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幅“简洁明快的农家画卷”

2016-04-07高红吴维山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乡下人养鸡自然段

高红+吴维山

一、课题引入

师:《山行》这首诗同学们还记得吧?我们一起背一背。

(生齐背《山行》)

师:真好!不愧是有实力的班,背诵得那么有韵味。同学们,在这首诗中,“人家”在云雾深处,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是一户怎样的“人家”,诗中没有直接描写出来。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乡下人家》这篇课文去领略一下那“人家”独特的小院风光吧。

【点评:巧引古诗话“人家”。高老师从学过的古诗《山行》入手,让学生背诵,抓住古诗中的“人家”,很巧妙地引入课题《乡下人家》,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还了解了学生的诵读水平。】

二、通读全文

师:高老师是第一次给你们上课,对同学们不熟悉,就请你们推荐一位同学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吧。

生:请班长陶晓红来读。

(陶晓红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师:太棒了!班长就是班长,了不起!我知道他们为什么推荐你来读了,你肯定是咱们四·六班的小播音员。这一自然段中出现的生字你都读准确了,最难读的一个字你也读得很准确。

(师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yán)。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shì),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用红颜色强调“一”字)

师:对于这个“一”字,可能很多同学在上小学前就认识了,你们再听听陶晓红同学朗读,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个“一”的读音和后面“一”的读音不一样。

生:第一个“一”读四声,后面几个“一”读二声。

师:陶晓红同学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一”字在朗读时是要变调的,怎么变我也说不清楚。

师:正如陶晓红同学所说的,“一”字在朗读时是要变调的。“一瓜架”中的“瓜”读一声,“一”字要读四声,而后面的几个“一”字后面跟的字都是读四声,所以“一”字读二声。

师:我们一起读读这一自然段。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陶晓红同学你来推荐一位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一定是她的好朋友,朗读也那么有水平。“笋”是平舌音,你再读一读。

(生再读“笋”)

师:这次读对了。在乡下人家的小院里常看见四种花,生活在城市的我们,可能对这几种花并不熟悉,老师将这四种花的图片带来了。

(师课件出示: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这四种花的图片及词语。师边出示,生边说出花的名字。)

师:读“凤仙”的“仙”字时嘴角往两边拉。试一试。

(生试读,效果很好。)

师:“鸡冠花”的“冠”是多音字,在这儿读“guān”,还有一个读音是“guàn”。

师:这些花开的时间还不一样呢。芍药开在初春,凤仙开在春末初夏,鸡冠花开在夏天,大理菊开在秋天。作者用了两个词语来形容它们的开花特点。

生: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师课件出示: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并指名朗读。)

师:刚才推荐同学读书,现在我要请一组同学轮读后面两个自然段,每人读一句。

(一小组的学生轮读课文,一个学生读一句。生开火车读。有一个男孩轮到他读时说什么也不读。高老师一番鼓励后,男孩还是不肯读,高老师请了旁边的男孩帮他读。)

师:这一小组的同学读得很流利,只是有两个生字读得不够准确,一个是翘舌音“率”,一个是平舌音“耸”,咱们一起读读。

生:“率”是个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lǜ”,“效率”的“率”。

师:咱们班的同学单独读书都很不错,齐读怎样呢?咱们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齐读)

师:进入梦乡时,声音大吗?

生:小。

(师课件出示:纺织娘图片)

师:这就是纺织娘,一种能鸣叫的昆虫。它的叫声抑扬顿挫,像唱歌一样,可好听了。该怎样读呢?

生:有节奏地朗读。

师(读):“知,知,知,知呀!知,知,知,知呀!”

师:谁会模仿纺织娘的叫声呢?

(生读句子的时候声音自然小了,效果很好。)

师:最后一自然段,就由我来读一读吧!不过我想邀请刚才那个不愿意读课文的小男孩和我一起读。(对小男孩)你愿意吗?

