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改革的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16-04-07吴悦芳赵小春
吴悦芳 赵小春
摘 要:“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是对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在时间与空间领域进行优化配置、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目前广东地区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学资源紧张、教学计划不合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弱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以“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在教学时-空间资源整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改革、学分制积累、柔性化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改善,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3-0032-03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探索“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了政策基础。
一、“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以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打破原来一年两个学期的常规,在一年内设置多个学期,并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以2课时为一个教学单元的组织方式进行灵活处理,将教学周期进行分段,分人、分时、分场授课,同时将原有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授课计划、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进行全面调整和组合。
“多学期、分段式”教学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能够充分体现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应具有的柔性特征,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利用学校师资资源,深入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推动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有利于把教师从过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使教师更好地投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从深层次上优化校企合作的方式,促进技术创新与转化;有利于集中精力、人力、物力有针对性分阶段、层次化、递进式地进行能力训练,突出重点,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
二、高职教育深入发展背景下传统教学组织方式的限制
(一)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紧张,尤其体现在师资、教室、实训中心等教学资源方面
高职院校教师数量一般处于缺编、紧缺状态,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疲于应对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研开发及社会服务等多元的任务和挑战。另外,虽然高职院校实训中心建设已上台阶,但迅速增长的学生数量使实训设施在实际教学组织中仍显紧缺,存在实训教学难以安排,多班并行授课、班级间相互干扰等问题。此外,依循小班教学传统建设的以小型教室为主的设计,也间接加强了教师对平台课程重复授课的工作强度,使各方面的教学资源更难灵活化运转。
(二)教学计划不合理,缺乏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平台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存在先天的差异,高职教育强调能力为重、学以致用,专业课教学与技能训练密不可分,对教学一体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高职学校教育,是将每学期安排的所有课程按照每门课程每次上2课时,每天上几门课程方式实施的。这种教学模式适合学术性、陈述性知识教学,而对于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是不适合的,复杂的实践操作课、项目课程、案例课程等,每一个独立且不可分割的内容都要分几次进行,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甚至难以开展。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灵活的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从更深层次上提出了对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工厂”建设的需要,迫切需要教学组织方式的改革。
(三)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弱,与高职教育发展需求不适应
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教师均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研究生,对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工艺流程不了解,而部分来自企业的“双师型”教师对企业生产虽然较为熟悉,但进入高职院校后,因教学任务繁重而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再深入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的了解也相对滞后。专业教师教学任务贯穿学年始终,很难在不影响教学任务进度的情况下抽出时间深入企业挂职锻炼、进修培训或与企业共同开展横向课题。因此,迫切需要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对教学的时间与空间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发掘师资潜能,提高教师进行“立地式”科研开发、开展社会服务项目的能力。
“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已得到来自多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探索与实践,从理论与实际运用环节中均得到良好的改善与优化,然而广东高职教育中分段式教学的实践仍然相对滞后,传统的单元式教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产学合作的持续深化发展的总体背景下,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组织,提高学校在提供地区发展高端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地位和价值,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三、基于“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改革的培养过程优化路径
从现有的教学改革研究来看,针对分段式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分段式教学改革主要立足于具体的专业或课程建设,而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机制的系统化设计层面,分段式教学仍然缺乏总体的设计与系统的思考。因此,在构建柔性化教学管理机制下,针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改革,将对我院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发展的良性通道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实施灵活的教学时段安排
