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材二次开发

2016-04-07郭蕾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二次开发文本教材

郭蕾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均以“文选型”的基本形态呈现,具有凸显人文主题、淡化知识体系的特点,这样的编排方式给教师“用教材教语文”带来了新的挑战,即由于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的认识不清,致使长期以来教材的二次开发具有明显的三个局限性。一是开发取向聚焦课文内容。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往往只盯着显而易见的课文内容,将课文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自然在教材的二次开发上常常陷入内容主题的泥潭——不是基于单元人文主题的深化,就是着力于课文内容的拓展。如教学以“秋天”为主题的单元就拓展几篇描写秋天的文本;教《新型玻璃》一课时便介绍几款最新的玻璃。二是开发视野局限于单课例。很多精彩的课例,都源于对教材成功的二次开发,但由于教材的知识序列不明显,每一篇课文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相对独立和丰富,加之我们的教研活动多是展示单课例,无形中老师们的教材开发思维就局限在单课例上了。三是开发层次相对混乱。一篇课文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多个方面的语文要素。课文“教什么”全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学科理解,教学内容的无序零散,自然导致二次开发的相对混乱。如一遇到关于“母爱”的文章,无论哪个年级都添加《游子吟》这首古诗来深化主题。

如何打破这些局限性?本文试从语文能力、全册教材、整组单元视野下研读教材,探讨对教材如何进行增加、删减、整合和创造的二次开发,以满足学生更加全面、深入、有效的语文学习,为优化小学语文教材的二次开发提供参考。

一、能力视野下的教材开发,使学生全面地学

概括地说,语文学科应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细化后,每一种能力都有相应的内容和能力标准。如阅读,国际PIRLS测试依据儿童阅读的目的,将阅读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文学体验而阅读,如阅读散文、诗歌、故事、科普等文本;一类是为了获取并使用信息而阅读,如阅读资讯类文本。这两种文本的阅读在测试中各占50%。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是按怎样的比例编排这两类文本的呢?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辑郑宇对国内三套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的课文类型与PIRLS测试要求的文章类型作比较后得出:“三个版本文学类课文所占比例都比较大,介于65%~70%之间,散文、故事、诗歌成为教材的主体,而资讯类课文却只占10%~13%之间,两类课文的比例有明显的差距。”如果教师只遵循教材而教,那么,六年下来,学生的阅读将偏重于文学体验,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均衡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就可以倾斜于资讯类文本。如结合教材的口语交际(各类建议、辩论等)组织学生阅读各种相关资料,这类阅读重在有目的地获取和筛选新信息,实质是一种为学习的阅读。还可以结合教材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增添新闻报道、说明书、网络发布等阅读材料,以满足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让这类有强烈真实学习目的的阅读补充到常规的阅读课中,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同理,也应整理其他三种能力的内容和标准,对照着研读教材,依据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宜的二次开发,以满足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整册视野下的教材开发,使学生有重点地学

小学语文教材每册一般由八个主题单元构成,每个单元由“单元导读”、课文、“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组成。每个单元的课文选择标准仅是人文主题的相关性,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古文化”就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文章组成,分别讲述了古代名人、古代神话、古建筑、古艺术。虽然顾及了内容,文体却杂乱了,四篇课文有记叙文、神话故事,还有两篇说明文。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达规律,也决定着不同的阅读策略。但这些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却隐藏在主题单元里,加之教师对儿童阶段性言语发展认识的缺失,对课程标准研读的缺位,对教材编者意图领会的缺乏,最终导致全册教学重点的模糊,自然教材二次开发也就随意而无效了。下面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为例,谈谈如何在全册视野下进行教材二次开发,使学生有重点地学。

1.以学情为基础,知道学生需要什么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课文中的生字已经不再成为阅读中的障碍,学生阅读的深度和阅读的速度也远远高于一、二年级。正因为如此,学生面对看得懂的文章,学习兴趣也就开始下降,说明学生还不了解学习课文还有更多的价值。所以,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提出更有挑战性的要求,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

2.以课标为准绳,知道学生该学什么

2011年版课标对中段的阅读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三年级上册的学习就应该在二年级对句子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句群的意识,达到能读懂句群,能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运用句群的目标。

3.以教材为蓝本,知道教材体现什么

课文承载着怎样的语文教学内容呢?编者往往将其体现在单元导读、课后习题和“语文园地”中。纵观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在24篇精读课文的课后题中出现抄写句群或填写句群的练习题共有14道,约占58%。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关注句群、理解句群、运用句群。

