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基于ReactNative的代码压缩与动态加载的实现方法

2016-04-08金昱东

软件 2016年2期
关键词:跨平台软件工程移动互联网

金昱东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设备与平台也在不断更新迭代,多种平台与操作系统共存。对用户而言,多了一种选择,而对于开发者而言,则大大增加了开发成本。为了实现相同的功能,为每个平台单独开发应用无疑是一种非常耗费人力资源的解决方案;而基于Web的跨平台开发方案并不能保证在不同平台提供统一流畅的用户体验。因此降低开发成本、保证应用体验是移动平台开发一直追求和关注的两个核心点。本文论述了React Native相比其他跨平台解决方案的优势与不同,并在React Native基础上提供了一种代码压缩与动态加载的解决方案,大幅减少动态加载业务代码的大小与传输时间,将其在实际开发中的实用性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软件工程;移动互联网;跨平台;ReactNative;动态加载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6.02.020

引言

移动端的操作系统目前呈现两极分化,Android与iOS是目前最普及的两个移动操作系统。然而在为它们开发同一个应用程序时,通常都需要两套开发人员来维护两个不同的代码仓库。除了React Native外比较流行的解决办法是使用Htm15等Web技术来实现“一套代码,多处运行”。然而由于设备与操作系统的差异性,基于Web的界面与交互在两个平台上的体验并不一致且相差甚远。因此它只解决了开发成本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保证应用体验的问题。然而React Native则很好的同时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Android与iOS平台都可以实现代码的动态加载,与Web同样灵活。即在程序运行的过程中更新业务代码,可以用来实现bug修复或应用升级等功能。

Android依托于Java的Classloader,而iOS依托于Objective-的动态性。React Native主要使用JS作为开发语言,也非常好的支持了动态加载机制,但缺点是打包后的JS代码过多,不利于在质量较低的移动网络下进行传输。因此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eactNative的代码压缩方法,可以大幅精简JS代码量,使其在移动网络下的稳健性更高、实用性更强。

1 React Native的概念

React Native是Facebook在2015年发布的一套基于JavaScript的开源框架。React Native结合了Web应用和Native应用的优势,可以使用JavaScript来开发iOS和Android原生应用。在JavaScript中用React抽象操作系统原生的UI组件,代替DOM元素来渲染界面。因此它同时解决了以下的两个问题:

1.1 减少开发成本

无论是Android还是iOS平台,React Native都使用JavaScript作为主要的开发语言,同时它也使用了React来简化和加速开发流程。由于Android与iOS中的系统UI组件大部分都相似(如文字、图片、列表等),基础功能(如本地存储、动画、通知)也基本类似,因此React Native将这些组件统一抽象为一个Module,开发者不用再关心到底当前编写的Module运行在哪个平台上,只需要关注本身的业务逻辑即可。

而对于Android与iOS所各自特有的概念,ReactNative进行单独定义,如Android中的Toolbar、iOS中的TabBar等等。这样开发者就可以针对不同平台的特性,在现有代码基础上稍作修改以适配不同的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软件的设计与其他系统中软件设计基本类似,可能在测试方法、测试用例的编写上有所不同,但是毕竟开发流程并不同意。

Facebook在提出React Native的时候提出“Learnonce,write anywhere”,即不同的平台代码不会完全相同,但是会很相似。即也可以保证一套开发人员即可完成多平台业务场景的开发与实现,相较于传统的开发方式有很大改观。

1.2 提供一致的用户体验

一般来讲,在各自平台使用原生的API开发的应用是运行效率最高的,即用户体验最好的。而基于Web形式的应用既需要加载时间,又需要有较强的处理器进行DOM渲染,因此在不同平台、不同设备上的体验非常不一致。虽然说JQuery等开源方案经过优化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但是离原生应用差距还是较大。

