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抗战老兵的1944年春节
2016-04-07王凌云
王凌云
2015年,在纪念伟大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作为一名抗战老兵,我又一次回忆起自己参加抗战的经历,尤其是使我终生难忘的1944年春节。
我是1938年10月参加八路军的,刚入伍时在河北濮阳县(现河南濮阳市濮阳县)独立大队当勤务员。后来,我又到了冀鲁豫边区豫北卫河大队当警卫员。抗战胜利前,我随部队对日军作战,参加的大小战斗数十次。1944年春节前,在一次对日军作战中我负伤了。这年春节,我是在老乡家中度过的。
1944年春节前我负伤的那次战斗,发生在1943年12月21日。那一天,我所在的卫河大队,在河南内黄县南高固参加伏击日军的战斗。当时我是卫河大队大队长顾汉臣的警卫员。战斗中,日军打来的一发炮弹,在我和顾汉臣大队长附近爆炸,我俩同时负伤了。战斗结束后,我们被连夜送到驻在内黄县城南的大李家庄冀鲁豫边区医院卫生三所。
刚到大李家庄村时,我与顾汉臣大队长同住在老乡家的一个房间里。房东老乡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每日嘘寒问暖送水送饭,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我们。过了几天,在卫生所的一间草屋里,黄华所长、孙得志医生和屈有明医助,给我作了右小腿受伤部位手术,成功取出了弹片。
我动了手术不久,就到1944年春节了。这年的春节来得早,1944年1月25日就是农历甲申年正月初一。要说大李家庄村的老乡,那真是太好了。他们把舍不得吃的鸡蛋,送给重伤员补充营养。过年了,乡亲们还特意包饺子送给我们吃。伤员的衣服被褥缝补拆洗,乡亲们也全包揽下来了。卫生所人手少,忙不过来,就请地方上派人到卫生所帮忙护理伤员。照顾护理我和顾汉臣大队长的,就是一位19岁的农村好青年。
春节过后不久,敌人又要开始扫荡了。部队转移后,大李家庄村的乡亲就把伤员秘密转移至悍已准备好的地洞里。从此,我与顾汉臣大队长分开了。与我新作伴的是另一位伤员,他因伤锯掉了一只胳膊。为了不暴露目标,一个多月的地洞生活,换药、送饭都是在夜里,饭大多是冰凉的窝窝头和红薯,需放到被窝里暖暖才能吃。住在地洞里,一天到晚不见日月,全靠乡亲的掩护和照顾。
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因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全民族抗战中和人民群众建立了军民鱼水情,才使我们这些重伤员在敌人的大扫荡中得以安然无恙。那时,我所在部队是驻在农村老乡家里,战士们进门出门先叫大伯大娘、大叔大婶,像一家人一样。部队驻进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将房东家的水缸担满水,把院子打扫干净。有时部队铺板、盆、碗不够用,就向老乡借,而且有借有还,对人民群众做到秋毫无犯。部队要转移了,民运干事在离开村子前,要到每一户房东家,一一问清有没有违反群众纪律的现象。每次部队打了胜仗后,人民群众敲锣打鼓,抬着猪肉慰问从前线归来的子弟兵。我常想,战争年代的军民鱼水情,就是由此形成的。
其实,在那“父母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血与火年代,军民的鱼水情,还体现在边区政府和群众优待抗日军人家属的工作做得很好。我参加八路军之前,我的家乡河南内黄县六村乡边区政府,就对优待军烈属制订了很具体的政策。村干部对本村有多少军人家属、多少烈士家属、多少残疾军人,都掌握得一清二楚。这些家属的土地什么时候耕种?家中有没有柴烧?粮食够不够吃?谁负责担水?下雨了房屋漏不漏?家里有没有“洋油”点灯?村干部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村里的共产党员、民兵、妇救会,带头做到有力的出力,有物出物,为军人家属排忧解难。记得有一年冬天临近过年的一天晚上,天下着小雪,老村长郭庆修身穿旧棉袄,头顶麻袋片,手里提了个油桶,挨门挨户地给军烈属家里的油灯添“洋油”。烈士王梦林的遗孀身体弱,孩子小不会干农活。有一年麦收眼瞅着小麦成熟了,老村长派3名干活勤快的农民,把王梦林烈士家的两亩多小麦收割得干干净净,使烈士家属感激不尽……1944年3月,敌人扫荡过后,老乡们用担架把我从地洞抬回大李家庄村。在医护人员及乡亲们的精心照顾护理下,我的伤口基本愈合了,可以拄着拐杖开始锻炼走路。1944年5月,就要告别医护人员和乡亲们了,我一一登门道谢,感谢医护人员,感谢乡亲们。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此后,我转战南北,忙碌于革命工作,一直没有机会再回大李家庄村去看看老房东,看看乡亲们。可是,我从来没有忘记70年前在老乡家里度过的这个春节。如今我已年届九旬,还经常会在心里怀念大李家庄村的乡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