4.综合比较,明确二次开发的方向

怎样使句群的教学更到位,首先得明确小学阶段常见的句群结构类型:连接式结构、总分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因果式结构、转折式结构。接着,在整册书的课文中找到相应的例子,如表1所示。通过分析不难得出,连接式结构和转折式结构的句群教材中出现得较少,于是教材的二次开发就可以考虑增加有这两类句群的文本。最后,将这些知识合理地分配到整学期的不同教学阶段中。值得一提的是,绝不能在教学中就句群的知识进行学习,而是应把这些知识充分地融入到文本的语境中,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言语活动中提升句群的运用能力。甚至不用出现句群的概念,而是借用儿童的话语来突出句群的结构特点。如总分式结构的句群可以叫作“加盖子”“套套子”句群;并列式结构的句群可以称为“排排坐”句群;转折式结构的句群可以称为“大拐弯”句群等。

三、单元视野下的教材开发,使学生深入地学

1.整体推进,在单元导语中明确教什么

从三年级开始,人教版教材在每一单元前都设计了专门的导语。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单元学习的内容,点明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般包含两部分内容:人文主题描述和学习任务阐释。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由《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去倾听》组成)导读:

有一首歌唱道:“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本组课文如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人间真情。让我们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并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第1段内容告诉学生本单元的课文写了什么,明确易懂;第2段内容告诉学生怎样学,也指引着教师该怎样教,应重点研读。

怎样研读才能读出教学的意义?抓住关键词提问是一种方法。如上导读,抓住关键词“要读懂课文、体会情感”,就可以提一些问题帮助思考:这组课文有什么特点?用怎样的方法能更快更好地读懂?这种方法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已有的,还是新的?面对导语中一个简单的“等”字,也可以提很多问题:如,还有哪些描写方法?为什么重点说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其他的描写方法在教材的什么地方重点提到过?每篇课文运用的描写方法是一样的,还是各有侧重?

在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这个单元教什么就会逐渐明晰起来。

(1)依据文本特点,教读懂大意的策略。

四篇课文都描写的是人间感人的故事,每个故事中都有几个让人感到温暖和敬佩的人。在落实读懂文章、感受真情的目标时,可以专注于一种整体把握文章的阅读策略。如,抓住文章题目,补充关键人物和情节;罗列文章中的人物,画关系图;用思维导图找文章情感线索……总之,读懂文章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几篇文章的学与练中,掌握一种阅读策略,而这种策略能帮助学生在课外的阅读中更快地读懂此类文章。

(2)借表达特点,教深入细读的策略。

四篇课文都是在写事的过程中凸显善良的人,作者通过对环境、心理活动、语言、外貌、神态等描写,抒发美好的情感。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表达,深入细读文本,体会真实情感,将是教学的

重点。

(3)学重点表达形式,在运用中认识和提升。

“等”字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教材结构,我们不妨回忆曾经学过的相关内容(表2),很容易就知道:心理活动、语言、外貌、神态描写是曾经学习过的内容,只有环境描写是初次提出。就这一重点内容来说,学生必须在丰富的语言材料中认识,在充分的时间保障中体验,在真实的语用情境中运用,才能实现这一表达形式真实而深透的学习。

2.全面比较,依学习需求知道开发什么

单元的四篇文本是否提供了充足的语言材料呢?从表3可以看出,四篇课文描写方法各有侧重,运用环境描写的只有《穷人》和《唯一的听众》两篇课文。相比较而言,《穷人》一课更为突出。如果仅借这两篇文本引导学生认知、体验、运用,显然不够。于是,教材的开发就应该落脚到补充这一“必要”上来。

补充“必要”的第一个路径——教材二次利用。就“环境描写”而言,不是以往教材中的课文没有,而是因年段学习目标的要求教师不作引导。如四年级所学的《小英雄雨来》一课,放在四年级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而环境描写的段落“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只是一读而过。到了本单元的学习,由于文本量的不足,完全可以重读《小英雄雨来》一课,把读的重点放在对环境描写的感悟上。

补充“必要”的第二个路径——课外阅读引导。教学中教师可以着重于学生喜欢的课外读本,引导学生关注课内的学习点。如在教学本单元时,教师统计到爱看《狼王梦》的学生特别多,就可以提取这本小说中经典的环境描写与学生探讨环境描写在推动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作用。总之,通过补充引导,让学生能在丰富的语言材料中不断体验、总结特点、提炼要点、尝试运用,将这一知识学得深透、饱满。

打开思路,在不同的视野下,将教材用的过程变成一个积极的、持续的、动态的开发过程,便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二次开发文本教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例谈对高中数学教材中习题的二次开发
浅谈CAD软件二次开发的方法及工具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例谈课本习题的“二次开发”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