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探讨
2016-04-07李清富张铎
李清富+张铎
[摘 要]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各高校都在加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可以使高校培养出更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高校应当构建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体系,使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均衡得到提高。高校应通过拓展人才培养的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培养应用和创新能力。高校应当通过不断的探索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5;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4-0042-03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愈加激烈,而社会竞争的本质则是人才的竞争。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成了高校必不可少的任务。国外的教育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将重点放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目前我国也提高了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各高校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以及实践活动来保障创新型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当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内在要求
(一)完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各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来保障创新型人才将来可以服务于社会。首先,优化专业结构,通过将现有的专业和社会实际人才需求相结合,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根据社会需要,可以衍生或增设新的专业,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适应社会未来发展需求。其次,完善课程体系,为了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一要重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二要对课程延伸时必须根据专业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进行,通过实践切实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高校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的融合,根据专业学习理念和综合实践,进行创新型教学体系的构建。
(二)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变革,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是大学生毕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进行学生能力培养不能过度依赖高校设置的课程。高校应该将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宗旨,并将其贯穿到教学中去。首先,教师应该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根本,及时的进行专业课程的调整,优化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时间分配,确保能够在理论教学到位的情况下,做好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将实践和理论的作用发挥出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摒弃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手段,转变思想,创新教学手段,针对课程的特点,来进行现场模拟和项目分析,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知识运用方面的能力。[1]比如,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许多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课程内容繁杂枯燥,公式推导多,图表多,针对此类课程,需要教师将一些繁杂枯燥的内容总结为若干要点,通过生动的讲解让学生掌握。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外组织学生到市区的道路交叉口了解交通信号的工作原理、交叉口交通量统计方法,到附近的道路桥梁工地,结合实际工程讲解道路桥梁组成、各部分作用及施工过程等。通过这些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应改革现有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要根据课程特点设定不同的课程考核模式,改变过去以单一的笔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模式,实行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机制,保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扩大人才培养途径,建立应用创新实践基地
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扩大人才培养途径,建立应用创新实践基地,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平台。高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性质,提供不同的设备、技术支持,竞赛环境。例如提供给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机会,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提供一个应用知识和创新的窗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可以与相关行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首先,高校可以根据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调整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确保培养出的人才可以更适应社会需求;其次,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机会,扩大学生对于行业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和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1]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保障体系
(一)开展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从大学生踏进大学校门开始,就应摒弃中学学习阶段的那种灌输模式,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活动能有效的建立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得学生对创新产生兴趣。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实践中,可以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的思路,同时找出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并与本专业所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积累实践经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为学生以后的创新思维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可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在创新实践中,重要的是实施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目的便是培养学生本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将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因此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实施过程中,而不是仅仅体现在成果上。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是大学教育的一个开端,一个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蒙,也是创新型人才保障体系的首要步骤。以当前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融入几乎每个高校的教育体系中,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也在很多高校开展。高校对科技创新实践的重视程度也就决定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2]
(二)开展创新性的校园文化活动
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背景和大学生成长现状,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在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作用非常重要。校园文化活动应率先适应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切实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时代性,提高实效性,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活动要紧密的与教学活动和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到跟专业相关的问题,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把课堂学习与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把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到学生的学习和活动中去,将专业优势切实发挥出来,进行专业文化氛围的营造。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鼓励开展个性化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环境。因为学生的个性和偏好的不同,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一概而论。长期以来,高校过于坚持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其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由于过度的约束,没有提供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也就制约着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维能力。高校应开展个性化的校园文化活动,让那些本来在寝室里休息的同学更多的参与进来,发挥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解放学生的思想。[3]
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的师资力量和实验设备等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进行文化活动的创新可以弥补硬件方面存在的不足。在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创新时,学生利用自己的体验和实践,不但能够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还能够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在活动过程中强化学生本身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有明显的提高。所以,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过程,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三)积极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
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突出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以问题为导向,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征,学生参与热情高,具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潜在优势。目前,学生广泛参与的课外科技活动既有单科性的项目也有综合性的项目。[4]单科性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与本科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紧密,项目选择与实施相对容易,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学生在修完相关数学课程的基础上即可参加,但也要求教师在本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建模意识以及优化求解模型方法的意识。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抽象、简化、假设,确定变量和参数,建立最简单、最恰当、最易于处理的数学模型,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和理论知识的巩固深化提供了平台。综合性课外科技竞赛活动需要多个专业知识的支撑,项目选择与实施难度相对较大。此时,需要按照项目的任务分工反推需要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点,教师要在相关专业的教学中导入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的知识,吸纳相关年级和专业的学生参与。此类综合性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接近工程实际,这就需要将本科课程与实践创新思维相结合,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竞赛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缺乏引导,会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对待问题无从下手,再加之本科理论教学的抽象化,会使学生丧失对课题研究的乐趣。为了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学校或专业院系应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关本科课程的实验和实践,让学生更具体的理解和领会一些理论的含义。反之,如果教师在竞赛过程中参与或指导过多,会使学生产生惰性,过分依赖老师去解决问题。在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中,保证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教师适当的去提供一些意见,才能充分体现竞赛的意义。
四、结束语
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可以使高校培养出更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高校应当构建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体系,使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均衡得到提高。此外,高校还应当通过拓展人才培养的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培养应用和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在初级阶段,高校应当通过不断的探索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
[ 注 释 ]
[1] 颜锦.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3(24).
[2] 郑秀梅,司有宝,付丽艳,李广军.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
[3] 王金宝.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江苏高教,2011(4).
[4] 夏拥军,崔滢,缪培仁.第一课堂与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协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探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4(4).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