(男生还是不吱声)

师:你不愿站起来的话,坐着读也行。

(师就弯着腰、头对头地拿着话筒和小男孩一起读起来。小男孩还是显得别扭,声音也很小,有时候根本没有发出声音,但是师还是这样鼓励他:“你看,如果你能站起来读,肯定会读得更好。”小男孩站起来了,师把最后一行字留给了他朗读,小男孩流畅地读了最后那句话:“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点评:通读全文为读通,关注学情求实效。在这个板块中,高老师并没有老套地把生字词语出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认读,而是将字词放到整篇课文中,通过推荐读、小组学生轮读、全班齐读、老师带读等方式,检查学生的认字情况。特别是对于容易读错的地方,比如“一”的变调,“笋、耸”是平舌音,“冠、率”是多音字,“仙”字发音时的嘴形等,高老师都一一进行了指点。这样的读就叫读通,这样的读为后面归纳段落大意做了铺垫。

最让人感动的是,高老师对那位轮读时不愿读课文的小男孩再次关注,用她的带读,用她的言行去引领孩子由不愿读到大声诵读。什么叫有实效,这就是有实效。小男孩由原来的不愿意读,不愿意交流,不愿意和别人合作,到后来能和老师一起读课文,我想,此时的小男孩心里会泛起阵阵涟漪,高老师留给他的不只是读通了这句话,还让他在心底树立了学好语文的信心。】

三、厘清主要内容

1.方法引路

师:同学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我们再次浏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思考一下:你在乡下人家的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

(生浏览课文第一自然段。师巡视,并表扬生一边读一边勾画的好习惯。)

生:地点——小小的屋檐。我看到了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

师:请借助课文中的语言,用完整的句子说一说。

生:作者在屋前看到了一个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那些瓜藤攀上了棚架,爬上了屋檐。

师:你是抓住了段落中关键的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吗?

生:我在乡下人家的屋前看到了瓜架,瓜架上有青的、红的瓜。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这个问题,真好!谁还能用更简洁的语句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在屋门前看瓜。

师:再缩短点。

生:屋前看瓜。

师:真不错。你有高度概括的能力。你能不能将“看”字换个其他的字,使意思与课文内容更接近?

生:屋前种瓜。

师:归纳得好,很简洁,我们也知道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老师奖励你一支粉笔,请你把它写在第一条横线上。

(生上台写话)

师:同学们,就用这样的方法,自己选择一两个自然段来读,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师一边巡视,一边表扬鼓励。)

2.汇报交流

生:我将第二自然段概括为“门前种花”。

生:我认为他概括得不全面,这一自然段后面还写了在屋后种竹,所以应该概括为“门前种花,屋后种竹”。

生:我还能换几个字,让概括的画面更美,“门前几株花,屋后数枝竹”。

师:这“数”字用得真妙,你简直像一位小诗人。你也把这几个字写在黑板上。

生:我将第三自然段概括为“看见养公鸡”。

师:母鸡到哪儿去了?再改一改。

生:“看见养公鸡、母鸡。”

师:在哪里养鸡?

生:我将第三自然段概括为“院里养鸡”。

生:我将第五自然段概括为“傍晚门前吃饭”。

生:我将第六自然段概括为“夜里纺织娘唱歌”。

(看着板书,师生一起再次了解课文内容。)

3.乡村印象

师:课文也读了,内容也归纳了。现在你觉得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人们虽然不富裕,但是很快乐、幸福。

生:乡下人家,养鸡又种花。

生:我觉得乡下很美。

生:我觉得跟我们城市比起来,农村的生活要自然一些。

生:就是原生态一点。

师:乡村生活更贴近自然。那么乡下人家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呢?

生:作者认为:“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关键词:独特、迷人。)

【点评:步步追问为简练,挑动学生学习情。以生为本,教会学生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是高老师教学中的又一大亮点。如何让学生将段意归纳得更为简练?高老师不是直接告诉,也不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屋前搭瓜架、屋后春笋冒、水中鸭嬉戏”等固定的内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步步追问,顺学而导。高老师不时说:“谁还能用更简洁的语句来回答这个问题”“再缩短点”“你能不能将‘看字换个其他的字,使意思与课文内容更接近”……在充满智慧的期待中,学生把一个个长长的句子,变成了简洁的句子。有了这样的方法,学生很快就举一反三地归纳了其他段落的大意。】

四、细读文本

1.体验鸡的情趣

师: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的?我们仔细读读课文。你认为哪一自然段最有趣呢?

生:第三自然段。

师:好!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要求:字字入目,句句入心,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养鸡独特、迷人的地方。生自主学习,批注勾画。)

生:我感受到了“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能体现乡下人养鸡的独特。

师:独特在哪里?

生:这鸡很有气质。

生:我还能从“耸”字感受到雄鸡的得意。

师:“耸着”就是——

生:高高地翘着。

师:体会得真好!你能读读这段话吗?

