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产业生态黄金期已过但仍存变数
2016-04-07作者徐鑫
作者│徐鑫
中国手机产业生态黄金期已过但仍存变数
作者│徐鑫
近期苹果iPhone销量及营收的首次下滑及服务营收的增长,让业内,尤其是国内手机厂商再次重燃手机“生态系统”之梦。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饱和,关于智能手机生态系统、入口之类的声音已经减弱了不少。当年在苹果的带动下,各家手机厂商纷纷搞自家的应用市场,并且美其名曰“生态系统”,希望从硬件销售之外分一杯羹的同时也给投资人“画一张饼”,加之苹果最新季度财报发布,iPhone终于出现了下滑,软件和服务收入未来在苹果的收入比重中会越来越高。业内不禁要问,中国手机厂商所谓的“生态系统”能否像苹果一样在未来给自己带来足够丰厚的利润?
生态系统的由来
其实所谓智能手机生态系统早在诺基亚时代就就已经出现,但是真正做起来的却是苹果。
苹果原本在桌面时代就是先行者,但是后来被Windows PC打败,而输就输在封闭的生态系统上,例如Windows PC的应用软件多,苹果Mac上的软件少,长此下去,自然导致PC的销量远超苹果的Mac。
于是,乔布斯在智能手机这个“风口”到来的时候,推出了苹果商店,而这个思路应该是来自于iPod的音乐商店。卖硬件赚一次钱,卖软件再赚一次钱,两者互相促进,消费者既得了软硬结合带来的体验,苹果自己也赚足了钱。
但是,生态系统主要还是为硬件服务的,没有生态系统,硬件的价值就无法体现,也没有销量。而正因为有了生态系统,苹果的iPhone才无所不能,至于收费APP的分成,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实际上,尽管苹果商店的收入一直在涨,但是苹果主要还是依靠硬件赚钱。
中国厂商的异化
本来APP是收费的,苹果的模仿者谷歌也是如此。提供谷歌官方的商店,奈何谷歌与中国政府的关系微妙,访问受到限制,于是手机厂商的APP商店就应运而生。
用户在商家应用商店中大部分应用是免费的,少数是收费的,而商家的主要利润来源来自于APP厂商。在APP之间竞争激烈的时候,用户预装与安装都是要付费的。于是手机厂商就可以通过预装应用来收APP厂商的钱,同时在自己的应用商店中提供下载收费。于是,就有了一个手机预装几十种APP的事情,这种生态不同于苹果起初所创造的生态系统,它的收入来源是APP厂商。而背后“买单”的不仅有消费者,还有APP的投资人和资本市场的玩家。这是生态系统在中国的异化。
“中国式”生态黄金期已过
从2007年~2014年是智能手机在中国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各种创业APP大发展的时候。像小米、OPPO等厂商在中国式生态上都颇有斩获,并一度有了挑战苹果、三星的幻觉。而事实上,这种从APP厂商手里要钱的生态并不能持久。在APP大局未定的情况下,手机预装与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是争夺对象。而当APP大局已定,各种细分应用都出现王者之后,渠道反而显得不重要了。无论哪家厂商的手机,无论你预装了什么,你都要装淘宝、微信、百度地图和支付宝。巨头们无须给渠道付费,而后来者随着资本寒冬的到来越来越少。除了层出不穷的手游还有激烈竞争存在外,大部分工具APP已经尘埃落定。手机厂商的“金主”自然就少了。
此外,像百度、腾讯、360都提供更大更全的应用商店与墙纸、主题等服务,手机厂商自己的小商店也会被分流。所以,中国式生态的黄金期已经过去,之后呈现的是不断萎缩的态势,想靠中国式的生态系统挑战苹果、三星并不靠谱。
未来的变数
如果继续走传统的“中国式”生态的路子,从目前的中国式生态来说,生态系统带来的单机利润也会持续下降到一个平稳的比例。而未来惟一可能有变化的是内容,包括影视内容、广告和手机游戏的分成。
例如如果手机游戏发展起来,手机厂商不仅收取预装费用,还要求对游戏运营利润分成的话,那么这个收入就不是一次性的收入,而是持续的分成,这样手机单机就有可能产生很高的收益。同样,影视内容、小说等也是手机用户持续性的需求,所以厂商也可以从中获取长期的利润,乐视目前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基于此,如果手机厂商未来能把生态与内容联系起来,间接从用户手中收费,学苹果的做法,那么智能手机的生态系统还是大有可为的。
编辑|孙永杰 sunyongjie@bjxinto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