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庸美学管窥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之中和美

2016-04-07程立斌

书画世界 2016年1期
关键词:洛神赋王献之小楷

文/程立斌

从中庸美学管窥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之中和美

文/程立斌

内容提要:《中庸》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庸思想中的“中和”观不仅指导着人们的为人处世,也对中国古代的艺术思想具有着渗透和指导作用。魏晋时期的美学思想在继承传统的“中和论”美育观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在“去质朴”“求新妍”等书学思潮的激荡中,“二王”脱颖而出,于动荡的东晋时代,创造出了书法史上永久的辉煌。成长于“巨人”(书圣)怀抱的王献之凭借其超拔出众的才情和渊源深厚的家学亦成就大名。其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亦秉持“中和”的美学宗旨,以温润如玉的用笔、天真自然的结构、灿烂和谐的章法赢得了历代书家的青睐。

中庸;中和观;王献之;小楷;中和美

一、儒家的中庸思想和中庸美学艺术观

《中庸》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庸”思想既是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中”字在先秦古籍中有三层意义:一是指中间或两者之间;二是指适宜、合适、合乎标准;三是指人心、内心的和谐境界。“中”既是内在的辩证规定,又有外在的超越性。[1]“中”表征为一个恰好的“度”,是在面对复杂对象时精确把握事情的“分寸”。[2]它就如同艺术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审美定律,即0.618黄金分割法,黄金分割率合乎人的视觉感受性,能给人以美感。“庸”一般解释为平常、日常。徐复观认为:“完全的说法,应该是所谓‘庸’者,乃指‘平常的行为’而言。所谓平常的行为,是指随时随地,为每一个人所应实践,所能实现的行为。”[3]王岳川教授说:“庸”者,乃“真实的人生应该把握合适的‘度’,在做生命的‘减法’中得其本真之‘度’—做事不偏不倚,不去做‘怪力乱神’之事,依循正常的生活规律去做。”[4]

由此可见,中庸是儒家重要的道德准则,它是儒家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规范,是一种人人需要遵守的用世处世原则。然而,“中庸”的魅力还不仅于此,中国古代艺术思想中也始终离不开“中庸”的身影。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艺术思想所关心的中心问题就是艺术对于社会,以及艺术对于人生的作用。这一中心问题,在孔子以前的人们便已有定论。当时,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乐、诗与德、礼,乐、诗与政治的关系。而另一个被反复论及的议题便是各种艺术与“和”的关系。“和”即和谐,即中和,而“中和”则是“中庸”可表述的内涵。孔子曾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夫!”[5]“这一思想用之于艺术领域,便是对艺术中存在的各种矛盾进行调和,达到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6]子思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7]因此也可以说,《中庸》全书的主旨是“致中和”。

《中庸》的这种“中和观”对我国传统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它可以直接影响并制约着我们民族的审美情趣。“中和之美”是一种和谐状态,“它表示的是事物之间的平衡稳定的状态和协调有序的关系”[8]。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发展一直贯穿着这种“中和”观念。曾繁仁先生提出了“中和论”美育观的概念,他认为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核心是“致中和”,是一种建立在“天人合一”文化理念基础之上的“中和论”美育观。所以说“中和”既是中国古代美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古代美育的重要手段和目标。由此可知,“中和之美”是一种具有普泛性的美学境界,“美是和谐”是人类在一切审美领域上的共识。

二、魏晋时期“中和”艺术观及“王氏”家族书法的辉煌

魏晋时期,社会动乱。随着汉代经学的奔溃,“至魏晋时,乃尚老庄”[9]由此玄学开始盛行。魏晋时期的玄学通过各个方面向美育领域渗透,它不仅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深深地影响了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但是“中庸之道”毕竟是儒、释、道的共性,“儒、释、道都以‘中’为大本,以‘和’为目标。”[10]因此,魏晋时期的美学思想虽然受到玄学等时代思潮的深刻影响,将美育关注的中心由社会转向了个体,但它仍然以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式的自然、和谐为依归,其最终的指向依然是“人之生命的和谐与充盈”。