(生朗读,但读得不够好。)

师:这只雄鸡可能害怕旁边的那只母鸡。来,你再加点表情试试。

(生再次朗读,加了点表情,进步很明显。)

师:你看,表情一加,就不一样了吧!要求再高点,加点动作试试。

(生第三次朗读,加了点动作,读得绘声绘色。)

师:这哪里是一只雄鸡呀,简直就是……

生:简直就是一位大爷。

师:“鸡大爷”,你来读读。

(生读)

师:这哪里是一只鸡呀,简直就是一位将军,在视察自己的士兵。“鸡将军”,你来读读。

(生读)

师:这哪里是一只鸡呀,简直就是一个黑社会老大。

(众生大笑)

师:黑社会老大都来了,乡下人家院里养鸡还迷人吗?被你这么一说,老师感觉有点恐怖了。

师:别老盯着雄鸡,看看旁边的母鸡。

生:我从“率领”一词,感受到这里的母鸡也很特别。

师:你对文字的把握非常敏感。“率领”一般是指谁率领谁呢?

生:一般指将军率领士兵。用上“率领”这个词感觉母鸡也像将军一样了。

师:这还是鸡吗?

生:不是了。

师:像什么呢?

生:将军。

生:司令。

生:元帅。

生:国王。

……

师:是啊,你看看这些鸡,多自由啊!来,把你们的理解读进去,我们全班来齐读这一自然段。

师:城里人有的也养鸡,请看——

师:(课件出示城里人养鸡的情景:鸡笼里装着一只公鸡、三只母鸡。)这是城里人养的鸡,它们为什么没有乡下人家院里那些鸡的气质?

生:因为它们不自由,被关在了笼子里。

师:是什么让农家小院的鸡这么自由呢?

生:主人不限制它们的自由。

师:怪不得土鸡贵呢。

生:我们家也养了鸡,我们家的鸡是自由的。我们是养在楼顶的花园里,在花园里鸡可以自由行走。

师:但在乡下的鸡,不仅可以在花园里走,它们还能在树林里走……

生:在草地上走。

生:在小路上走。

生:在竹林里走……

师:所以作者说,乡下人家门前养鸡也是很独特、迷人的。

师:好呀!同学们抓住了关键词,想象出了院里养鸡的生动画面,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刚才初读课文时,咱们将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概括为“院里养鸡”,如果能加上表达自己感受的词,就能概括得更生动些。

生:院里鸡自在。

生:院里鸡悠闲。

【点评:注重情趣想画面,引发见解为多元。抓住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是高老师教学中的又一大亮点。她为了让学生头脑中有画面,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率领” “耸着”等关键词语,来想象雄鸡、母鸡的那种大摇大摆、威风八面以及自由自在、悠闲自得的神情的画面。然后让学生带着表情、做动作进行诵读体验。学生在想象与诵读中,把一颗颗稚气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地里,散发出无比灵动的生活气息。高老师再次回扣到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上,如“门前鸡自在”“门前鸡悠闲”比原来的“看见养公鸡”无疑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大胆、有效地取舍,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上,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2.想象鸭的画面

师:乡下人何止养鸡,他们可能还会养……

生:养鹅、养鸭、养猪、养羊,等等。

师:提到鸡,我们很快就想到了鹅、鸭、猪、羊……咱们来想象一下,乡下人养鸭又会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拿起手中的笔在第三自然段后面写一段养鸭的话。

(师在发放给生的课文资料中隐去了原文写鸭的第四自然段)

师:大家可以借助课件上出示的养鸭图,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写乡下人养鸭的景象。

(生写,师巡视指导。)

生:鸭,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在屋前的小河里,你会看到鸭爸爸和鸭妈妈带领着一群小鸭在水里欢快地嬉戏,河面上荡起了一圈圈涟漪。

师:感谢你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鸭嬉戏的画面。

生:小路上的鸭,伸着脖子,大摇大摆地走着,“嘎嘎嘎”的叫声,好像在说:“鸭大爷来了,快让路。”

师:你笔下的鸭成了大爷了,真有意思。你还可以这样写:“鸭在小路上大摇大摆地走着,伸着脖子‘嘎嘎嘎地叫着。”这样写,是不是就更通顺了呢?

师:其实作者陈醉云也写了乡下人家养鸭的,想看吗?

