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学生未来的语文生活奠基——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学观察及思考

2016-04-07浙江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312000特级教师莫国夫

小学教学参考 2016年7期
关键词:拼音写字识字

浙江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312000)特级教师 莫国夫



为学生未来的语文生活奠基——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学观察及思考

浙江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312000)特级教师莫国夫

[摘要]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习习惯的敏感时期,对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第一学期的语文教学课堂师生关系和谐,教师尊重儿童语文学习的心理逻辑、重视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但是在拼音教学、朗诵教学和写字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策略,使学生感受到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乐趣,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第一学期教学观察语文生活

一年级作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起始年级,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关系重大。特别是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习习惯的敏感时期。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生活,影响更是巨大。

鉴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近来关注了国内的起始学期的教学,观摩分析名优教师的公开教学,了解参考相关学术观点。特别是有目的地调研了笔者工作所在地——绍兴市的20余所城区、农村小学,了解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堂教学过程及相关情况。现将教学观察情况做一番梳理。若能对读者有所裨益,则为幸甚。

一、亮点透视

(一)课堂师生关系和谐

在观摩及调研的百余堂起始学期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对课堂中自己的角色认识十分到位,自觉成为课堂教学“平等中的首席”。上课教师都在有意识地从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向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服务者和促进者转身。

1.和我的前经验判断一样,一年级的语文教师给人感觉普遍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具体表现在教师比较善于使用语言、体态、表情、眼神、手势甚至包括人际距离等信息,在情感上与学生保持心灵上的交流,构建起语文课堂良好的教学情绪场,使学生处于相对自由、舒畅的心理状态中。学生在课堂上普遍具有安全感。当然,也不可否认,公开教学中师生的课堂关系往往较常态教学具有一定的修饰性。

2.教师普遍有较强的倾听意识和意愿。除了一些新教师,大部分成熟的教师在对话中能点面结合,比较充分地关注全体孩子。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更像学生的大朋友,能做孩子们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能让更多的学生发言,让学生把话说完,指导他们把话说完整。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往往普遍比较强烈,课堂参与率高。

3.教师普遍有“以评促学”的评价意识。教师课堂学习评价指向的多元性得到充分体现,其指向涉及表达内容、语言形式、思维品质、非智力因素等诸多方面。同时,评价的形式也十分丰富,既有语言评价,也有针对一年级孩子心理特点的其他形式的奖励。

作为评价主要载体的评价语言,也让人充分感受到进入后课改时代,教师教学心态上的细微变化。如,“老师没有想到你可以读得这么好,我还想听你再大声地读一次。”“你回答问题的声音非常响亮。”“不要急,慢慢来,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说出来。”……如此种种,真情夸长处,委婉指不足,宽容、鼓励、期待已成为一年级语文课堂评价的主旋律。更有一位老师说:“我奖励你做一回小老师,带着大家读读这些字。”这样的无痕评价,既照顾了学生的心理体验,又推动了教学进程。

但笔者在观察中也发现,相似的评价方式,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效果差异十分巨大。

(二)尊重儿童语文学习的心理逻辑

在笔者观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解读学生,特别是解读学生的学习心理逻辑上普遍有比较明显的进步。印象比较深的有以下两点。

1.关注学生的真实学情起点,让更为精准的教学成为可能。如,70%的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出现了“哪些字是你已经认识了的?是从哪里认识的?”这样的教学环节。这样的提问,很好地观照了学生生字学习的前经验。虽然由于课堂经验不同,效果不一,但是这样的意识,实在值得广大教师自觉践行。一部分教师甚至在课前进行了识字前测,并据此改变识字教学平均使力的课堂结构,做到了基于学情证据的差异化识字。

如,绍兴市越城区阳明小学陈凤老师在执教《雪地里的小画家》前对该班44位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字前测:

生字 啦梅用几成蛙为参加洞睡不认识人数 24 32 36 4 24 25 21 36 10 34 34

从上表中不难发现,“几、加、为、啦”因为是高频字,班级中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已经能正确认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再具体展开,而是通过读儿歌复现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而“用、参、洞、睡、蛙、成”等字则成为真正的生字,陌生率均在50%以上,其中“睡”“参”这两个字,有77.3%的学生不认识。在现场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实施完全迥异于常见的设计,因为有学情证据,使精准识字教学有了可能。这样的教学逻辑值得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

奥苏伯尔有一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作为母语教学,我们更不应该实施所谓的“零起点”教学。我想这应该成为教师们的业务常识,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铁律。