东晋文化融合南北,“既恪守北学雅正渊博的品格,又得南学清通简要之致,兼容释道两家,洞达玄理。”[11]其本质依然是“中和”,即“人之生命的和谐与充盈”。与此同时,“东晋士大夫南下,王、谢、郗诸豪门大族,以翰墨相标榜,同时南朝诸帝倡导于上,文士风从,甚至君臣的奏答,也品评钟、王诸家作品之高下、真伪。”[12]“在尚新奇、好妍美、以风姿绰约、超然拔俗为高的品藻之风的影响下,书法在创造性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13]于是,在“去质朴”“求新妍”等书学思潮的激荡中,“二王”脱颖而出。王羲之家族“琅琊王氏家风博雅好文,于书法素有家学”[14],因而羲之凭借得天独厚的的条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增损古法,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造妍美流便的今体。”[15]其守“中”创新而形成的中庸、中和、刚柔相济的书法,获得“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之美誉。

三、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之中和美

楷书萌芽于后汉,形成于魏。目前发现最早的楷书作品,都是以小楷呈现的。小楷的奠基人是三国时期的钟繇。《宣和书谱》曾说:“降至三国钟繇者,乃有《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16]在西晋时期,士族阶层生活优裕,经常以玩弄翰墨为乐事,加之书法理论的发展和师承关系的逐渐被重视,晋代的小楷开始成熟,并迅速达到很高的水平。

晋代小楷的艺术成就主要以“二王”为代表。据传王羲之学书受其姨母卫夫人启蒙,后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而创出新体。其小楷代表作《乐毅论》以较完备的楷书笔法和中和流美的艺术风格被后世誉为“千古楷法之祖”。而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小楷在师承“钟”“王”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开创了清秀流丽的书法派系。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生于晋康帝建元元年(公元343年),卒于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献之曾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献之出生时,王羲之时年四十二,正赋闲在家,当时也正值羲之书名正盛之时。献之幼时即天资聪颖,对书法亦有浓厚的兴趣,其父自当倾力教其书法。最终,王献之凭借其超拔出众的才情和渊源深厚的家学不负众望,成就了大名,与其父羲之并称“二王”,为后世书家所顶礼膜拜。

《洛神赋》为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曹植所作。该赋多方着墨,描绘洛神之美,生动传神,故王献之尤喜书《洛神赋》。相传其所书小楷《洛神赋》原有数本,自宋代以后仅残存中间十三行,现真迹已佚。世传石刻本有二:一为“碧玉版本”,一为“白玉版本”,一般以“碧玉版本”为优。传世刻本《洛神赋十三行》笔画沉着有力,用笔娟秀入骨、温润如玉,结体天真自然,章法疏密得当,历来为后世书家之所重。

1.点画的珠圆玉润美。刘俊坤认为:“中庸的哲学意象是‘圆’”。[17]圆无棱角、内敛趋中,具有含蓄之美。而玉的特性也颇具中庸之美。玉汇聚多种美德于一身,它既有一种自然美、内在美的特性,也能给人一种温润的感觉。因此,玉的硬不是脆硬,而是坚韧,如同用笔中刚柔相济、圆转含蓄的韧性美。当然,玉也是通灵剔透的,在日光下,我们可以感觉到它的内在肌理和层次,而这种感觉又是朦胧的、含蓄的。《中庸》曾说:“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18]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作为君子,应该有含蓄而温润的品性。

《洛神赋十三行》的点画小巧,圆润玲珑,运笔精到。例如:“晋”“无”,其撇点、挑点起笔圆润,出锋含蓄,而“余”字下部左右两点则珠圆玉润,明如玉滴,珊珊可爱。其横画则多平直,如“晋”“书”等字入笔较浅,中间略微上拱,收笔轻顿且略上提圆收。“长”字上部之中的两个短横起收、粗细、角度都一样,写得柔美而圆润。其钩画写得也非常有味道,如“余”字的竖钩先蓄势后微顿再圆转,而后向左勾出,别有一番润泽含蓄之美。而“ ”“感”等字的戈钩写法是逆锋向上,折锋蓄势,然后陡然写下,出钩时驻笔向上折锋,神完气足。其折笔,无论“多”“汉”字的方折,还是“论”“书”等字的圆转,都筋骨内敛、圆浑而有韧性,契合中庸的美学思想。

