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吴冠中油画艺术的民族化
2016-09-21文/周群
文/周 群
探寻吴冠中油画艺术的民族化
文/周 群
内容提要:吴冠中毕生精研中西传统艺术,探寻从传统中求证出艺术的当代意义,其作品形态趋于意象品格。他将油画的色感和浓郁与国画的流畅和风韵进行彼此的补充,在油画中体现了中国式的意境之美和笔墨之韵,又在中国画中渗入了充满变化的浓郁斑斓的丰富色彩以及现代绘画中的构成观念,在“东寻西找” 的过程中,把中西两种文化纳入自己的视野,以一种东方的审美情致和意境,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现代意义上的新的中国绘画图式。
意象;融会;东西方艺术;民族化
中国的艺术传统和美学观念,注重通过诸多媒介手段,追求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达到对人格的修炼和生命的体悟之目的。中国绘画艺术所标举的美学之道,不同于西方推崇绝对的原创性。吴冠中倾毕生精力精研中西方艺术,探询中西艺术融会,把中西两种文化纳入自己的视野,作为艺术创作的背景资源,自觉地将中国绘画的意境、趣味和油画的色彩、塑造等相融合,在他的笔下汇聚成蕴藉、空灵、耐人寻味的诗的境界。他所做的这些既具有传统内涵,又有当代意义的艺术探索,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当代艺术的美学取向,“东寻西找”,东西方艺术的进一步融汇。这个美学取向也正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家主要思考的课题。探讨吴冠中先生在艺术中对中西文化的理解与诠释,对我们当代的艺术创作有深远的意义。
一、早期油画民族化探询
艺术的产生、发展与嬗变,都是与时代的发展相联系的,我们在吴冠中六七十年代的一些写生和创作的作品里就看出这方面的实践印痕,如《水田》《鲁迅故乡》《苏州网师园》等。吴冠中的油画创作主要是以写生的形式来表达意境,抒发情感。在写生过程中,他始终把握着一种度,一种“山水如在眼前”的真切感。在表现形式上,吴冠中采用了与中国画用笔相仿的技法,以大片“泼彩”来统领全局,再在此中作幼细的线条勾勒,赋予画面以生动的气韵。在吴冠中这里,绘画材质的差异对作品已无关大局,画种的界限也十分模糊了,尽管用色及造型源于西画,那种中国化的美学意念,早已异于西方绘画的构成形态了。吴冠中始终潜心摸索油画民族化的方法,即在油画中融入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气质。他对于形式、色彩、构图、意境、东西方绘画材料的特质等所进行的深入研究,显示出他对东西方艺术各自的美学致思的深刻理解和反省。他在油画创作实践中,一是引线条入油画,为表现线条的流畅,在浓厚的油画底色上用调色刀刮出底色线,在很粗的线状素底上再镶以色彩,如表现树梢,可直接用刀尖刮出缠绵曲折的亮线,在《紫竹院》里,前景两棵白皮杨,以远景暗色树丛映衬,愈显树的窈窕与亮丽,那繁而有序、富有弹性的树枝,即是吴冠中调色刀下出神入化的形象。二是在大量的写生实践中发明“现场搬家写生”,运用“移花接木”与“移山倒海”的组织法。为了使画面意境更突出,他把中国画中云、雾、空白等“虚”的手段移植到油画中。在《长江三峡》中,吴冠中猎捕俯仰的不同形象感受,不仅忠实于夔门和桃子山的壮丽景观,更是搬来了巫峡、神女峰、青石洞等多处景色来构成画家心目中的三峡。这些作品的绘画材质虽然采用的是油彩,但无论构图形式和透视法则都是东方式的,呈现的是一幅幅中国山水画式的图象和意境。
审视传统,思考当代,吴冠中从不被千年传承因袭下来的艺术语言的范式所局限,而是借它山之玉来为他的艺术注入新的血液与活力。“逝去的时代毕竟已逝去,旧时代的艺术品已成珍贵的文物,今日中国艺术必然要吸取西方营养,走中西结合道路。闺阁藏娇绝无前途,大胆去追求异国之恋,采集西方现代形式语言表达隽永含蓄的东方意境。”[1]他将油画的色感和浓郁与国画的流畅和风韵进行彼此的补充,成功地在油画画面中体现了中国式的意境之美和笔墨之韵,又在中国画中渗入了充满变化的浓郁斑斓的丰富色彩以及现代绘画中的构成观念,在“东寻西找”的过程中,将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化合为一,自由构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现代意义上的新的中国绘画图式。
