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发展脉络及原因解析★
2016-04-07林过伟敏
石 林过伟敏
(1.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 2.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发展脉络及原因解析★
石林1,2过伟敏1
(1.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2.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以中西合璧建筑为研究对象,对该类建筑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从西方文化辐射的程度、设计与建造意识、官方意志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其建筑式样的原因,指出中西合璧建筑兼具中西建筑特色,是中西两种建筑形态特征的形式复合体。
关键词:中西合璧建筑,发展脉络,建筑式样
1 近代中西合璧建筑概述
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形成了兼具中西各自文化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筑。近代中西合璧式建筑中的“中”可理解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式样、结构、造型和装饰;“西”即为当时西方流行的古典主义、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折衷主义等建筑式样及其建筑方式。而“近代中西合璧式建筑”则是将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下的建筑样式、结构、造型、装饰、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建筑类型,是兼有中西两种建筑形态特征的形式复合体[1]。
2 中西合璧建筑的发展脉络
1)由近代开埠城市向传统城市,由沿海向内地的渐次递进发展。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打开了封闭中国的大门。《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和广州五口为通商口岸,之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又增设牛庄、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州、南京、镇江、天津为通商口岸。自此,中国沿海七省与长江沿岸的要害之地都已辟为通商口岸。另外,随着19世纪末中东铁路相关条约的签订及铁路的修建以及租借地的开辟,产生了像哈尔滨、长春、沈阳等铁路附属地城市,以及像大连、青岛这样的新兴租借地城市。从这些开埠城市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它们大都位于沿海、沿江地区。大量的外籍传教士和商人在这些口岸生活,外国租界及外人居留地随之出现,中西文化在这些口岸剧烈交锋。加之清末洋务运动中所倡导的“西学中源”“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念,如此内外互动的共同作用使得中西文化的对弈与交融成为这些城市发展的主流。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两种异质文化基因的相互作用,从而呈现出亦中亦西的性状。这股潮流以先开口岸为始,逐渐被传统城市和内地所效仿。
2)沿海地区表现为西方文化的主导性和强势侵入性;内地、传统城市表现出本土化的演变趋势和对西方文化的缓慢涵化。
中国近代史上中西建筑文化融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途径,一种是基于中国传统建筑观念,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为本体,吸纳西方建筑技术、纹样和造型特征的途径;另一种是基于西方建筑观念,以西方建筑为本体,吸纳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特征和装饰纹样的途径[2]。相对内地传统城市,沿海开埠城市的中西合璧建筑更多的表现为以西方建筑为本体的形式,体现了西方文化的主导性和强势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西方文化在沿海城市近代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东南沿海五口为例,作为首批开埠的沿海城市,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势力进入东南五口以后,首先带来了这些城市的对外经济联系;其次,外来力量也不同程度的参与了五口的近代化进程;另外,外来力量在文化方面也刺激了东南沿海五口的文化近代化。东南沿海五口城市在近代的发展程度是不一的,但是有一点都是相同的,那即是对外开放,即被迫开埠都可以看作是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点[3]。西方文化在沿海开埠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相应的,在建筑的营造中即表现出西方建筑文化的主导地位。与此相反,在广大内陆地区,西方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并不占据主导,建筑的营造大多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并通过局部加入的西式装饰来彰显对社会时尚的附庸。相对沿海主流城市,内地、传统城市在向近代建筑模式的过渡进程中表现出本土化的演变和对西方建筑文化的缓慢涵化。
3 影响中西合璧建筑式样的原因
1)地区社会受西方文化辐射的深度和广度。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任何人把1912年—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其以前的晚清,和其以后的人民共和国相比较,对于这些年外国人给予中国人生活的影响,甚至参与到中国生活中的程度,都会为之震惊[4]。
西方文化的渗透程度对中西合璧建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受辐射的程度越强,往往建筑西化多一些,相反的,受到辐射的程度浅,则建筑表现出较多的中国传统式样。建筑作为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外在表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社会状况。该地区租界区的面貌、外侨的数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该地民众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继而间接的对该地区的中西合璧建筑产生影响。
近代口岸城市拥有众多的外国侨民从事行政、外交、传教等工作,从事工商业者更是数不胜数。早期开埠的条约口岸,地处内外贸易交往的前沿,在内外市场关系中具有相对优越的地位。1911年,仅上海就有643家外国商号。1931年以前,外国的直接投资集中在几个条约口岸,特别是在上海的投资额占到全国的34.3%,已是相当可观的数字。除了经济的辐射作用外,在文化领域也掀起了西化的热潮。据统计,1900年以前,中国有9家比较重要的翻译出版西书的机构,即墨海书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广学会、京师同文馆、格致汇编社、博济医馆、益智书会、商务印书馆和译书工会,大部分都在口岸城市;所出各种西书567种中,由上海出版的就有434种。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以上海为首的近代沿海开埠城市在社会各个方面受到西方文化的辐射程度较深,在中西合璧建筑中的西方元素占有更大的比重,体现出西方建筑的主导性。
