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 小企业如何发展

2016-04-08陶友之

上海企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小企业常态企业

陶友之

新常态下,小企业如何发展,不仅是小企业自身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小企业,是指中型企业以下、包括微型企业在内的那部分企业。本文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财政部,2011年6月18日公布的中、小、微型企业的标准为依据,如中、小、微企业的标准是:

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在5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工业:从业人员在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在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下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下,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建筑业:营业收入在8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在8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在6000万元及以下,资产总额在5000万元及以下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在300万元及以下、资产总额在300万元及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批发业:从业人员在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在5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在5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在5人以下,或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指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两部分,当然重点在小企业。

一、小企业面临形势的“利与弊”

1. 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小企业在新常态下,要有新的发展,当然首先要了解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一般讲,它表现为两个方面:

(1)“四个时期”的叠加

一是经济增长“换档期”。我国经济增长,将由过去10%左右的增长速度,逐步回落到7%左右。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都不可能一直高速增长,发展到一定时期,需有一个调整时期。这里的关键在于是自觉调整,还是被迫调整。我国的调整当然是自觉的行为。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期”。各种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不仅会有快有慢,而且其所起作用也会显示出不同的情况。从新中国建立后的过程看,从第一产业为主,到第二产业为主,现在应该以第三产业为主了;在经济增长中,过去我们以投资、出口为主,现在应该以“内需”为主了;城乡之间的结构,在不同时期也不一样,在工业很落后的时候,要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援工业。当工业和城市发展到一定时候,现在就应该是城市扶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了,以形成新的城乡结构。总之,经济结构,涉及面很广,此期间都需逐步调整。

三是动力结构“提升期”。长期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是靠要素驱动,即靠人力、物力等驱动经济增长。靠这种动力获得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当不能让它再继续下去了。从要素驱动为主转变为以创新驱动为主,需要有个提升期,现正处于该时期。

四是社会矛盾“显性期”。从矛盾论观点看,矛盾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社会上各种矛盾也是这样。但它有一个潜伏期和显性期的区分,当矛盾本身和环境条件还容于它潜伏的时候,它处于静止状态;反之,它就会爆发出来。如我国的楼市、地方债务以及金融等这些潜在风险,如稍不正确处理,就有浮出水面的可能。

上述四点,是新常态的一个方面,新常态也还有另一方面。

(2)“四大机遇”的释放

第一,“慢”是为“快”创造更好条件。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而实际增量依然可观。我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2013年一年中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这种慢,是一种积极的放慢,是一种“去粗取精”的慢,它不是对发展束缚手脚,而是为更好发展提供更有利条件。

第二,“慢”是为“快”提供更多元的动力。有人担心,中国经济会不会进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过坎?习近平总书纪说:“风险确实有,但没有那么可怕。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我们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目前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 。习近平总书纪指出的几个“化”,既是我们努力奋斗的方向,也是为经济进一步增长,提供了新动力的推动点。

第三,“慢”是为稳定增长打基础。经济增长,依赖出口,受国际变动影响大,增长总不那么稳定。经济增长,单靠投资,也总要受一定条件限制。进入新常态,促使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这就使发展前景更加稳定。如“2014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了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很显然,这种“慢”为今后新一轮的增长,打下了稳定的基础。

第四,“慢”是为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创造条件。进入新常态后,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使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要使经济健康增长,必要用好“两只手”,既要放开市场这只“ 看不见的手”,也要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现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其中之一,就是为放活市场而努力。比如,我们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2014年前3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了60%以上。这说明释放市场的活力,正在开始起作用。

2. 新常态对小企业带来的不利因素

新常态对小企业带来的不利因素,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为需求减少,生产任务受挑战。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社会需求旺盛,出口不要,内需要,企业生产任务较为饱满。进入中高速、新常态以后,需求发生了变化,再没有那样旺盛了。出口任务减少,国内需求要求提高,这会使有些企业很不适应,出现老产品生产任务不足或没有、新任务一时又接不上,甚至出现停产歇业的情况。

其次表现为竞争加剧,企业淘汰风险加大。市场经济,俗称为竞争经济,有市场就有竞争,竞争是无处不在的。但在不同的环境下,竞争的激烈程度有不同。当需求旺盛的时候,竞争程度会相对轻些和缓些。反之,当需求减少的情况下竞争程度会加剧。谁技术强、资本足、市场优势领先……,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甚至“弱肉强食”、壮大自已的规模。反之,即是另一种情况了。有些企业由于技术落后、产品老化、人才不济……,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甚至被淘汰。

