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6-04-07劳宁
摘 要:课程设计的质量关系到高校教学水平及质量。公共事业管理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存在专业定位较为模糊、人才培养目标不确定以及课程设计不完善等或多或少的问题,特别是在新建的本科院校,该专业的以上弊端尤为突出。本文阐述了梧州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指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着专业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一些有一定建设性的解决措施、方法。
关键字:公共事业管理;课程设计;人才培养
高校课程设计没有严格的标准,只要是按照高校课程设计的指导标准进行,并符合教学实际要求的设计都可以采用,这就给与了高校在课程设计方面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梧州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是根据高校课程设计的标准设计的,严格执行课程设计的标准[1]。作为开设只有五年专业,在课程设计难免会有一些不足。分析梧州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的利弊以及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厘清梧州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建设思路,完善课程设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毕业生。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定义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定位、课程设计机构、课程设置、授课教师和教学模式五个方面。
1 强化专业课程设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课程设计需着眼于人才的培养。课程设计要拓展到整个学校的教学环境中加以界定。在学校的教学环境中,课程设计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能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具有教育性经验的计划或者活动[2]。本著这样的课程设计观念,才能突破课堂教学是课程设计主要内容狭隘的课程观。
课程设计需要满足于社会的发展需要。课程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高校教育的质量,甚至影响学生个人终生发展,合理的课程设计不仅能为当前社会提供需要的人才,同时也能为今后社会发展提供需要的人才。换言之,课程设计要有长远的眼光,不仅要满足当前社会与个人的需要,还要满足长远的社会与个人的需要。课程设计有助于实现高校教育的目的,对学生个人产生终身积极影响,培养社会长期需要的人才,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价值而进行的专业课程和终身学习的长期规划。
课程设计需关注于学习的长期发展规划,这种作用不是体现在当前的学习、考试考证中,而是要体现在系统的教育结束之后。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只有不断地进步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课程设计的长期作用就应该恰如其分地体现在这里。
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弊端
1.缺乏明确的专业定位,涵盖面过广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专业,与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其他专业都存在交叉现象,这就造成了该专业专业定位较为模糊的先天性不足。梧州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涵盖面也较广,课程设置多而不专,专业课程主要涵盖了政治学概论、管理学原理、高等数学,统计学等课程。其中,开设的高等数学、微积分课程,使用性极低,学习难度大,严重浪费了同学们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难以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2.课程设计机构不协调,组织不连贯
课程管理组织模式是指教学管理机构对课程管理的责权配置和隶属关系。课程管理组织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效果,影响教师的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
梧州学院课程管理工作由教务处、各教学单位组成。各教学单位在教务处的组织领导下,遵照统一的规范,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课程设计活动由于专业性较强的缘故,教务处往往将课程设计的管理责任下放到二级学院,由二级学院组织教师进行相关课程设计实施工作。而二级学院的负责人则把课程设计再次下放到不同专业的教研室,由教研室制定教学计划,通过教务处审核后便可在各教学单位中实施。由此可见,公共事业专业的课程设计是以教师为主体设计的,作为高校教育的主体的学生,则没法参与其中,更没有选择的权利。
3.课程设置不合理,目标模糊
课程设置应该关注学生思维起点是否与教学设置同步,在教学中,不仅仅要关注学生思维,还要密切关注学生思维是否能与课程设置与教学同步。在课程设置中时有出现无目的性现象的出现,无计划性操作导致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应付式课程设计,教师无法根据实际的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没法很好的结合学生原有的课程基础开展有计划地安排教学任务。教师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不合理,新课程的导入时间太短,课后训练无法穿插于各个环节;有些专业课程安排太过繁重,有些课程安排太过轻松,各课程压力有所不同,学生有时没法权衡课程的重要性。
4.师资力量失衡,教师考核不全面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以中老年为主,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思维定式,创新意识不强,新录用的年轻教师由于自身条件和学校条件的原因,没有课程设计的话语权,即便有新颖独到的观点或者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得不到足够重视。
根据学校新教师录用情况,学校新教师的录用要求是学历第一,教学经历次之,但对教师的德能方面考虑甚少。实际上,一个教师的授课情况,德能直接影响学生这一门课程以及对整个关于社会的认知情况[3]。在课程内容安排方面,有些教师忽视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大大减少,教学计划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5.教学方法匮乏,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的反映,是在理论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以教师全堂灌输为主,学生参与度少,出现一些非教学内容占用学生上课时间。在教学模式上无法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往往以课上教学为主,辅助以各种手段教学,但有时只是一种形式。如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时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太过简单,只是为了应付教学改革创新的一种形式,有时课堂讨论,只能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预设的想法走,不注重学生的想法,从而无法真正调动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也无法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观点也无法得到认可及纠正。
