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杭州西泠印社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主题园林”

2016-04-07

山西建筑 2016年20期
关键词:印学印社西泠印社

葛 嘉 浩

(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结合杭州西泠印社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主题园林”

葛 嘉 浩

(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结合杭州西泠印社概况及研究现状,从布局方式与篆刻手法之间的呼应、园林建设与印社发展的联系以及园林点景的布置和命名三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主题园林”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主题园林的功能,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思路。

中国古典园林,金石篆刻,主题园林,社团

0 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园林营造手法,同时也带来了极其丰富多样的园林类型。从地域上考虑,古典园林可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从使用者方面来考虑,则可分为帝王宫苑、第宅园林、寺庙园林和名胜园林。对于这两方面园林的分类和论述,人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从园林本身所要表达的主题来讲,相对于以“竹”“假山”和“奇石”等自然景观为主题的个园、狮子林和留园来讲,人们对于以传统人文元素为主题的园林的研究和探讨,就显得极其的稀少。因此,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金石篆刻为主题的园林——杭州西泠印社的详细探究和论述,来对其进行分析。

1 西泠印社概况及研究现状

1.1 西泠印社概况

杭州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结社原则,成立于1904年,坐落在浙江杭州西湖区孤山路31号,处于西湖之滨,孤山之下,南临白堤,西及西泠桥,占地面积达0.34 hm2。同时也凭借其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依山傍水的优美环境,构思巧妙的造园手法,赢得了“湖山最佳处”的美誉。

1.2 西泠印社研究现状

相对于中国其他的古典园林,西泠印社有着它的特别之处,它不是某位官宦的府邸,也不是文人雅士的私家园林,也并非宗教所拥有的园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它的生成过程、使用性质和所营造的公共空间,将其定义为以金石篆刻为主的“主题园林”。西泠印社无论是产生、建设,还是发展,依托的都是金石印学和书画等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以其为载体在园内进行各种造园活动。而在对西泠印社进行分析时发现研究西泠印社的文章大都是关于论述其文化艺术、分析其园林布局,或者记述其历史发展的,鲜有将其园林的建造与其所要营造的主题相关联起来进行研究探讨。

2 对西泠印社主题的研究和探讨

在当前缺少对西泠印社园林与其主题关联的研究情况下,本文从西泠印社园林的布局方式与篆刻手法之间的呼应、园林建设与印社发展的联系以及园林点景的布置和命名这三方面出发进行探讨和了解。

2.1 西泠印社园林布局手法与金石篆刻之间的联系

西泠印社凭借其优美的园林景观和所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为人所称道,但是介于其形成的基础以及建造的整个过程,使得其无论是从规划的合理性、建筑品质的好坏以及园林的规模大小,都不能与私家园林进行比较。同时,西泠印社在园林建造过程中所坚持的“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以及作为一个以金石篆刻为主的社团的本身属性,使得该园林具有不断发展改善及传承的性质。

从西泠印社的垂直方向上看,印社中的园林建筑依山而建,跟随着地势的变化进行高低错落的布置,不同高度的景观层次鲜明,将“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发挥的淋漓尽致,从而使得亭台楼榭,相互成景,相见而不相近,同时也达到了相互借景的作用。从西泠印社的总体上看,整个园林可分为四部分:开始段,从孤山路入口圆门洞进入,过柏堂、竹阁和外墙所围绕的庭院空间,达柏堂北侧空地处。该部分地势平坦,空间也较为封闭,使人一进入院落就与外部空间隔绝,自成一方天地。引导段,从登山小道开始,过山川雨露图书室、仰贤亭和宝印山房,经鸿雪径达山顶,该处为整个园林承上启下的部分,虽然高差极为明显,但设计者却通过水景来对其进行柔化处理,但对于空间围合则较为严密,具有较强内向性。高潮段,为整个园林的精华部分,建筑沿山体排开,水平方向上四照阁、观乐楼和汉三老石屋等建筑布置于周边,文泉和闲泉等水体位居中央。而在竖向上,华严经塔则成为整个园林高度上的控制点,同时也借景西湖,小中见大,使得整个园林的空间不至于过于呆板和无趣,显得格外的开放。结尾段,经过山顶的高潮,又设置了几条不同的小路进行收尾,同时又不时的点缀亭庐来进行空间上的变化,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

通过对西泠印社园林布局四个阶段的详细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整个园林布局疏密适宜,分布巧妙,在营造空间的同时,时刻关注“虚”与“实”的结合对比以及对“平衡”的利用。将园林中的实处,如馆阁庭楼,与虚处,水景院落空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以园林开始段为例,柏堂、竹阁与两边廊道形成比较牢固的实体,而其中的庭院和莲池则形成较为开阔的虚处,与后边的孤山又有部分的连接,整个空间围而不合,这种布局方式与金石篆刻中的艺术手法“疏密相间”“虚实结合”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对于围合整个西泠印社场地的围墙,则以其断断续续,似断非连的空间效果,完美的体现了对金石篆刻中“加边,界划”等手法的使用。而从西泠印社园林总体布局上来看,设计者亦将篆刻技巧“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用于其内,使得各个景点并不平均布置,而是有疏有密,巧妙的体现出了“方寸之中,气象万千”的特点。完美的契合了“园林与印章共构思,水光偕山光合一色”的评价。