再次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落后的产业结构会出局。新常态下的任务之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产业会破士而出,与互联网配套的产业会迅猛发展。反之,落后产业,或是与高消耗、高浪费、高污染“三高”相联系的产业会淘汰。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产业比较落后,或是属于“三高”产业,如不及时调整,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3. 新常态对小企业增添的有利条件

新常态下,对小企业发展来说,不全是负面效应,如能洞察形势,抓住机遇,也有许多有利条件。如:

有利于企业进行内部整顿。小企业发展是个逐步提高过程,从设备到工艺、从管理到流程……。开始时,一般都比较简单、粗糙、无序。在生产任务饱满、甚至超负荷的情况下,明知设备陈旧、管理落后、流程混乱……但苦于没时间调整。现在正好趁机进行设备更新或改造,工艺流程的重组,管理制度的改革或更新,为新一轮的发展打基础。

有利于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是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小企业的特点在于小,资本少、人才少,开始时,有些企业产业只能是“人丢我取”,较为落后;有的企业开始时产业还属先进,但随着时代的前进,现在落后了;有的企业是因为服务对象的变化,现在显得不适应了……凡此种种,都说明产业结构要进行调整。但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往往会掩盖许多矛盾,甚至能“滥竽充数”,随大流,混下去。现在发展速度放慢了,但要求提高了,“滥竽”不能再充数。或是产业链发生了变化,迫使你非变不可,这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这是个向上提升的过程,新常态为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有利于企业进行兼并壮大。新常态,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有的企业来说,是挑战大于机遇,再加上企业自身管控失度,会在新常态环境下败下阵来,减产、停业、甚至倒闭;而对有的企业来说,却会相反,它们能抓住机遇“强体健身”,视机对外进行收购、兼并,从而发展壮大。这是市埸经济的一般规律。在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史中,就是这样。有的企业的大发展,不是在经济高涨时期,而是在经济危机时期。我国的新常态,其性质当然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不同,而企业的优胜劣汰及其发展机遇却是一样的。

二、小企业自身特点的“长与短”

1. 小企业常有之短

(1)首要弱点在于“小”,经不起大风浪。由于大多为小本经营,因而资本小,人才少、市场小,大多竞争力较低,有的甚至经不起“风吹草动”。

(2)易于小富则安,满足现状。由小出发,视野也小。有些企业只求过得去,不求有大作为;有些企业有了一些发展,就心满意足,不再追求有大的发展;有的企业经不起挫折,一旦创业或创新受挫,就会灰心泄气,自认不成大气候,如此等等,成了小企业新发展的“拦路虎”。

(3)最大阻力,在于难跨“血缘”之绊。小企业从所有制性质上说,几乎都是私有制。家庭制、或家族制经营成了企业的普遍状况。这种经营特点,虽事出有因,也有其一定的独到优点。但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其内在的缺点或弱点是很明显的,最致命的就是抱住家庭制或家族制这种经营方式不放,拖住了新发展或大发展的后腿。首先在于经营人才有限,因为这种经营方式的特点,其经营人才只囿于在家庭或家族内部拣选。由于经营不善,而导致企业每况愈下是常有的事;其次是内部矛盾不断。首当其冲的是所有者与“血缘者”的矛盾凸现:如在位置安排上的矛盾,难以为众亲友心服。在股权分配上的矛盾,总是多少难平。在受权方面的矛盾,争大论小。这些矛盾造成企业内耗;再次是难以建立名副其实的现代企业制度。因为从这种所有制出发,建立起来的董事会、监事会或是什么会,其各会的领导者,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夫妻关系,就是父子、兄弟关系,或是岳婿、叔侄关系……。难以建立真正的委托代理或互相监督的关系,使现代企业制度流于形式。

2. 小企业固有之长

(1)“船小调头快”,适应性较强

小企业由于“小”,没有沉重的企业包袱,转弯灵活,调头较快。大型企业由于体型庞大,要转弯、调头就较困难了,如果在“河道”小的地方,甚至还会有搁浅、动弹不得的危险。产业结构调整,是新常态下一项重要任务,那个产业上,那个产业下,或是某个产品上、某个产品下……小企业的调整,一般会比大企业方便得多。

而且随着市场的细分、人们的消费需求的变化,产品与服务将日益向个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其中一些生产或服务企业,必将以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与它相适应。这对小企业转型或发展是有利的。