3 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的措施
1.明确专业定位,确定教学目标
明确的专业定位是专业培养的明灯,是人才培养的标杆。
(1)梳理专业定位。专业定位一直是专业课程设计的薄弱环节,尤其是新兴专业。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面对不同的客观存在,要在学校的客观基础之上打造学校的特色专业,实力专业,金牌专业。所以要制定战略化方法与程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该抓住重心,培养出专业特色,不可只注重专业广度,不注重专业深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内容很多,应侧重一点,或注重培养公共事业人力资源方向,或注重培养公共事业管理物业管理方向,或注重培养公共事业管理组织方向等。
(2)实践应用。面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极少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专业实践应用低等情况,要明确实践应用的定位。课程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讨论和综合案例分析,通过有影响力的公共事件或仿真的公共问题实战模拟,教会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实际操作[4]。由于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人才缺口很大,而梧州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多数从事与本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因此,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尤其重要。
2.协调课程设计机构,资源共享
着重专业性。课程设计机构是课程设计的主要操刀者,操刀者的技艺决定了课程设计的好坏。应对课程设计,要成立专门的调研组。专业的课程设计关乎一个学科应用性的高低,成立专门的调研组,调研组的设立是不可或缺的。调研组的任务主要是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改革时,了解学生与社会的接受程度,征求任课教师意见,献言献策,吸收各方面意见以及协调各方面发展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不能无故剥夺教师的课程设计的参与权。
着重团队意识。专业的课程设计团队能设计出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教育,系统专业的必修课程决定这个专业在社会工作机构的口碑。学校教育是百年大业,需要代代传承,高校要在以教育为核心的前提下,着重注重课程设计。这也就改变了课程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局面,让学生的反馈参与其中,使课程设计机构之间相互协调。
3.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构建目标计划体系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并规定课程的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1)构建教师课程设置改进目标体系
开展课程设置时,针对教师自身的实际能力,需进行教学优势、教学薄弱、改进目标与措施等多方面的分析,改进课程设计内容的深度、广度课程以及课程评价,以时间为主线,把这些零碎的改进链接起来使课程显得有些散乱,不妨以课题为主线,构建促进学生目标性学习的认知体系,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素质能力为导向,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基础,不同的认知水平上来分层制定教学课程计划[5]。
(2)课程设置要与学生培养计划相结合
教学计划及目标位导向,协调各专业之间的课程压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是教学任务的主体,实现学生毕业后的高就业率,那就是教学任务的成功。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指导及社会实践情况是否与社会需求衔接,成为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的条件。一个以就业为指导方向的课程设计可以完成大学生的就业任务及指标,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从而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对大学的教学教授形成良好的循环,形成学有所成的基本理念。
4.引育人才,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教育,教师为本。教师是教书育人、保障课改高效开展的保证,是提高教学成绩的重要条件。
加强师德建设。师德改革势在必行。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增强教师德育建设及思想认识建设,从而形成教师良好的道德情操。教师这个行业特征决定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6]。教师除了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外,还要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叶圣陶曾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牢固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神。在大学教育中不仅仅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教师队伍的思想教育更必不可少,而且日益成为一所学校对外宣传的核心动力,师德影响的不仅仅是学校的声誉,更重要的是会影响一代学生的教育。
建立激励机制。学校教学引入企业管理新模式,建立全方位的教师评估、监督和考察机制,对于教师的日常管理工作既要建立在具体的教学实际,要扎根在本校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不仅纳入教学工作计划中,还纳入学校工作日程中、更要纳入学校办学规划中,从而营造出一种注重教师技能培养的氛围。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比武竞赛活动”,举办“同上一节课”教学竞赛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使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4.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不同的教学模式培养出不同能力的学生。课堂模式缺乏创新意识,一成不变的课程及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丰富的教学模式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廖晓明,刘圣中.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苏炳均,金澎,陈建国.课程设计的改革与探索[J].电子商务,2010.
[3]栾敏.发展性教师评价理念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
[4]黎红米,谢柱军.广西高校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课程设置模式研究[J].企业研究,2010.
[5]王洪林.从育人角度看师德[J].吉林教育,2011.
[6]周济.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努力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在全国师德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J].中国高教研究,2004.
作者简介
劳宁(1978-),女,汉,广西梧州,广西师范大学2013级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现在梧州学院工作,助理研究员,教育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