2.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自觉践行游戏精神。从幼儿园刚进入小学,儿童面对的是完全陌生化的教学系统和校园环境。有人把其称为小学生入学的“黑箱效应”。如何对接幼儿园的学习系统,让孩子尽快度过适应期,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是所有学科都必须考虑的问题。作为第一大学科,语文更是首当其冲,何况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承担着班主任的重担。因此,教育教学中游戏精神的渗透,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在课堂观察中,笔者欣喜地看到,教师在教学中游戏元素的大量运用,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如,一些教师在识字教学的巩固环节采用了“摘苹果”等游戏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字词,使课堂生动有趣。但总体上看,教师在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度的把握仍旧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一些课堂形式大于内容,孩子只被新鲜的形式吸引,教师尚缺乏整合学习内容的意识和能力。

这方面,越城区阳明小学的陈凤老师的教改成果《基于文本内容的课中操设计》(《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6)比较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其执教的《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比较好地运用了这一教改成果,在数次公开教学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游戏是人重要的生存状态之一。当人进入游戏的状态,必定是高度的自觉自愿,尤其是小学起始年级的学生。如果我们的课堂能让学生欲罢不能,觉察不到这是在教学,那么我们的课堂就进入了一个美好的境界。当然,课堂中的游戏有着自己的教学目的,这种目的就在游戏之中。

(三)重视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与刚进入课程改革时相比,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更多的理智和冷静。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教师更关注孩子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在笔者看来,对低年级来说,概而言之,其核心素养就是:识字、写字和阅读。

1.识字教学策略多元化,因字施教。纵观百余堂课,识字教学可以总结的策略有:识字教学与文本语境相结合、识字教学与汉字文化相结合、识字教学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识字教学与口语交际相结合、识字教学与想象表达相结合等经验。这是课改以来,第一学段教师在识字教学领域的一大进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优秀教师自觉展开基于字理和汉字文化的识字教学,并带动周围教师参与课堂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如,嵊州市城南小学的浙江省特级教师茹茉莉老师进行的人教版《一去二三里》的识字教学,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她的教学过段如下。

1.除了数字,古诗中还藏着两个我们还要认的生字。

2.(课件出示:去)指名读“去”。“去”是个很有意思的字。古时候“去”是这样写的“”:下面部分表示山洞或者一扇门,上面部分就像一个人,“去”就是人离开山洞、走出门的意思。看看图,古诗中的小朋友走出门,好像是去郊游玩耍呢!他们一走啊,就走了二三里。

3.(课件出示:里)一里大约是绕咱们胜利实验小学的操场两圈半左右的样子,二三里也就六七圈的样子。

4.学到这里,课文的12个生字都集中在黑板上了。咱们用它们来玩个游戏,就玩大家都玩过的拼图游戏。这是一幅古诗拼图,缺少的几块就在这黑板上,得请大家找回来。

2.关注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因为多年的绍兴市“阅读力提升工程”的推动,绍兴的小学语文教师已经形成基本共识,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从阅读课中看出,75%的教师都在课堂上给学生推介课外读物。

在和教师交流中,发现他们对该给学生读什么、怎么读,有着浓厚的兴趣。笔者也多次参与学校一年级家长学校的关于孩子阅读的推广活动,更是从中感受到浓烈的阅读氛围。如,越城区稽山小学,特别关注起始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为此开设阅读区,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有援的环境。

3.课堂作业随堂化意识初步形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第四章第十条提出: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这是国务院牵头的为中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制定的宏图纲要。浙江省更是提出“低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的要求。如何实现减负提质,绍兴小学语文界的经验就是“课堂作业随堂化”。该项目自2007年柯桥区罗丹红、张幼琴等老师的探索开始,历经研究院数年推动,影响已经波及绍兴小学语文界绝大多数语文教师。从本次调研的情况看,教师们对课堂作业随堂化已经有了主动实践的意识。具体体现在“随”的形式多样,有“课前随”“课中随”“课后随”等。这样既及时整理内化了知识,又提高了课堂作业质量,特别是书写的质量。由于课堂中教师可以随机指导和反馈,使得书写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证。

二、问题分析及对策

如果从为学生一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奠基的要求来审视,我们的起始学期教学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存在的问题甚至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一)拼音教学需要重新的定位和审视