举例来说PhoneGap属于较为成熟的基于Web的跨平台解决方案,它在iOS上的流畅度和加载时间要远远好于Android,或Android中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静态逻辑。如果仅仅使用PhoneGap为iOS开发,就失去了跨平台解决方案的意义。

React Native虽然使用JavaScript作为开发语言,但是它并不将界面UI渲染到Web上,而是使用JavaScript解释器,将JS代码解释为原生的组件再渲染到界面上。因此,从用户体验上来讲,React Native的渲染效率应该与原生应用是一致的。它与Web类的开发框架的不同之处在下一章进行详细讲解。

2 React Native运行原理

由于Android版本的React Native刚处于测试阶段,因此这里选取iOS作为分析对象,对不同平台来说,它们的实现原理基本类似。

2.1 JS与原生模块相互调用

在iOS中,React Native使用白带的JavaScriptCore作为JS的解析引擎,但并没有用到JavaScriptCore提供的一些可以让JS与OC互调的特性,而是自己实现了一套机制,这套机制可以通用于所有JS引擎上,这么做应该也是考虑到了项目的灵活性与iOS安全机制的问题。

实际上普通的JS与原生代码的调用非常简掣,无论是Android还是iOS,原生代码可以向JS传递消息,如iOS中webview提供的stringByEvaluatingjavaScriptFromString方法可以直接执行一段JS脚本,并且可以获取它的返回值。这个返回值其实就相当于JS向原生代码传递消息。React Native就是以此为基础,通过模块配置表和响应流程实现了原生代码与JS代码的无缝衔接调用。

2.2 模块配置表

在React Native初始化的时候,为了使JS知道可调用的原生模块Module方法与命名,需要将一份Module的配置表传递给JS,配置表里包含了所有的模块和模块中的方法信息。

React Native框架中提供了一个叫做RCTBridgeModule的接口。在React Native初始化的时候,可以通过runtime接口objc_getClassList获取所有的类,然后逐个判断是否实现了RCTBridgeModule接口,就可以找到所有的模块类了。一个模块中有很多方法,一些可以暴露给JS调用,另一些则不需要。需要暴露的方法使用RCT_EXPORT_METHOD宏定义包裹,其实是将方法名在编译时重新定义为有固定前缀的方法,方便查找并记录。

因此在原生代码中定义好了接口与函数,ReactNative就会根据运行时环境获取所有的模块与其方法生成模块配置表。这个配置表在原生代码与JS代码之间都维持一份相同的配置,便于原生代码与JS代码相互调用。

2.3 事件传递响应流程

React Native的主要核心是自己实现了一套JS与原生代码相互调用的机制,这也是与其他基于Web的跨平台方案不同的地方。使用JS写好业务代码后,由React Native进行解释,偏向效率的逻辑执行、UI渲染都会在原生阶段进行处理,因此React Native的执行效率要比其他的跨平台方案高很多。

JS与原生代码的调用流程比较负责,如下所示:

1、JS端调用原生模块中的某个方法

2、将调用分解为模块名、方法名、参数,传递给MessageQueue进行处理,生成callbackld

3、将模块名、方法名、参数对应模块配置表,转换成模块id、方法id、参数id

4、原生模块根据各个id确定被调用的方法与参数

5、执行原生代码逻辑,将执行结果进行回调

6、JS端根据callbackld接收执行结果

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JS并不会主动传递数据给OC。在调用OC方法时,会把模块id、方法id放入到一个队列中。等原生代码过来调用JS的任意方法时,将这个队列返回再执行这个队列中需要执行的方法。所以React Native是一种基于事件响应机制的框架,在没有操作时不会进行无效的循环执行。

3 代码压缩与动态加载

3.1 动态加载的概念

在移动平台安装或更新软件时,通常使用apk或ipa文件进行安装,也就是所称的安装包。这个安装包中包含了应用全部功能的实现。然而通常情况下,用户只有下载完整的安装包才能使用最新版的软件系统。动态加载的概念则是只下载更新部分的特定代码(文件形式),覆盖到原来的代码空间,这个概念与我们在Windows平台上所说的补丁概念类似。