(2)为小企业解困,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

新常态下,诚然使小企业增加了一些困难,而政府采取了众多措施为企业解困,特别是在市场准入、金融支持、财政扶持、税收优惠、公共服务等方面出台了许多新的政策与举措,这对小企业的转型或发展是有利的。如所得税优惠,凡属于小微企业的,对年应纳所得税额低于20万元(含20万元)的,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这就大大降低了企业税负。

(3)起步于风险之中,抗压能力特强

小企业起步与大企业不同:大企业起步,条件一般较为优越,资本雄厚,人才济济……;小企业则不同,条件大多十分艰苦,凭看几个人、几双手,微薄的资本、简陋的设备与厂房,或是一间斗室、两张桌椅开张起来。浙江地区老板流传着一句话:“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跌倒了,爬起来再走”,“业”就是这样创起来的。这是小企业独有的优点,特有的品质。

在新常态下,小企业条件当然比创业时要好多了,但仍需要有这种艰苦奋斗、不怕失败的精神。产业结构调整,往哪里调?可能调对,也可能调错;“互联网+”,可能十对,也可能十错……这就都需要有不怕失败,不怕吃苦的精神和毅力,小企业抗压能力特强,这正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三、小企业发展的“虚与实”

1. “虚”需解决的三大要点

(1)传统经营向新型经营转变,需要有新思维

一要从“产品思维”转变为“用户思维”。长期来,小企业所经营的是传统产品,它的特点是,我生产,你消费。我生产什么,你消费什么。是企业主导消费者。企业要考虑的,主要是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在新常态下,市场需求不同了,再不是企业主导消费,而是消费者引导生产,即是只有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才有市场。这就需深入市场,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消费者的意见,企业才有生命力。

二是要从“封闭思维”转变为“开放思维”。“产供销”一体化,曾是许多企业冲破计划经济束缚的胜利武器。在那种体制下,企业可以关起门来研究,只要产、供、销结构合理,流转顺畅,就是有效法宝。现在,情况变了,市场环境出现了许多新业态、如现代零售、电商、020等的兴起,企业就再不能满足于封闭的“产供销一体化”,而是需要进行开放思维,根据国内外市场的新变化,构建新型的“产供销”新模式。

三是要从“渠道思维”转变为“流量思维”。“四流三率”曾是许多企业传统管理的宝贵经验。人流、客流、业务流、价值流及之间的转化率被称为渠道销售实现的精髓所在,现在可仅凭这一点就不够了。在互联网虚拟世界中,可以通过聚流、引流、导流来完成流量转化的价值,完成互联网不同业务形态所共有的商业逻辑。因而“流量思维”成了新的要求。

四是要从“瀑布思维”转变为“迭代思维”。所谓瀑布思维,是一种传统的产品从设计到销售的思维方式。那时的思维很简单,从需求分析到设计、生产、销售等是一条直线,中间不分小阶段,像“瀑布”一样,可一泻千里,因而被称为“瀑布式”思维。现在可不行了,由于人们的爱好瞬息万变,同一产品的设计、性能、款式……日新月异,这就需进行迭代思维了。所谓“迭代思维”,是指产品或项目从设计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再不能“一泻千里”,而是需在每个小的阶段中,都要执行一个完整的串行过程,执行一次,就是一次迭代,每次迭代都可能会包含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其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活动。

五是要从单一的“业务升级”转变为“平台思维”。传统的业务升级是单一的,而平台思维则是多方位的。互联网行业流行的平台思维,则是多方面的,一般是有五大特点:整合多资源、承载多业务、开放多能力、统一多门户、服务多客户。

在新常态下,小企业首先应在企业的体制、机制等方面,具有新思维、才能紧眼新形势。

(2)胸有全局,搞好“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不仅是国家宏观需要,省市的中观需要,也是企业的微观需要。企业所以要有顶层设计,是说企业干什么、向哪个方向发展,不能“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那里。而是说,需要认清方向,抓准目标,胸有全局,在细致规划中,一步一个脚印推进。

顶层设计的内容、要求,各企业会有所不同,而经过环境和自身的优劣势分析后,其中三个方面将是共同的,或说企业在顶层设计中,是必须优先考虑的。

一是人才,这是企业向哪里发展、向那个层次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说人才,企业最重要的人才当然是“当家人”——董事长或总经理。见于小企业的当家人大多是企业主自己,这是没法选择的。接下来的主要人才,那就是两种人了,技术领军人员和主要管理人员。企业对发展产业或产品的选择,既不能凭兴趣,也不能靠大胆,完全取决于有没有这两种人员。有,能上。没有,只能另作选择。