2.结体的平衡自然美。平衡是美。平衡了,“系统才会稳定,对立的两面才会相容和相安。”[19]《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20]两端就是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就是过和不及。“执其两端”,就是要在两端之间去寻找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并且对这个平衡点掌握得非常精妙,如同找到0.618黄金分割点一样的精妙,同时,这所有的精妙之点又必须把握得自然之极。无独有偶,西方美学亦从古希腊庙堂的结构里抽象出了美的规律,比如均衡、比例、对称、和谐等等。可见,中庸里的平衡、和谐之美早已是人类的共识。

《洛神赋十三行》中的字字形多变,随形布势。繁则大,简则小,揖让向背分明,曲直俯仰自如。于结体中尽显疏放自然之态,于平衡稳定中又尽露流美多姿之势。如“合”“余”“吟”结体流美,撇、捺伸展拉长,如舞女轻舒裙摆,给人以幻美的遐想。“甫”“长”“轻”等字舒放开朗,横画向左下伸展,而“汉”字的点捺、“感”字的戈钩向右下舒展,给人以舒朗又气定神闲之感。通观此帖,我们若将帖中的任一字放大或缩小,都不失其本来面目,其原因就是王献之娴熟地运用了结字规律,亦如其早已把0.618黄金分割率烂熟于胸,其看似随意的构体结字,均能给人以飘逸而又不失其平正自然的“中和”之美。

3.章法的和谐统一美。中庸的核心是“中”与“和”。“和”就是相安与和谐,在一篇书法作品中,字形有长有扁,点画有伸有缩。然“古人作字,其方圆平直之法必先得于心手,合乎规矩,唯变所适,无非法者。是以或左或右、或伸或缩,无不笔笔卓立,各不相乱;字字相错,各不相妨;行行不排比,而莫不自如,全神相应”[21]。“美是和谐”是人类在审美领域的同感。

村里的乡亲们都知道,在他父亲得病的五年多里,兄弟姐妹中阿强是回来探望最勤的,医疗费用也都是阿强一个人担的……父亲去世那几天,他更是没合眼,忙前忙后顾不上休息,好不容易有闲工夫却只是坐在一边两眼直直地愣神儿。乡亲们都说,王家是攒了八辈子的福生了个这么个有孝心的儿子。

《洛神赋十三行》在吸收了钟繇和王羲之小楷章法特点的同时又稍作变化,即纵有行、横无列基础上的错落有致。其章法依据字形上下大小不一,参差有别;字距忽大忽小,气势连贯,上下左右顾盼有态;行与行之间,其距离亦或大或小,行间之字揖让有序,顾盼有姿。通篇无一分桎梏束缚,亦无一丝的尘土之气,整体效果是那么的自然贴切、和谐统一。如“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等句。字在一行之中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左伸右展,在匀称布白中寓婀娜跌宕之姿。宛如美女插花,在全篇之中又左顾右盼,浑然一体,可谓疏可走马,潇洒自然,具有如翠珠散落玉盘般的跳宕、铿锵、和谐的音乐般的美感,充分体现了这位大书家匠心独运的布白之妙。清人蒋骥在他的《论章法》中将《玉版十三行》评为章法第一,成后世书家追求的理想布局。

注释:

[1] [2]王岳川.大学中庸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7.

[3]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0.

[4]王岳川.大学中庸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5]王国轩,译.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57.

[6]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简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70.

[7]王国轩,译.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46.

[9]夏曾佑.中国古代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10]刘俊坤.中国人性格的秘密[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234.

[11]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简编·第一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14.

[12]杨仁恺.中国书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7.

[13]张永婷.挥毫落纸如云烟:书法卷[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121.

[14]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简编·第一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14.

[15]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25.

[16]于魁荣.如何写小楷[M].北京:中国书店,2008:4.

[17]刘俊坤.中国人性格的秘密[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75.

[18]王国轩,译.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137.

[19]刘俊坤.中国人性格的秘密[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74.

[20]王国轩,译.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57.

[21]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303.

作者系北大书法硕士在读

约稿、责编:秦金根 徐琳祺

猜你喜欢

洛神赋王献之小楷
顾恺之——《洛神赋图》
大同小异
——曾来德小楷展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练字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品鉴
王献之练字
文征明最娴雅的小楷
1《洛神赋图》:爱情范本,古典绘画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