在移动平台的背景下,由于用户的网络环境可能更差、存储空间更小,因此动态加载就非常适用于移动平台软件的更新与需求实现。另外一方面,由于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软件迭代频繁,动态加载可以在不下载完整安装包的情况下,让用户没有感知的完成应用的更新,更有利于修复线上bug与需求的快速实现。

React Native就完全支持动态加载的这个特性,当开发人员编写好新的功能模块时,将业务代码与所需要的资源(Assets)打包下发到软件中,软件再动态加载业务代码,实现动态加载。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在下载更新包之后,需要对代码的版本、安全性进行验证,防止打错版本或第三方对软件进行篡改劫持。

3.2 简化JS代码结构

在React Native当中,可以对JS业务代码进行打包处理,即JS代码既可以在线访问也可以离线访问。使用如下命令可以将JS业务代码进行打包:

react-native Bundle-minify

这样就可以将JS业务代码打包成一个bunlde文件,在app运行时指定这个文件的本地地址(或在线地址)就可以对其进行访问并解释执行。但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陷是,使用React Native提供的bunlde命令打包出的JS文件代码量非常的大,至少有5万行以上。React Native应用加载的流程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第三步与第四步中是较为耗时的两个过程。没有经过处理的bunlde文件体积通常在300KB以上,如果使用2G网络传输则需要至少十秒以上,这对于用户体验有非常大的影响。另外,过多的代码量对移动的设备的性能也会造成影响,5万行代码的执行时间通常也在200到300毫秒之间,虽然说时间并不多,但是用户可以明显感受到加载界面时的卡顿现象。

因此在本研究当中针对这两个非常耗时的环节进行优化,提出了一种分离基础JS与业务JS的方法,可以大大缩小代码的下载与加载时间。如下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原有的Bundle文件中,同时夹杂了基础JS代码与业务JS代码。基础JS代码指的是业务代码运行时所依赖的基础环境。我们为不同模块打包出的的Bundle文件中都会包含基础JS代码,因此如果软件中同时有多个Bundle文件时,会造成空间的浪费。经过验证基础JS代码大概在5万行左右,而业务JS根据业务复杂程度而定,一般不超过IOKB,这样就非常有利于业务JS在网络中进行传递与动态加载。

3.3 动态加载与实验验证

在分离了JS代码之后,就可以针对具体的业务场景进行优化。由于基础JS文件较大,不适合在网络中进行传输,因此可以将其缓存在本地。而每次启动应用进行更新时,只需要下载体积非常小的业务JS。流程如下图所示:

应用启动后,加载本地的基础JS代码,且在不同的业务场景切换时不再次加载。即基础JS在各个业务场景间进行共享。其次从网络中下载业务JS代码,由于单个业务场景逻辑本身实现并不需要非常大的代码量,因此一般业务JS打包并压缩之后可以保持在SKB左右,使用2G网络进行下载时仅仅需要1秒就可以完成。同时由于不再需要加载基础JS,渲染业务场景的时间也会更少,经过实验验证仅需10到50毫秒即可渲染完毕。相较于之前的200毫秒有较大的提升。如下表所示:

4 结论

React Native不同于其他的跨平台开发框架,它同时解决了开发成本和运行效率的两个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本论文优化了其工程代码结构,将基础JS与业务JS相互隔离,两部分可独立更新与迭代替换。其次在使用React Native进行动态加载时,仅需加载业务JS即可,大幅减少了在移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大小,加快了界面的载入速度,同时也明显提升了应用的用户体验。

猜你喜欢

跨平台软件工程移动互联网
跨平台APEX接口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关于如何创新和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探讨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基于QT的跨平台输电铁塔监控终端软件设计与实现
基于OPC跨平台通信的电机监测与诊断系统
基于B/S的跨平台用户界面可配置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