二是顾客,顾客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无论企业如何发展,市场如何变化,也不管是到了工业4.0时代,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如德鲁克所言,企业经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满足顾客,或说为顾客服务。顾客有两类:一类顾客,有明确消费爱好。对于这类顾客,考验企业的,是能否生产或服务这种需要;另一类顾客,自己也不知道需要消费什么,对于这类顾客,企业就要教育顾客,引导消费。有多大的顾客量,决定企业有多大的生产或服务量。

三是产品(技术/服务),这是企业的结晶。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最终一定要落实到产品上。否则这些优秀就徒有虚名了。生产出优秀的产品,由许多因素决定,它包括技术创新、研发周期、生产周期、以及市场营销渠道等。华为的成功经验之一,不仅是技术领先,而且研发周期只是同行的2/3,这就极大地提高它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顶层设计,除了对上述三个方面有充分的研究和规划外,还需考虑企业的软实力——企业文化。虽然有优秀企业文化的公司,不一定都优秀,而优秀的企业却一定有优秀的文化,因为它是企业人心、人力的粘合剂、向心力和原动力。

(3)切忌急功近利,以“立”为本

企业转行或创业,是个艰苦探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误和挫折。有的失误、挫折多些,有的少些。但不可能一帆风顺、毫无困难的企业。在碰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是对企业的一种考验。你是以“赢”为本,还是以“立”为本?不同的要求,或说不同的思想,会有不同的做法。如果从“赢”出发,一开始就想“日进斗金”,碰到困难或挫折,就会“偃旗息鼓”,丧失信心,去另找出路。结果是朝思暮改,一业无成;另一类企业不是这样。在选择产品或产业的时候,深入调查,反复思考,一旦确定以后,就义无反顾,一往直前,用顽强的毅力和决心去克服种种困难。他们在创业之始,追求的不是以“赢”为目的,而是以“立”为目标。只要认为自己选择的“业”是正确的,即使一段时期不赢利、甚至于本,也要坚持下去,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在新常态下,企业创业或转行,企业的所有者明确不以“赢利为先”,而是以“立业为本”,这是很重要的。

2. “实”要向三方面进军

(1)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

专业化。是指专注一个核心业务,并具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的能力。小企业的弱点在于小,资本少、人才少……难以与大企业、大项目匹敌。但从另一方面看,却也是它的优点,因为小,包袱少,调头快,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是它的优势。实施专业化生产或服务,首先在思想上要专一,不朝三暮四,不人云亦云,不贪大求全。根据自己的优点,经过扬长避短反复比较,瞄准一个产品或一种服务一抓到底。

精细化。是指在“专”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不断向深度、精度进军。在同类产品上,做到你有“一”,我有“二”……,在同业服务上,做到比你分得更细、更周到,并在这精细化生产、管理或服务的基础上,尽快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或先进技术。

特色化。是指生产的产品或服务与众不同,以“特”吸引顾客,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人各有爱好,情各有不同,个性化消费,是市场需求发展的大趋势,“衣”不再仅是御寒,而是一种个人爱好的选择;“车”也不仅是代步,而是个人爱好的追求。宝马与奔驰都是轿车,有人为什么爱宝马,有人为什么爱奔驰,因为它们各有特色,宝马具有“驾驶的乐趣”,奔驰具有“乘坐的舒适”,各有特色,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因而企业在创业或转产之始,就必须在独特的工艺、技术、配方或服务上下功夫,使其产品或服务具有独特性、独家性。

新颖化。是说产品或服务,都要站在消费市场的前沿,引领消费者。在消费领域中,喜新厌旧,这是消费者的本性。其实不仅是消费者,生产领域也是这样,长江后浪推前浪,推陈出新,是生产一般规律。这说明企业无论是创业还是发展,能否成功?关键都在一个“新”字上。产品新、服务新,有市场,能成功。否则,就会难以为继。创新虽有不同层次,从局部创新、集成创新到原始创新,其难度和风险是不一样的。企业采用何种创新,需从自已的实际出发,但现实的市场竞争,不允许企业不创新!因而,企业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新颖化,就必须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上下功夫。

(2)从“十三五规划”中找机遇,进行“拾遗补缺”

“十三五规划”,是国家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或说总体要求。每家企业都必须熟知它,遵循它,小企业当然更应是这样。从“规划”中明方向,找机遇,求得新的发展。

