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区域创新:困局与对策

2016-04-08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区域创新指数项目组

中国西部 2016年3期
关键词:要素协同创新能力

文·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区域创新指数”项目组



中国区域创新:困局与对策

文·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区域创新指数”项目组

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为目标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在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把创新放在首位,并在京津冀、上海、广东、安徽、四川等区域开展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这表明通过推进区域创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提质增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当前,我国区域创新已初显成效,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支撑作用。

近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区域创新指数”项目组对中国区域创新的空间梯度、结构特征和短板环节等问题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总体发展水平仍不高且具有明显的梯度性,经济发达区域肩负着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创新的艰巨任务,而经济欠发达、发展环境欠佳的落后地区则面临着发展动力转换不畅的现实难题。

区域创新马太效应明显

我国区域创新呈现“东高西低”之势,一些经济发达省(市、自治区)成为区域创新的“领头羊”。较为明显的是,不同省(市、自治区)创新投入与区域创新之间存在“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作为仍处于区域创新初始阶段的广大中西部地区,较低的创新投入水平会导致区域创新进入“创新投入不足→创新网络难以形成→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区域创新水平低→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创新投入不足”的“低水平路径依赖”循环。

创新要素惰性沉淀突出

创新投入少并不代表着创新产出少,同时创新投入大、创新要素集聚多也不意味着较高的创新产出水平。从全国来看,除个别省(市、自治区)区域创新已形成“高投入、高产出”的良性循环外,不少地区甚至发达地区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其中技术应用能力成为短板中的短板。这表明区域创新投入红利尚未充分释放,区域创新效率不尽人意。创新要素在部门、城乡和区域之间流动与协作受限,导致许多创新要素囿于一隅、惰性沉淀,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发展困局◆

区域创新“协”而不“同”

我国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程度并不高,创新主体之间、区域之间处于表面的“协”,远未达到深层次意义的“同”。一是由于区域协同创新载体的匮乏、利益驱动和风险分担等机制的缺失,各类创新主体难以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和常态化深度合作;二是受我国长期以来的行政管理体制影响,都市圈、城市群内部区域协同创新水平较低,对周边区域的创新辐射带动作用收效甚微,在传统行政区经济思维下,都市圈、城市群内部各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利益,总是倾向于将创新链留在本地,阻碍本地创新要素流出,不愿与其他地区共享创新要素。

企业创新能力与动力错配

虽然企业在我国区域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已逐步确立,但企业创新能力与动力错配现象普遍存在。当前创新活动的不确性和风险性空前加大,需要更大规模的财力和人力投入。一方面,部分垄断行业的大型企业、资源开发型企业缺乏足够的创新动力,不愿意长期持续性投入大量研发资金;另一方面,中小科技型企业创新意愿强、制度束缚少,但创新资源有限,倾向于开发或引进一些短平快的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由于区域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落后产能消化对企业形成巨大压力和挑战,资产和债务的固化造成了一批僵尸企业,从根本上扼杀了企业创新力量的生长。

产业转移中创新扩散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承接国外产业转移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提供了有效的创新扩散源,推动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等战略以来,国际国内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为创新要素向中西部辐射转移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但不少中西部地区存在承接落后产能、资源不节约和环境不友好产业的情况,沿袭了低成本人力、资源优势的老路,并未掌握所承接产业的核心高端技术,导致创新要素未能随着产业转移而同步扩散,中西部地区未能有效接受发达地区的创新辐射。

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不浓

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是区域创新的重要软环境之一,也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更深层次内容。目前,我国鼓励创新创业、注重合作诚信、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氛围还不浓,不能较好地为区域创新保驾护航。同时,还存在一些对创新文化氛围营造的不利因素,如对知识产权和企业家的法律保护力度不够,科技人员的薪酬偏低,等等。

◆应对之策◆

构建螺旋式创新循环系统

推动其区域创新进入内生性提升的螺旋式循环轨道。一是树立新的发展理念,鼓励创新创业要多抓基础、搞好环境、做好服务,要避免盲目引资、上项目、铺摊子的低效和扭曲的区域创新模式;二是坚持存量增量并举,兼顾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区域创新竞争优势;三是用好互联网发展机遇,在有条件的区域要用好互联网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积极培育新的区域创新增长极,实现区域创新的跳跃式发展;第四有效持续增加创新投入。

选择性推动创新要素集聚

一个完备的区域创新系统既包括催生创新的极核,也包括接受创新辐射的腹地,它们在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定位不同,对创新要素集聚的要求也不相同。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创新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破除各种制度藩篱,探索多种创新要素组合利用模式,为实现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摒弃平均主义,在坚持全域创新理念的基础上,重点引导更多创新要素配置到人口密度大、创新环境好的城市或区域,形成一批区域创新高地和极核,从而增强对周边地区区域创新的辐射带动力。

积极推动区域间协同创新

提高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一是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借鉴欧洲成立创新工学院的做法,发挥创新共同体(KICs)和专利联盟(PP)模式优势,有效整合高等教育、企业和研究机构;二是搭建区域协同创新有效平台,搭建“众创空间”网络平台和实体平台,鼓励小微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个体、创新团队成为平台会员;三是构建利益分享机制。理顺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利益分配,合理分配部门工作考核任务,协同地区资源“再分配”,建立地区之间直接或间接的利益补偿机制;四是加大环境协同,打造优越的软硬环境,改善居住和交通条件,通过行业协会、技术联盟和研讨会议等载体,为创新群体提供深入交流的机会,促进缄默知识分享。

培育具有创新精神企业家

企业家有创新和冒险的天性,是市场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对企业创新活动具有主导作用,其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必须首先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家。一是实施企业家引领的区域创新战略,通过着力塑造自由宽松的市场环境,强化企业家在创新中的主导者和组织者作用;二是发挥政府对区域创新的服务和支撑功能,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公共服务和融资体系,加大政府对企业自主研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增强创新型企业的生存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制度、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和侵权查处机制,切实保护企业家精神。

营造良好创新文化和氛围

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集聚并激活创新要素。发挥新旧媒体作用,树立“平民(草根)创新榜样”,加大媒体正面报道强度。推进“失败学”的研究,建立失败知识数据库,收集组织创新中的失败案例,对其进行事件描述和情境分析。探索推动人才优先发展和管理体制创新的新模式,提升创新平台建设水平,优化有利于创新人才集聚的财政、金融和文化环境,形成强大的创新人才“磁场”。(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艳梅)

猜你喜欢

要素协同创新能力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