(师课件出示文章的第四自然段。生认真地看,表情各不相同。)

师:有没有和作者写的一样的?

(生都摇头)

师:有没有认为自己比作者写得好的同学?

(没有学生举手)

师:刚才那位同学写鸭“伸着脖子,大摇大摆地走着”,写得就很有情趣。

生:我认为我写得比作者好:有的鸭在河中觅食,有的鸭在水中嬉戏,有的鸭在唱歌。

师:有自信,你用上了排比句,笔下的鸭快活自在。

生:一群群鸭,有的扇动着翅膀互相追逐嬉闹,我觉得 “扇动翅膀”和”“追逐嬉闹”写得很好。

师:你笔下的鸭生活得很幸福。

……

师:看样子同学们笔下的鸭都很有自己的特色。可咱们还得谦逊一点,在与课文的比较中,你有没有觉得作者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生:我觉得作者这个“倘若”用得好。养鸡是家家都养的,养鸭要有一条河,我觉得作者用词准确。

师:用这样的眼光去读课文,你就会发现文章中更多的秘密。

生:我觉得作者写鸭在乡下生活得自在,没有像我们一样把鸭当作人来写,而是写“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师:作者写鸡、鸭的自在,用了不一样的表现方法,文章更富有变化。这是你的发现,真了不起!

【点评:故意留白为仿写,作品对照显匠心。高老师在发给学生的文章里隐去了写鸭的段落,故意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在写的过程中,高老师并没有提醒大家运用什么方法,但学生自然而然地把写鸡这一自然段的拟人方法运用到了习作中,学会了仿写的方法。更巧妙的是,高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与作者的作品相比较进而明白:写作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作者写鸡、鸭的自在,用了不一样的表现方法,使文章更富有变化,读起来更有趣。

在读写结合中,有的教师是“为写而写”,高老师的这种安排是为读“鸭戏水”这一自然段而写,为领悟表达方法而写。这种安排达到了读写结合的又一境界。】

五、总结升华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着用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领略了作者笔下乡下人家的鸡、鸭的独特与迷人。老师还要告诉你们一种学习方法。

(师课件出示:看似读懂处,还需再深入。关键词句一抓住,生动画面自然浮。)

师:同学们,你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其他几个自然段,咱们下节课来交流。下课!

【点评:总结升华有高度。高老师结课极其简洁,归纳的方法也很简练,读来让人朗朗上口。】

【总评:一幅简洁明快的农家画卷——如果说作家陈醉云用朴素而清新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那么高红老师则用机智而幽默的话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简洁明快的农家画卷图。纵观高老师的这堂课,没有雕琢的痕迹,然而,处处体现了她的匠心独运。一是课件极其朴素。字幕外加三幅图片:一张是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等四种花的图片,一张是纺织娘的图片,还有一张就是农村、城市的雄鸡图。这是为城市学生走进文本所做的必要铺垫。二是方法极其简单。提高学生归纳段落大意的能力,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的句式归纳,不断追问,层层递进,逐步达到言简意赅;读写结合,由仿到创。如高老师精心选择了“院里养鸡”这个片段,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文本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让学生读出情趣,读出画面。既而话锋一转,高老师引导学生以“乡下人养鸭”为话题写话,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三是语言颇具幽默感。在整堂课中,幽默语随处可见,笑声连连,从而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四是效果富有实效。高老师狠抓字词的落实,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让学生体验鸡鸭的情趣,想象文字的画面,捕捉文本的秘妙,留给了学生展示能力的空间。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这堂课中,高老师在努力引导学生,让学生进行创造。

细细回味这节课,笔者感到这节课也有一点缺憾,那就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还不够。在厘清课文内容之后,高老师引导学生去研究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道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的,但是,没等学生充分思考,高老师就急于将学生的思路牵引到自己预设的“养鸡”这个片段上来,导致课堂的开放性不够。如果高老师能用两三分钟,让学生先畅所欲言,然后再聚焦到预设的点上来,那这堂课就更完美了。】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岸区大佛段小学校/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

责任编辑 宋园娣

猜你喜欢

乡下人养鸡自然段
养鸡趣事
秋天
柬埔寨磅湛省每月出栏约23万只活鸡
农村散养鸡疫病防治技术的实践探讨
美丽的秋天
后院养鸡流行美国
乡下人与城里人
城里人 乡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