拼音作为学生识字、阅读的“拐杖”,其存在有着必要性。但是笔者在调研和日常的了解中,强烈地感受到教师对拼音教学的定位认识严重错位。

笔者发现,在拼音教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不少学生(包括城区名校的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失败者。不少孩子在还没有真正感受母语学习的魅力之前,就对语文的学习留下了阴影;有的甚至从此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究其核心的原因,笔者以为在于教师过于追求精确化的拼音教学。比如,读准确前鼻音、后鼻音、翘舌音、平舌音。不用说孩子,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语文教师要精确地呈现标准的读音都勉为其难,何况一个刚入学的孩子。笔者认为读音要教,但不能失之于严。

再者,学校的教学管理也存在一定偏差。笔者调研发现,许多学校在拼音部分教学结束后,都会组织过关测试。但所测内容却严重缺乏科学性,甚至违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最典型的是给汉字注音。这种情况在调研中大面积存在。一些名校,在这方面带了不好的头。从学理上说,拼音字本身的意义十分有限。拼音的学习一定要和识字、阅读,特别是儿歌和绘本阅读结合起来。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拼音带来的乐趣和学习意义的扩展。人的动物性本能是“趋利避害”,年纪小的孩子这种本能保存得更为充分。只有成就感和乐趣,才是孩子持续学习的发动机。

同时任何的学习,本身都有反复巩固的过程,更何况是一年级的孩子。笔者在访谈中也了解到,不少教师反映,辛辛苦苦、扎扎实实地教拼音,但是很多学生的注音还是不了过关。拼音学习存在的问题,是今后我们必须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也是扭转教师观念的重大课题。

(二)朗读教学需要严格,强调从模仿起步

朗读不仅能使学生领会课文的内容和意义,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受到熏陶感染;还可以沟通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使听、说、读、写真正地连接起来,语感由此生成,并逐步地融合成为语文素养。所以,朗读教学既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又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正因为这样,好的第一学段的课堂教学常常是“读占鳌头”。多读顺理成章地成为第一学段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笔者在课堂观察及和教师交流时,发现一个问题十分突出——朗读难指导。具体表现在朗读教学增量不明显,感觉课堂上孩子们确实读了很多,但是他们在朗读时还没有真正入情、入境,但又不知该怎样引导。

分析其中的原因,关键在于教师对一年级朗读的定位不准。“正确流利”是一年级朗读教学的核心目标,但是很多教师经常拔高要求,在没有读正确的情况下,让学生读出情味。于是,造成恶性循环,自然也让学生“读而却步”。

好的朗读的确是需要一些技巧。唱读、拖读等现象的大面积产生,其主要责任在于教师对朗读的基本规范把控不严、指导不力。起始年级要充分重视教师和优秀学生及媒体的范读运用,在技巧上重点把握停顿、换气、连读等基本技巧;具体到运用中,模仿则是不二的法门。“有感情地读”,是更高发展阶段的要求。教师在这个问题上不必作为下限目标来要求。具体到某一教学环节中,应该读有目标、读有步骤、读有发展。

在此次调研中,也可以看出,教师缺乏朗读指导有效展开等核心教学技术,因此很有必要开展微格教学技术培训。

(三)识字教学要指向阅读实践

在调研中,教师们提出了十多个识字教学的真实困惑:“我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进行识字教学,为什么学生的看拼音写词语和听写仍旧不理想?”“识字量是唯一目标吗?如果不是,还要兼顾什么?”“学生为什么在语境中能识字,但是单独拿出来就会读错了呢?”“我们农村学校两极分化现象特别严重,有没有好办法让识字教学变得简单有效?”……

笔者将其汇总、整理,发现矛盾主要集中在教材识字量太大、遗忘太快上。在所调研的课堂中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教材要求只认不写的字,教师也逐个进行字形分析,甚至要求学生抄写。教师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学生很容易就忘记了。

我们发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在学习拼音的同时每课需认识3-9个生字;进入识字课和阅读课后就更突出了,每课需识记9-14个。我们做了统计,第一学段的四册教材需认识的字数远多于会写的字数。起始学期更是全册识记400个汉字,其中100个会写。

一上 一下 二上 二上认识 400 550 450 400会写 100 250 350 300

无疑教材的编排逻辑是多认少写、提前阅读。但中国传统的识字教学讲究音、形、义结合,这种三维识记的方式是最容易为学生掌握的。那其中的矛盾如何调和呢?

