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的现代教学策略的实效
2016-04-07张振球
张振球
摘要:在中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教学策略方面的专著大都关注教学过程策略及其优化,包括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定义、设计和应用等。该文涉及的现代教学策略的概念关注于主动参与的教学方式的应用,这些方式附带着教学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等,并最终实现该课程教学目的的达成。现代教学策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这些现代教学策略的益处还在于实现了多重社会互动,促进了学生们的认知、参与社会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时,现代教学策略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优化了学生们的知识迁移与重组,激发了学生们的思想碰撞,潜意识地对比学习方法的差异,培养他们的个体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态度。
关键词:现代教学策略;实效;传统模式;现代模式;混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3-0178-03
本文中,教学策略的现代模式和传统模式都应用于软件技术(高职)专业计算机二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以下简称公共基础)课程的单元教学评估中。此外,将现代和传统两种教学模式的结合(包括各自的限制或优化),作者将之称为混合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专业课教师应自问:组织课堂,开展教学并达到教学目的的最好方式是什么?本次实验的最终结果,即学生的能力提升和成绩进步程度将是回答上述问题的一个标准。进一步来说,为了实现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对于具体的教学单元,究竟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还是采取现代教学模式?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就此进行了实验。本文中实验的学生来自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软件技术(高职)专业二年级的三个班级。本文中涉及学生成绩,没有特作说明的,都是指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
1 实验说明
2015年3月至6月,该实验研究以软件2013级甲班35人、乙班32人、丙班33人为样本。这三个班级的整体学生水平(包括智力水平、基础成绩等)基本一致,没有明显的所谓的优班或差班之说。公共基础课程的周课时为4(共计约3小时)。本次实验的教学单元包括:线性表、树与二叉树、查找与排序。在甲、乙、丙三个班级,传统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模式和混合教学模式都被轮流实施。每一次教学单元结束都要对三个班级进行教学评估测试。在此,作者将该研究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实验前阶段(Pre-experimental stage):该阶段主要是确定好每个教学单元实施后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也可称作准备阶段。
“线性表”单元在甲班执行传统模式,乙班执行现代模式,丙班执行混合模式。“树与二叉树”单元在甲班执行现代模式,乙班执行混合模式,丙班执行传统模式。“查找与排序”单元在甲班执行混合模式,乙班执行传统模式,丙班执行现代模式。见表1。这样设计使得每种教学模式都在三个班级里执行过,便于比较三种模式下的学生学习成效。为了比较和研究教学模式对于班级的影响,该阶段下,作者对三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这些尚未教学的单元的内容和能力测试。本文中将教学实施前进行的这次测试统称为初始测试。
表1 三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班级和教学单元的对应关系
[教学单元\&班级\&教学模式\&线性表\&甲\&传统\&乙\&现代\&丙\&混合\&树与二叉树\&甲\&现代\&乙\&混合\&丙\&传统\&查找与排序\&甲\&混合\&乙\&传统\&丙\&现代\&]
实验阶段(Experimental stage):该阶段下,每个单元的教学过程真实发生。因此,该阶段也可称为教学阶段。按照事先设定的每个班级每个教学单元下的教学模式,遵循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在每个教学单元结束时,学生都要接受教学评估测试,最终形成各班的测试成绩数据库。
实验后阶段(Post-experimental stage):该阶段主要分析学生测试成绩,也可称为分析阶段。通过比较三个教学单元在三个班级的成绩,结合教学模式的选择,得出相关结论。
2 实验目标
2.1 总体目标
1)确定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下的实践意义、教学实效,以及学生的探索能力水平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等。
2)实现传统模式、现代模式和混合模式下的教学实践模型,通过比较这些模式下的教学测试成绩,确定三种模式的实效。
3)通过累积性测试成绩,确定教学模式的实效,量化和比较学生们的表现。
2.2具体目标
1)重点观察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下的二年级学生的表现和教学成效。
2)通过教学实践,详尽说明传统模式、现代模式和混合模式下的教学项目的模型。
3)比较同一课程不同教学单元下的传统模式、现代模式和混合模式的学生成绩。
4)根据教学评估测试成绩的分析与观察,包括学生的典型错误,确定补救措施。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3 研究假说
1相比较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师传播知识的状况下,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估过程,学生的表现会更好。
2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融入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可以提升学生的表现和学习的主动性。
为了实现预设目标和上述假说,作者采用的教学策略包括:观察法(观察学生行为)、对话、问题意识、记录学生学习进步的测试法、个人评论和讨论组等。在甲、乙、丙三个班级的三个单元的教学实践中,作者采用了传统、现代和混合的教学模式。
