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止”的内涵及当代价值

2016-04-07孔德立

人民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国君身份

孔德立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止”,包含自我身份认知与道德完善的双重意义。“知止”指自我身份认知,“止于至善”指自我道德完善。近代以来,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向人文与伦理道德领域蔓延,使得人们只知“进”,不知“止”。忘记了“我”是谁,更何谈追求道德完善。中国文化传统中“知止”与“止于至善”的智慧正可以给功利社会的人们带来安身立命的启示。

【关键词】《大学》 知止 止于至善 本分规矩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日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今天,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新找回文质彬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亟待从中国文化传统中汲取智慧。“四书”作为古代中国文化的经典文献,是伦理道德体系的知识来源,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本分的人、守规矩的人,尤其是《大学》篇,“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具有重要价值。《大学》篇中的“知止”与“止于至善”既阐释了我们是谁,又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追求完美的道德品质,对于今天的道德与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知止”:找到自我身份认知,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古代大学的职能,在于彰显光明的德行,在于革新人,在于使人最终停止在最佳境界。知道了最终所要到达和停止的地方以后,志向才能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心才能平静;心平静以后,才能安稳;心安稳以后,才能思考;思考,才能有心得。

“知止”指自我身份认知,即知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人类社会总需要有一个普遍认同的秩序来维系,这种秩序不外乎礼与法。齐景公问政于孔子时,孔子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君、臣、父、子找不准各自的位置,自然也不能执守各自之礼。要想让社会精英守规矩、安本分,必先使之知礼仪。有礼仪教养的人,约束自己,尊重他人。欲使言行不违反礼仪,须内心根植守礼之自觉。欲使内心根植守礼之自觉,首先须知晓自己在社会秩序中的位置,即身份认知,此之谓“知止”。

“知其所止”,知其当止,找到自我身份认知,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中庸》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的“素其位”就是“在其位”,君子在自己的位置上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守自己的本分,不要想着做超出自己本分之外的事。“在其位谋其政”、“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都是告诫人们要“知其所止”,“行其当行”。虽然每个人在社会秩序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身份有异,就每个人追求各自所止之处来说,又是相同的。做到知止,找准定位,就达到了做人的基本要求。

“知止”也要求人们对欲望的追求要适度。“好好色,恶恶臭”是人生而具有的本性,好美色、美声、美食、美居是人的天性。儒家并不反对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是,儒家强调追求物质利益必须以义为前提。义就是合适、适宜、适度,即自己在追求利的同时,一定要遵守被社会普遍认可的伦理道德规范,而不是“任我行”。

人追求物质利益的无限欲望极易引发对道德伦理的冲击,儒家着力强化人们内心的坚韧,通过不断提升毅力抗拒利的诱惑。子夏说:“出见纷华盛丽而乐,入闻夫子之道而悦,二者心战,不能自觉。”(《史记·礼书》)羡慕富贵繁华与安贫乐道,两种思想的交织交战存在于很多人的内心。正因为知止之难,修身不易,孔子才特别警惕礼仪的过度奢华带来的弊端,他明确主张“礼,与其奢也,宁俭”。

“止于至善”:努力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到最好

我们先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明确职责,然后才能尽职尽责。“知止”更进一步是“止于至善”,在自己的位置尽心尽力,做到最好。“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为人友止于信”,这是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君主仁民爱物,但如果过分迁就,或是由于懦弱而不能决断,耽误政事,便是不仁。臣辅佐国君,献言献策,纠偏补弊,但如果臣由于畏惧国君,不敢纠正国君的过失,就是过了头,就不是敬,反而害了国君。孟子说,臣见到国君不义而不能指出来,就是“贼其君”。以此类推,父亲与孩子之间的伦理关系是父慈子孝。但如果父亲溺爱孩子,就不是慈爱;孩子不能从物质与情感上敬爱父亲,便是不孝。仁与敬、慈与孝都有其尺度。“所止”的尺度与标准来自于历史文化传统,是被社会广泛认同的伦理道德规范,有着相对的稳定性。

儒家讲“格物致知”,无论大小,事事物物上都有个是非曲直,格物就是通过穷究深挖事物当然之理明辨是非。凡居处饮食言语,无不是事,无不有是非规范。为什么古人在小学阶段,要教学生洒扫应对,是因为通过洒扫应对,不断让学生掌握做事的规范。洒扫应对虽是小事,但不是琐事,掌握好洒扫应对是做人的第一步。

“知止”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属于“知”的层面,“止于至善”就是追求道德完善,属于“行”的层面。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就要努力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到最好。至善并不是只有圣贤才能做到。每个人在自己相应的位置上都可以达到至善,都可以做到极好。

知止的价值与时代意义

纵观人类文明史,文明进步总是人类努力应对外部世界挑战的结果,或是主动,或是被动,于是,改造自然与外部世界的欲望就成了创新的动力。诚然,人类要满足自身的生存,必须掌握生存的技能,不断获得安全与发展的需要,但人类作为宇宙时空的一员,不是宇宙中的唯一物种,所以,人类必须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找准自己的定位。

从长远来说,资本主义扩张与人类的中心主义是对人性的破坏与人类文明的颠覆。如果说是进步,也只是物质的堆积与科技的发展。但是,从人的本质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的扩张、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是永无止境的单行线,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知止”观念背道而驰。

在被资本异化的时代里,“知止”的智慧似乎被湮灭。如何使得创新时代的中西方文明和谐相处,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文化传统中“知止”的智慧之光应该得到彰显。只有各执所职、各知所止,以“止于至善”为目标,才能共同创造更文明美好的未来。在功利主义时代,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身份认同,把握不好人生定位,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就像一部永不停止的机器,失去了人之为人的价值而为外物所累,这就是庄子所称的“物化”。让科学的归科学、人文的归人文,各安其位,各知所止,才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要的“知止”智慧。明乎“知止”,对于解决时代之弊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本文为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儒学的核心价值与当代中国道德的重建:以北京高校为试点”成果。项目编号:11ZXC008】

【参考文献】

①黎靖德:《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②李景林:《“知止”三义与文化认同》,《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1期。

责编/周素丽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国君身份
黄河文化对眷村文学的影响
师旷劝学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狂泉
身份案(下)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刍议师范生伦理道德的养成
狂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