床疗效;心理护理;应用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为止,无法治愈,患病后终身伴随。患者长期良好的自我管理,控制血糖稳定,是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关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有研究表明,糖尿病心理不良情绪的发生率为18%~45%,随病程加长,心理障碍发生率升高,18个月时发生率为38%~48%,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顺应性和生活质量,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心理障碍,对糖尿病的治疗十分必要[1-6]。对该院收治的136例患者分组进行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136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符合以下条件:①自愿参加;②病程大于12个月;③意识清醒,能清楚表达自己内心感受;④无精神疾病及严重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8例,对照组男36例,女32例,年龄35~76岁之间,平均年龄(48±7.8)岁,平均病程(6± 1.3)年。研究组男36例,女32例,年龄32~80岁之间,平均年龄(49±8.2)岁,平均病程(5±1.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

1.2.1基础护理方法①做好尿糖定性、空腹血糖检查及口服葡萄糖耐量测定。指导患者用药,让其掌握用药方法和剂量。②帮助患者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培养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进行饮食护理,严格控制总热量摄入,定时定量进食,并有计划改变食物种类;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患者进行适量运动,以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注意个人卫生,让患者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1.2.2心理护理方法①认知干预:负面的、消极的想法会导致糖尿病心理痛苦增加、治疗顺应性下降、自我管理不积极,认知干预有助于患者消除消极的想法,帮助患者重建正面的、积极的想法,这样可减轻患者心理痛苦、促进积极的自我管理行为。对患者进行认知重建,持续5周,2 h/周,内容包括:糖尿病认知行为、糖尿病和压力、情绪、担忧并发症、糖尿病团队合作管理等。②健康教育:不积极的自我管理会使患者产生自责、愤怒等心理痛苦,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减轻患者心理痛苦。应用看图对话教育工具对患者进行教育并,持续5周,1 h/周[7-10]。③社会支持:护理人员要鼓励并帮助患者面对和管理糖尿病,同时要让家属多关心支持患者,不要批评责怪患者,让患者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有助于减轻患者相关心理痛苦。

1.3评定标准

满意度评定标准:用护理满意度评价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评定内容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责任心、业务熟练程度、心理护理4项内容,每项25分,≥8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100%[11-13]。

生活质量评定标准:出院时运用巴氏量表评估及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能力,满分为100分,80分以上为生活质量良好,61~80分为一般,21~60分生活质量差,小于20分为生活质量极差,及格率=[60分以上人数/总数]×100%。

1.4统计方法

利用SPSS17.0统计学计算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并对两组结果数据进行Χ2及t检验,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

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后,研究组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83.82%,对照组为64.70%(P<0.05),经统计学计算得到P=0.011,Χ2=6.502,说明研究组的护理效果更有优势。见表1。

表1两组护理效果比较[n(%)]

2.2生活质量评价结果

对照组生活质量及格率47.06%;研究组生活质量及格率为66.18%,研究组生活质量及格率经心理护理后较对照组相比有所提高,统计学处理后P=0.024,Χ2= 5.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2.3观察指标情况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没有明显的差异。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看出研究组护理效果较常规组更有优势,见表3。

表3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比较(±s)

表3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比较(±s)

研究组(n=68)对照组(n=68)tP组别9.3±1.9 8.9±2.0 1.196 0.234 7.3±0.7 8.1±0.8 6.21 0 12.1±2.3 12.0±2.7 0.232 0.816 9.4±1.2 10.1±1.5 3.004 0.003 8.4±2.1 8.2±1.8 0.596 0.552 6.4±1.3 7.1±1.1 3.389 0.001糖化血红蛋白(%)护理前护理后餐后2 h血糖(mmol/L)护理前 护理后空腹血糖(mmol/L)护理前 护理后

3讨论

糖尿病按照临床类型分型主要可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等。1型糖尿病是在致病因素诱导下,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以胰岛β细胞选择性破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青少年多发,发病急,病情严重,必须依靠胰岛素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能力并非完全丧失,而是体内胰岛素相对缺乏,患者多见于40岁后,起病缓慢,症状相对较轻。糖尿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DR3/ 4-DQ8杂合子单体是1型糖尿病的易感个体的基因型,病毒感染是造成1型糖尿病的主要环境因素。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目前已发现52个,其中TCF7L2基因是与2型糖尿病关联性最高的基因之一,RASGRP1 -rs7403531和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RK)5-rs10886471是中国汉族人群中新发现的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年龄、种族、生活方式等是2型糖尿病环境因素[14-15]。