□ 吴冠中 又见风筝 2003年
□ 吴冠中 童 年 2003年
□ 吴冠中 苦瓜家园 1998年
二、油画写生的东方审美意境
中国古代画者将对“自然的摹写”称“写生”,即写其“生象”与“生意”,意思是指写现实物象的生机之趣。吴冠中的写生,很多因素也是从古人那里得来,即抒发情感,探形式之美,索意境之悠。 “‘有意味的形式’,这‘意味’是什么呢,是情意,是诗意,是一种难以语言表达的感受。如果没有这‘意味’,那么形式美失去了灵魂,空洞了,虽美,却乏味”。[2]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在吴冠中的情感里,挥抹不去,萦系心头的白墙黑瓦在青山绿水间跃然于画布上,清朗俊美,情调优雅,时而浓郁苍润、奔放用力,时而笔法飘逸、烟云流动,那用笔触厚堆而成的老树浓荫,用画刀切刮的丛木冷月,都以平淡朴直的风格向人们释解他心中的民族情韵。在中西传统绘画中,对待自然的态度,一直是分野强明,西方追求形态的逼似,中国呼唤意象之格,所以要解决好绘画中性情的自然流露,首先要处理好“形似”与“神似”的问题。中国的艺术思想就是关于传神的思想。董其昌在《画旨》中说:“看(指山树等)得熟自然传神。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神之所托也。”[3]在观照自然方面,吴冠中与董其昌很相似,名山大川,江南小巷,对吴冠中来说,也是看得熟之又熟的,所以将观视之物变成笔端之形时,其中的真切之意,凝神之态,通过他对自然的“熟之又熟”而得以“展现”。对象之神由其形的自然之态得以流露,观照和把握这样的自然之态必得专于心,凝于神。这不仅是观察对象的深刻与否,画家自身的胸境、学养、功夫、才情都影响“凝神”的深度。吴冠中正是要以自己的艺术来祛除那种一味求形似的执泥,赋予形以神采。他笔下那清丽的水乡,苍莽的高原,无论清新与厚重,内里都有一种神,一种简约与浑莽的意味,一种简化而整一的品质,更是水乡与高原的神情和诗趣,是画家自己涵融在水乡、高原之中的真情切意。在这里,传神不是对对象形的把握,对自然的再现、描摹,而是写“生象”,写“生意”,变“眼前之景”为“心中之象”,用自己的情感来创造自然,求得意象之美。
吴冠中一直坚持采用超越物形而又不离物形的观察方法,去实践他的美学之思的。“要在客观物象中分析构成其美的因素,将这些形、色、虚实、节奏等等因素抽出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这就是抽象美的探索。”[4]他在画中总是遗弃物形的某些表象,删繁就简,将物象转化成点、线,任它们率性地在画幅中生长,在运笔运色的行进中生成自由自在的画意。无论是白墙黑瓦、高原古窟,还是江南水巷、黄河之水,吴冠中所做的,就是点线的意象形态,他把自然“生象”升华了,将自然冥合在心物相忘的境界里去了。
三、在绘画材料上的水乳交融
吴冠中的艺术追求在绘画材料的使用上也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他以油画、水墨两种方式进行创作实验,反复比较,探索形象在不同技巧之间的连续性,寻求如何以意图来克服各媒介内在的局限,得到最为合适的表现语言。在不断地实践中,他发现愈往高处走,东西方艺术的本质愈显得一致,油彩或墨彩工具之异并非是区分中西艺术的关键。他把中西画法加以变通,若油画工具难于表达各样感受时,便运用水墨挥写。随着经验的累积,两种方式根据创作需要自由交替地进行,取长补短,油彩解决不了的难题由墨彩来表现,墨彩感到薄弱的时候采用油彩。对此,吴冠中有这样的体会:“形式美的基本因素包含着形、色与韵,我用东方的韵来吞西方的形与色,蛇吞象,有时候感到吞不下去,便改用水墨媒体。这就是我7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作水墨彩,一把剪刀的两面锋刃,试裁新装,油画民族化与中国画的现代化,在我看来是同一实体的左右面貌。”