分析其中的问题,笔者觉得首先应树立一种新的识字教学观:识字教学需细水长流,识字教学需指向阅读。就一个字和词来讲,其意义的模块是极其有限的。但是如果进入阅读,句子和段的意义模块就大得多,孩子识字的动机就强大得多。同时,基于儿童学习心理的认识,遗忘有其必然性。缺乏链接和意义扩展的机械识记,遗忘更是大概率的事。

我们需要达成这样的共识:每一个具体字的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些字在这篇课文中认识,换一个语言环境不认识;今天认识,过几天不认识,这是正常的学习遗忘规律。呈现这个生字的课文只是起一个“引见”的作用,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认识它的契机。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创造陌生化的语境,让学生在不断接触的过程中转化成为的“积极语汇”。

基于此,笔者建议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人人清。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把阅读带到孩子面前,在陌生化的文本语境中,在数量相对巨大的言语反复撞击、刺激下,让孩子获得更大的、更全面的字词意义模块。

成年累月,从字词熟识到语言积累,从语言积累到语感和阅读理解力的提升,再到学生精神疆域的拓展,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之道。

(三)写字教学要从细入手,强调规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课标还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多认少写”“识写分开”的指导思想。汉字书法敦厚平和,隽永潇洒,空灵和谐。“让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也同时被作为一项目标列入其中。可见,写字的数量减少了,要求却提高了。

在课堂观察和调研中我们发现,尽管已经提倡了很长时间,但是仍旧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在写字上出现比较大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把写字教学简单化,把写字教学作为低段语文教学的附庸,而不是主要教学内容。最显性的体现是下课时间到了,但是教师的教学还未完成,有的甚至是学生还未动笔。我们也通过其他调研发现,字写得好的学生,很多都不是教师的功劳,而是社会培训机构和家长的作用。

究其原因,笔者以为还是教师在其中的支撑功能的缺席。主要体现在:一是把要求写的字集中在一堂课中书写,导致只关注识记,而忽视写字的指导;二是缺乏时间保障,课标中强调的“每节课10分钟书写”,能达到的课堂寥寥无几,包括其中几位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教师的教学;三是指导过程缺乏符合学理逻辑的策略支撑。

当然,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就是幼儿园过早进行写字教学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农村这一情况更为普遍。由于孩子手指发育的薄弱、力度不足,经历过幼儿园写字的孩子,其握笔姿势基本上是错误的。而教师的矫治,从现场观察和跟踪了解的情况来看,收效甚微。这可能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

这方面嵊州市逸夫小学有十分成功的经验。在笔者任导师的一次新秀班研修中,发现该校王海滨老师带的班的所有孩子的写字姿势无一错误,引起大家惊叹。后来应学员要求,请王老师给学员作写字姿势教学方面的报告,引起大家的强烈反响。她据此经验所写的文章,还获得了浙江省一等奖,并入选绍兴市学术主题报告。许多教师无奈的写字姿势教学,从逸夫小学我看到了解决的曙光。

起始年级的写字教学,首先,教师要有从细处入手、“细水长流”的意识,小到铅笔的选择、橡皮的使用、握笔姿势和坐姿的规范,都需一一落实,反复训练。其次,教育学生养成“提笔即练字”的良好习惯。其三,在设计实施写字教学内容中,要贯彻“发现规律、突破难点、举一反三”的12字原则。尤其要注意“一个”与“一类”的关系。人教版实验教材每课安排要求写的字是严格按照写字的体系精心编排的,如,第一册“课文2”,要求书写“七、儿、无、九”4个字,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竖弯钩”,再从“竖弯钩”引出“横折弯钩”。教师要着重指导相同、相近之处,同时引导区别形近字。最后,要重视课内示范,尤其是在学生写字时教师要进入学生中间,进行手把手的指导。

在观课调研中笔者还发现,教师的教学语言的贫乏、不规范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果我们的学生长期浸润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很难想象他们能从课堂中感受到母语的魅力,习得规范生动的语言。建议教师要有意识地磨炼自己的教学语言。除了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语文教师还特别要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积淀。教师教育学生要爱学习,自己首先要爱学习。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应当像军人酷爱武器、孩子喜欢玩具一样热爱阅读。一方面教师通过阅读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培养自身对语言的敏感能力;另一方面,只有拥有丰富学习经验和学习经历的教师才能导引学生真正地去学习语文。

写到这里,笔者深深地感到一年级作为起始年级的重要性,它是一个学生命运的真实起点;同时,感觉到自己责任重大,更感受到一年级的教师责任的重大。

(责编韦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7-001

猜你喜欢

拼音写字识字
我学写字
学写字
写字好看,需从小“练”起
我学写字
识字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快乐拼音
快乐拼音
巧妙引导,快捷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