2)建造者与建造意识。建造者的建造意识是中西合璧建筑采用何种式样类型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现代意义的建筑师指受过专业训练,领有专业执照,以建筑设计为主要职业的从业者[5]。建筑师是中国近代新兴职业团体,从而使传统营建体系“业主—承造人”的二元营造模式逐渐转化为“业主—建筑师—营造商”的三元营造模式。一些著名的建筑师和营造厂主要分布于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开埠的大城市,他们大都接受了正统的西方建筑教育,在建筑的营造中更容易采用西方的建造模式,如坐落于上海外滩的中国银行大楼,是由留洋建筑师陆谦受主持设计的中西合璧建筑,在整体采用西方建筑模式的基础上,局部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装饰语言,是基于西方建筑观念,以西方建筑为本体,吸纳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途径的典型代表。再如坐落于上海南京路上的大新公司建筑,由中国设计师关颂声、朱彬、杨廷宝等组成的基泰工程司负责设计,也采用了此种建筑类型。
在广大的内陆地区和非主流的中小城市从业的建筑师和营造队伍往往没有受过正统的建筑教育,而仍以师徒传授的模式,或者通过照片或图样加之自己的经验来揣摩并进行建筑的建造。这些民间营造者在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不免沾染普通百姓的审美心态,对待中西合璧建筑则更倾向于兼容并蓄、不拘一格,在建造形式和装饰风格上往往不拘泥于规矩,以营造者和业主的喜好出发,形式更加灵活多变。
3)官方意志的影响。近代官方意志对中西合璧建筑的建造具有很大程度的影响。清末“新政”提倡西学,官方建筑一律西化,而到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具有典型中西合璧风格的固有形式的中国建筑受到提倡。1911年中华民国创立后,民族主义成为强大的思想潮流,并逐渐演化成一种强烈的集体意识。1934年,国民政府要员相继发表文章与谈话,提出“希望全国人士从速研究以发扬光大吾国之固有文化”。在政府的主导下,以中国留洋建筑师为设计主体,兴建了一批仿古式样建筑,这些建筑以公共建筑为主,结合了西方建筑的构造体系和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意象元素,是中国建筑界探索民族形式的先声。建筑主要集中在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以及广州、上海等主流开埠城市。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上海特别市政府等都属于此类建筑的上乘之作。这批官方建筑突出表现了中国官式建筑注重格局和华丽外衣与先进建造技术的复合与叠加,数量虽然不多,却展示了西方建造技术与中国传统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官方意志对中西合璧建筑的影响。
4 结语
中西合璧建筑真实的记录了近代中西方建筑体系的碰撞与融合,反映了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西方文化经由被战争强行“殖民输入”到自觉吸收的变化,充分体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性与文化交融的复杂性。
近代受到西方影响强烈的主要是以上海为首的近代口岸城市。外资以及民族资本在这些城市的投资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兴盛。大量外侨及相关利益团体的驱动,从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对这些地区产生影响,使得这些地区成为接受西方文化的前沿阵地。这股西风的传播沿着从沿海到内地,从新兴城市到传统城市,从主流城市到边缘城市的走势,由大到小、由强到弱,随着西化程度的减弱,则传统文化的元素增强,它们互相交织在一起从而影响着中西合璧建筑的式样特征。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各个地区文化上的差异又使得中西合璧建筑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这种不平衡性和复杂性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罗晶,过伟敏.近代“中西合璧”城市建筑遗产的式样特征——以南通地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 7) : 146-150.
[2]李海清,汪小茜.叠合与融通近世中西合璧建筑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39.
[3]张仲礼.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6.
[4]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
[5]钱海平,杨晓龙,杨秉德.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44.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and causes about the Sino-West combined style buildings in modern times★
Shi Lin1,2Guo Weimin1
( 1.College of Design,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2.College of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Ocean,Qingdao 266100,China)
Abstract:Taking Sino-West architecture as research target,the paper analyzes its development thread,analyzes factors influencing architectural patterns from aspects of west culture radiation degree,design and construction consciousness,controller’s idea,and finally points out that: Sino-West architectural pattern is the complex of Chinese and West architecture patterns.
Key words:Sino-West architecture,development thread,architectural pattern
作者简介:石林(1982-),女,在读博士,讲师;过伟敏(1963-),男,博士生导师,教授
收稿日期:2015-12-23★:江南大学产品创意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专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 2015JDZD03);2014年(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江南大学产品创意与文化研究基地年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4JDY001)
中图分类号:TU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825( 2016) 07-0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