4 实验过程与结果
实验前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于三个班级学生的初始测试。初始测试建立在学生们先前基础之上,测试内容是即将要进行教学的三个单元的内容。初始测试的成绩见表2。该表可以反映出三个班级的平均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在实验前,三个班级的整体学生情况相差无几。
在实验阶段,学生们先后学习了三个单元的课程内容,收获了新的学习习惯和对于计算机公共基础知识的认知,以及学习策略上的进步。在教学实践中,三种教学模式都选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1) 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教学策略包括:系统介绍、知识点讲解、问答式对话、练习、引导观察等。这些教学策略的应用着重于一下几个方面。
(1)教师用心讲解,学生努力听讲。
(2)教师提出正确观点和概念,学生努力接受。
(3)对于作业或学习疑问,学生们经常复制或直接采纳教师传播的知识。
2) 对于现代教学模式,主要教学策略包括:探索学习法、启发式对话、问题意识、案例研究、对比法、韦恩图、期待引导与概念图等。现代教学模式下,教师起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解释概念、过程和术语,引导学生团队协作,经常提问,表达或支持某种观点,并尽力完成任务。
3 )混合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教学策略包括:系统介绍、练习、探索学习法、启发式对话、问题意识和韦恩图等。在课堂上采用这些策略时,学生经常会直接采纳教师教学中提供的信息。此外,学生们也会联合他人解决问题,继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力、知识和对于计算机公共基础的认知。
实验后阶段主要是对于三个班级评估测试结果的数据应用。教学评估测试的题目类型主要包括:配对连线、填空、单项选择、思考题和结构化论述等。三个班级的成绩情况可参考表3~表5和图1~图3。
为了分析三个教学单元的不同教学模式下学生成绩变化,作者进行了同一个班级的三个教学单元的成绩比较。同一个班级的三个教学单元的成绩情况可参考表6~表8和图4~图6。
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现代交互式教学模式下,各个班级的教学评估测试成绩都明显更好。为了进一步分析,作者设计了一个三维比较图,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三个班级在各个单元测试的成绩情况。见图7。
5 结论
通过实验前和实验后的评估测试结果,可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要点。
1 )实验前测试中,三个班级进行了皆未教学的初始测试,平均分极其接近,说明这三个班级在实验前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能力都旗鼓相当。
2) 在实验的教学单元评估测试中,三个班级的平均分数高于各自的初始测试分数,而且根据教学模式的不同有所差异。
(1)甲班的初始测试平均分为62.7,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平均分升为64.5,在紧接着的结合传统与现代混合的教学模式中,平均分为71.5,在以互动教学为主的现代模式中的平均分为79.5。这说明对于公共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并非足够有效。对于知识点,学生有一般概念,但还不具备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2)乙班的初始测试平均分为64.0,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平均分升为72.5,在混合模式中,平均分为81.5,在现代模式中平均分为85.5。这说明现代教学模式的高效性。学生们被鼓励探索他们需要的信息,通过分析和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解决了实际问题。
(3)丙班的初始测试平均分为65.5,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平均分为68.0,在混合模式中平均分为74.0,在现代模式中平均分为86.5。这结果更说明现代交互式教学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而两者的结合也可能取得相对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成绩。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验证研究之初设定的假说。从最终结果可见,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较多的模式下,取得的成绩和表现明显高于以一味介绍或解释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且,当传统模式下给予教师一个主动的角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整体表现也会明显提高。
此外,对于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分析某个知识点的原理,运用已有认知和信息环境来升级个人知识储备,并使学生主动或喜欢上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样,迫使学生学习就变成了引导学生探索他们需要的知识。通过团队获取新知,和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新知,交互式教学策略都是较好的方法。所以,对于学生独自或团队式地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既可灵活运用自有知识,也可众多过往解决方案中寻找答案,从而归纳出自己的观点;既可与团队成员讨论,也可独立思考,并主动适应和理解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的观点变化,从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通过比较三个班级的成绩,作者的假说被证明成立。即交互式为主的现代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塑造他们真诚、独立且乐于沟通与团队协作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 教与学的策略[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李晓文, 王莹. 教学策略[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