近30年来,我国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增加,1980年全国14省市30万人的调查资料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68%;1986年对25~64岁的10万人进行调查,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04%,糖耐量减低发生率为0.68%;1994年对25~64岁的21万人进行调查,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28%,糖耐量减低发生率为2.12%;2002年对10万≥18岁的人进行调查,发现城市糖尿病患病率为4.5%,空腹血糖受损发生率为2.7%,农村糖尿病患病率为1.8%,空腹血糖受损发生率为1.6%,;2007—2008年间对46万≥20岁的人进行调查,发现糖尿病患病率为9.7%。在我国糖尿病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0%以上,城市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接5%,目前,缺乏1型糖尿病患病率研究,根据推算,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占糖尿病总体人群比例不超过5%[16-17]。城市化、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增加、流行病学筛查方法变化、中国人的易感性、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增加等是短期内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的可能原因。

糖尿病的治疗并不单单指药物治疗,还包括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复杂而严格的自我管理等,这些都会成为患者生活中的慢性压力源,可造成患者不良的心理反应,如害怕、挫败、沮丧、负罪、愤怒、否认、担忧、孤独等。学者们将糖尿病引起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归纳为糖尿病相关心理痛苦,糖尿病相关心理痛苦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诠释,通过总结各位学者对糖尿病相关心理痛苦的解释可得出,糖尿病相关心理痛苦是糖尿病患者所特有的、因面对糖尿病生存生活而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心理情绪反应[1]。影响糖尿病相关心理痛苦程度的因素:①人口学特征:年轻患者比老年患者更易产生糖尿病相关痛苦,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易产生糖尿病相关痛苦;②疾病相关因素: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并发症及治疗方式与糖尿病相关心理痛苦程度密切相关;③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特殊压力情境所做出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应对的个人习惯性反应;④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积极的社会支持能减轻糖尿病患者相关心理痛苦。

笔者对138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83.82%,生活质量及格率66.18%;对照组满意度为64.70%,生活质量及格率47.06%;研究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护理后明显优于对照组,与王利芹[18]探讨心理护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所得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有利于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疾病治疗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玉凤.糖尿病相关心理痛苦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 2013,3(50):354.

[2]杨青.运用看图对话教育工具对门诊糖尿病患者相关心理痛苦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3,19(10A):71.

[3]赵玉杰.88例老年人鼻出血填塞后的临床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1,32(28):6072.

[4]冯瑶琼.糖尿病及其预防[J].生物学教学,2014,7(39):69.

[5]林芬,高丽娟.老年糖尿病患者个性化心理护理效果的评价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4,36(1):151.

[6]刘艳花,袁素娥.心理护理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28): 201-202.

[7]朱嗣恒.心理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行为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22):106-107.

[8]周南岚.360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8):135-136.

[9]潘晓黎.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的用药指导[J].中华护理杂志,2009,41(7):151-152.

[10]李静.心理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178-179.

[11]陈文专,黄少薇,陈巧惠.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治疗中的运用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 (11):192.

[12]叶杰.心理护理联合社会支持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影响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5(17):125.

[13]柯瑜婷.心理护理对120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14):166.

[14]耿凤琴.聚焦解决模式在2型糖尿病抑郁症心理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临床研究,2014(2):182.

[15]李忠琴.糖尿病患者134例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的目的[J].中国社区医师,2015(21):119.

[16]范金英.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护理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1):158-159.

[17]梅群超.心理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现代临床医学,2015(4):162-163.

[18]王利芹.心理护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评价[J].医学信息,2015,28(22):137.

收稿日期:(2015-11-05)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6.03.185

[作者简介]阚秀芬(1962.10-),女,长春人,本科,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62(2016)02(a)-0185-03

猜你喜欢

心理护理临床疗效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时间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在内分泌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研究
护理干预对异位妊娠围手术期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研究
饮食和心理辅导在肝胆护理中的综合应用探究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