[5]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吴冠中在用油画工具表达中国式审美意境的创作实践中,画面在起着奇妙的变化,渐渐地从写实风格向写意方向转化,笔触越来越简洁,色彩也越来越概括。在表现手法上,他开始汲取中国画运笔的表现力,出现类似水墨书写的痕迹,极具东方写意精神。在用色上,直接以笔力运转和渲染,同时结合线的刻划,线条流畅生动,笔法气韵饱满。从油画《山花》《苦瓜家园》等作品里可见他对中西技法的融合。这些画都是在黑白灰的系统中加入色彩系统,以点线交错的网状交织为主,每个系统自身丰富,又互相协调穿插,最终统一在优雅的白色基调上。而在水墨系统与色彩系统中,又各自形成以点、线、面三重奏,色有冷暖,点有浓淡,线有疾徐,极具形式感的点线赋予画面诗一样的意境与和谐。在《又见风筝》《昼与夜》作品里,树和藤蔓,时而单独出现,时而则相偎相依,甚至彼此缠绕、纠结,互为映衬。画里固然有姿态优美婆娑的树影,掩映在诗情画意中,但令人印象深刻的,却还是枝叶苍茂、久经风霜的雄迈老树。对于树和藤蔓的喜爱,盖缘于这些物象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美感。正如他对明代画家文徵明绘画的感受:“手植的紫藤,苍劲虬曲,穿插缠绵,仿佛书法之大草与狂草,即使排除紫藤实体,只剩下线的形式,其美感依然存在。”[6]
吴冠中多年在水墨画上积累的经验,自然而然地在油画创作中表现出来,如用笔的书写性,色彩的单纯性,整体形象的凝练,意境传达典雅蕴藉等,都充满着东方的、民族的审美情调。
四、结束语
吴冠中的艺术探索是切实的,他耕耘的基础是他对中国美学的深刻认识及对西方现实技法的掌握,用油画工具和水墨来表达东方的审美情趣和意境。“我采取我所掌握和理解的一切手段,我依然在汲取西方现代的形式感,我同样汲取传统的或民间的形式感,在追求此时此地的我的忠实感受的前提下,我的画面是不会相同于西方任何流派的。”[7]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绘画材料,水墨、宣纸还是油彩、画布,无论运用什么样的绘画手法,具象还是抽象,表现出来的都是有着中国气派与韵味的图景,形成吴冠中画风多变但主线贯通的艺术发展轨迹。
面对当今多元交叉的文化现象,艺术家们尤其需要对时代潮流、文化格局和自我素质的清楚认识与判断。始终注意把自己的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检验,这样才能清楚自己在做些什么,应该如何发展并具有什么意义。艺术探索道路是多元化的,吴冠中以自己的经历和对文化的理解,努力做着自己的事,走中西艺术相结合的道路。他的探索与成果经验对我们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势必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注释:
[1]吴冠中.又见巴黎[M].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29.
[2]吴冠中.文心独白[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3]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21.
[4][6][7]吴冠中.画里阴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14,15,169.
[5]吴冠中.文心独白[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6.
(AHSKY2015D138)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约稿、责编:徐琳祺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