相对于其他江南园林建筑的精致巧妙,西泠印社中的建筑表现更加的古朴自然,厚重大方,别具一格,与“古拙”的篆刻风格不谋而合,更加的突出了西泠印社园林与金石篆刻之间紧密的联系。

2.2 园林建设与印社发展的联系

西泠印社园林本身便是在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的印社社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西泠印社社团的活动与建设必然会对园林本身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它们两个缺一不可。我们可以通过对西泠印社园林建设活动的频繁程度与印社本身的活动时间进行比照,进而就可以发现印社园林建设的阶段都处于印社的发展时期。如位于西面的山川雨露图书室,东面的宝印山房以及南面的石交亭便建造于西泠印社十周年纪念大会阶段。遁庵、还朴精庐、观乐楼、凿潜泉、勒岁青岩、闲泉、鹤庐和华严经塔等景观则建造于1914年—1936年印社的发展壮大时期。而到了战乱时期,因印社本身活动的停止,整个园林也开始破落,直至建国以后,才有起色。

而在西泠印社园林的修整和设计过程中,则仅仅记录了20世纪70年代 的吴寅复和80年代的陈从周先生两人,另外一方面,对于西泠印社早期的建设选址、设计以及建造等资料也早已丢失,不得不令人感到遗憾。

2.3 园林点景的布置和命名

西泠印社本身作为一个金石印学研究社团的办公研究场地,在其园林的各个方位和角落,我们都可以通过园林点景的布置和命名感受到“金石篆刻”这个园林主题的魅力。如在汉三老石室里便藏着至汉魏以来金石篆刻古迹二十多件,而庭园中的金石和雕像,人文景观,摩崖题刻,书法楹联更是随处可见。同时,西泠印社为纪念对印社发展和建设有贡献的人,更是将印社数栋建筑以其名来进行命名,进而更加的凸显出金石印学和社团活动对其的影响。

3 主题园林的功能体现

作为具有文化传承性质的主题园林,其园林建筑存在着公共性与功能性。它有为社团活动办公提供场所的基本属性以及为公众提供游览学习平台的作用。

我们从其初创时的建筑“宝印山房”的命名上就可以知道它的作用——研究与保存金石印学。而另外一个建筑“印廊”,则展示了各位篆刻家的作品。至于后来建造的中国印学博物馆,则全方位表现了中国深厚的金石篆刻文化。同时西泠印社园林景观也随着社团发展而发展,在扩大了规模的同时,也增加了游览路线的多样性,吸引着公众加入参观和学习。

4 结语

从总体上来讲,西泠印社是中国传统园林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案例,它的布局建设以人文景观为主,同时服务于园林本身的主题——篆刻文化。这使它在充满了传统文化韵味的同时,也营造了积极开放的公共空间,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石篆刻”,让人们在游览湖光山色的同时,也了解到西泠印社社团本身历史及金石篆刻文化。作为一个社团的活动场所,其园林的经营建设也无一不是围绕这一主题来展开的,在印社的各处都能感受到其园林建设与金石篆刻的相通之处,在印社每一处,我们在发现西泠印社园林建设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园林知识的理解。

[1] 胡志平,沈 玉.1933—1949年的西泠印社研究[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1):29-32.

[2] 陈振镰.以学术为旨归——西泠印社社史研究二题[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3):69-74.

[3] 乔志强.从社团组织发展看西泠印社[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3):44-48.

[4] 杨鸿勋.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研究:江南园林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 潘谷西.江南理景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6] 徐卓恒.小园林的空间情趣——西泠印社之空间序列构成分析[J].浙江工艺美术,2005(3):20-23.

[7]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8] 李白云,李 黎,夏宜平,等.杭州西泠印社园林点景的人文渊源探究[J].华中建筑,2013(10):151-154.

On “theme gardens” in Chinese Classic Gardens with Xiling Society of Seal Art in Hangzhou as an example

Ge Jiahao

(CollegeofArchitecturalEngineering,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330031,China)

Combining with the survey of Xiling Society of Seal Art in Hangzhou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theme gardens in Chinese Classic Gardens from the consistence between layout means and sealing methods, relevance between garden construction and the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the layout and names of the garden scenic spots, and introduces the functions of the them gardens, so as to provide some ideas for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modern gardens.

Chinese Classic Garden, inscription and sealing, theme garden, society

1009-6825(2016)20-0211-02

2016-05-06

葛嘉浩(1994- ),男,在读本科生

TU986

A

猜你喜欢

印学印社西泠印社
岳麓印社首届全国篆刻作品展作品选
真乃居谈艺札记“西泠印社”鲜为人知的由来
铁笔丹华
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作品选
民国印学研究概述
金石为谊
——北大校友书画协会·亭林印社篆刻交流展
南方印社印结同道,方寸藏菁
陈錬《秋水园印谱》及其篆刻艺术研究
《西泠印社》风云百年 西泠不冷
进德修业—李刚田捐赠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