那末,有哪些机遇呢?具体的机遇,需要各企业联系自已的“长、短”去寻找,这里仅提几条线索,供小企业参考:

一是要明确国家重点发展区域。虽然小企业发展处处有机遇,关键是在于自己的“慧眼”,如果能洞察一切,明察秋毫,那末,可谓处处有“芳草”。但话也得说回来,是否是国家重点发展区域,其发展机遇是不一样的,重点当然要大大多于非重点。“十三五规划”,基本是遵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思路,全国确定为四个重点发展区域,即京津冀一体化,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其中,长江经济带是中国货品服务的集聚地,是支撑“一带一路”成功的关键,是经济带中的重中之重。

二是要抓住重点发展的产业。“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产业,主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产业。生态文明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性任务,并宣告传统工业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如人工智能工程、工业互联网工程、以及新动力、新材料产业等;围绕新型城市发展的核心产业,如确保产业安全的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安全技术、确保金融安全的技术,以及城市地下管、道、网的整合技术等。

在上述发展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中,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主攻一域、独争一业、独做一品,求得新的发展;缺少条件或暂时条件还不全备的,可以依附于一家或若干家有条件的企业,做他们的配角,逐步壮大。

(3)瞄准“一带一路”,“抱团”走向国际市场

改革开放,打开了走向国际市场的大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的“一带一路”,又为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摆在企业面前的问题:是胸无大志、小富即安?还是具有永不满足,敢攀世界高峰的雄心壮志?思想不同,结果当然也不一样。

但有两类企业,是必须走出去的:一类是面临“三荒两高”的企业,即面临人荒、电荒、钱荒,以及高税费、高成本的问题。这类企业在国内连生存空间都很小,不走出去怎么办;第二类是渴望发展壮大的企业。这类企业在国内做得相当不差,但再要发展,困难会很多。俗语说,“苏州河只能容纳小舢板,万吨轮一定要驶出黄浦江。”

企业怎么走出去?人少、钱少、抗御国际市场风险的力量小。浙江小企业曾有“抱团取暖”抗御风险的经验。走出去,仍需使用这一经验。根据企业的产业、产品和能力的不同,可有三种“抱法”:

一种是“抱腿”,实行松散联合。这种联合,虽不稳固,甚至条件十分苛刻,但作为初次出境,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作为一种入门,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这类企业应细心寻找机会,依附于某一集团或大企业,或是跟着他们一起出去,或是为他们己在国外某企业提供某种配件或服务,成为他们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

二是“抱腰”,实行紧密型联合。这种联合比前一种联合进一步,但条件也比前一种要高。实行这种联合,或是技术、资本、客户等条件相仿,或是在产品、技术、资源的供应上有某种互补性,符合大企业的某种需要。小企业能找到这种合作伙伴当然最好。但小企业的弱点在于资少、力弱……一般情况下,两个小企业联合“力”不够,需要“抱团”才行,有4家、5家小企业“抱”在一起,才会有足够力量。但国际市场不同国内市场,单有“力”还不够,尚需有“熟”打底——熟悉市场在那里,熟悉当地消费习惯,熟悉当地的政策、法律等。因此,在开始跨出国门之时,最好还是“抱”一家有经验的大企业,与它结或紧密型联合。参与的小企业,可以联合为一个整体,为大企业加工或服务;也可以各自为战,分别承担大企业产业链中的某一个环节,但这些环节之间的加工或服务,只能由参与的这些小企业担当,不容别的企业插入。

三是“拥抱”,实行资本联合,组建混合所有制或股份制企业。以某家大企业为依托,参与的小企业作为入股。以出资额占比拥有权力,也以出资额比重承担责任。这种联合的优点是紧密、巩固,实行利益均占,风险共担。缺点是要防止以强欺弱、以大压小。防止这种情况的产生,在组建公司时章程要写好,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代表大会的机构和权责要明确。事前考虑得周到一些,事后的矛盾就会少许多。

走出国门,还有一个怎么走的问题。如果走得不好,仍会走回来。根据走得成功企业的经验,需要分三步走:走出去,表明企业己有一定资本、技术等的硬实力;第二步走进去,能站稳脚跟,并且巩固扩大市场,这就需有软实力,跨文化沟通和管理;第三步走上去,不仅在当地能立足,而且融入当地社会,发展壮大,并获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好评。这一步的特点,是企业硬实力和软实力良好的结合。

走出国门的企业,要想能屹立于世界之林,都应认真研究这三步,走好这三步!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小企业常态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澳大利亚政府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模式及启示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