建立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方式,进行教学时间、空间的重新序化,将授课和改革的权限向教师倾斜,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以珠三角地区先行先试分段教学改革的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经验为例,在不压缩实际教学周数并继续实施每学年两学期制的基础上,实施灵活的“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时间调整。每个培养周期共三个学年,每个学年两个学期,每个学期19周(含1周机动调整小假周),分成两个学段,每个学段9周,学段之间通过机动调整小假周过渡,每学段的教学周数如表1所示。
在此基础上,教学课程编排赋予教师充分自主权,依据课程知识与能力结构、学做演练需求、授课时间与空间紧凑性特征,进行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适应性调配,避免了分段教学“一刀切”的管理办法,在理论课、理论+实践课、实践课间形成了授课模式和编排模式的差异,调节了教学的节律和空间格局,有效推动教学做一体化建设深入课堂。
(二)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
“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的重要落点在于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中,通过深入行业企业的调研,与企业共同制定基于“多学期、分段式”的合作育人方案。通过搭建教学、育人、就业“三位一体”的开放管理平台,保障企业真正、稳定、持续参与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双方双向开放,资源共享。通过校企融合,学校从合作企业获得真实的实践项目,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现学生到用人单位零距离上岗,学生与社会充分接触。
(三)推进课程设计和改革
产学结合、校企互动是分段教学的突出特色,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抓手。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对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革,每门课程以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的实训项目为内容,把必须掌握的知识融入项目中,以项目需求驱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形成相应的项目过程考核机制。对已确定的项目,安排专人在教学中实际应用,通过实践总结经验与教训,对项目进行完善。
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突出课程的开放性和职业定向性,根据技术发展变化和企业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企业与学院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和教材编写工作;由学院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授课,其中企业专家重点承担实践性强,与生产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部分。
另一方面,“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方式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课三段式的课程设置,将课程设置调整为:基础课程、专业及实践课程、拓展性课程三课结合的体系结构。这有助于推动学院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的改革与重组,使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进一步对接。此外,通过教学时间的灵活化重组,为具体的专业课程提供了集中、紧凑学习的可能,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推进任务引领、项目导向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通过校内、校外资源、时间、空间的融合互通,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特点。
(四) 逐步推行学分制改革
分段教学有效调整了教学的节律和课程学习的紧凑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并提高学习效率奠定基础,也为探索、推进学分制的累积和改革创造了重要环境。澳大利亚TAFE教学组织、韩国“学分银行”、英国“学习账户”教学组织模式均建立在完全学分制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可以经过认证而成为累积学习的成果。完全学分制在我国本科院校中已经得到有效实施和创新性实践,但在高职院校中仍较少被采用。应用学分制推进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潜在目标在于:破除传统的学习、学习时段和学习机构的藩篱,学习者可以跨专业、跨领域组织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建立完全学分制的探索,建立学习经历的衡量和累积体系,使得学位的获取时间更加有弹性,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的属性;为衔接多种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模式提供渠道,构建职业教育和其它各类教育沟通的平台。作为高职院校改革的前沿阵地,珠三角地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应该在完全学分制的试行改革上进一步放开思路,形成学分制改革的示范和案例。
(五)建设柔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第一,时间的柔性,分段重组教学时段,为教师改革课程实施方式提供更大空间。英国布莱思耐特曾提出学期设计的3个标准:一是学期的长短要有助于防止师生双方的疲劳;二是学期的长短要有利于课程的设计和组织;三是学期的设计要有助于减少电力供热和交通等方面的开支。
第二,改革的柔性。分段教学的实施适应具体的课程类型进行开展,避免一刀切地在所有课程中实施分段;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中首先推进课程改革,改革基础较强的教师作为案例示范“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方法,教师可以首先选择一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然后再将改革的整体方法应用于全部课程中。
第三,管理的柔性,鼓励教师在成熟的领域中先行先试,形成示范效应,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基础较好的系部首先获得突破,而后将成功的经验逐步推广至全校各专业中,该种管理方法摒弃了传统高职院校管理中无差异性的方法,突破了制度的刚性带来的禁锢,有利于形成创新活泼的环境,带动形成更多的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吴文侃.比较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赵永红.以分段式教学为切入点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3]黄东,段莹.高职院校多学期制改革的探索[J].广西教育,2012(2).
[4]刘合群,陈小龙.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互动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7).
[5]赵永红.以分段式教学为切入点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教育实践与探索,2009(4).
[6]胡慧芳.高职院校实行弹性学分制的研究进展[J].职教论坛,2008(6).
[7]潘绍来.澳大利亚TAFE教学组织形式分析与启示[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9).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