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若干争议的共识建构研究

2016-04-07张由菊杨尚昆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张由菊 杨尚昆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创立至今,在诸如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学科边界等领域一直缺乏共识。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科纵深发展。之所以难以达成学科共识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认识争议,对学科形成发展规律认知不清,没有开展深入的学科界定研究。要形成学科共识,必须正视并整合争议,探寻学科形成发展的规律,进行学科界定研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学科界定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6.005

中图分类号: G410;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6-0017-05

2015年伊始,中办国办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自2005年底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来,其中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诸多建设成就。学界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学科边界、学科规范、学科借鉴、创新发展等问题,产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对自学科诞生就存在的几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如学科归属、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等方面一直难有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的纵深发展。整合争议,建构学科共识对学科纵深发展意义重大。

一、综合评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问题争议的论点辑要

笔者从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调查看,已有576篇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思想政治教育学”为主题的学术论文,近三年共350余篇。其中,研究学科定位问题的论文53篇,近三年有31篇,此外还有6篇学位论文专题研究学科定位。总体看来,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相关研究可以作如下梳理。

1.学科归属问题一直论争不断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创立之初,就存在归属于政治学领域还是教育学领域的学术争议。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游走于两者之间,就充分彰显了这一学科的边缘交叉性,也成了其学科理论归属的一处硬伤。当前,学界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作为教育学分支德育学科的观点。教育包括德、智、体等内容,教育学的分支自然包括德育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初创时期,由于设置该专业的高校大多为师范类院校,这就让该专业先天地具有了教育学的属性。这方面的代表作一般形成得比较早,如华东师范大学邱伟光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以及陆庆壬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陈万柏、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这一视角以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作为自己的立论基础。张耀灿、郑永廷等教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明确地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可以作为教育学分支学科的观点[1]。由于德育是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学视角跟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密切关联,也跟党的教育方针相关。钱学森先生1980年就提出过建设马克思主义德育学的设想,这里的德育指的是各行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王殿卿教授所编著的《大学德育学》,即是这一视角的代表作。曾长秋教授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范的名称应该为马克思主义德育学[2],以便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的各二级学科在名称上保持一致。

二是作为政治学与教育学交叉学科的观点。05方案以文件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归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定程度上统一了认识。但也存在不同意见,如华中师范大学秦在东教授就认为,“这种划分存在逻辑上的不周延”,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政治学与教育学交叉,是政治学加上教育学,基本功能就政治和教育两个[3]。

三是作为政治学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观点。当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属性的外显虽然体现出教育学的特性,却有着多方面的涵盖,涵盖了与思想政治品德培养相关的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而以政治教育为主。我们支持这一观点,认为政治学和教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过程中虽然都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但它们不是并列组合的。学科的科学性、意识形态性、党性、阶级性等政治属性需要以教育手段来实现,而本质属性则是政治性。

2.学科研究对象问题存在广泛争议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从学科诞生就一直存在争议,主要观点有一个规律论和两个规律论。张耀灿、郑永廷等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写道,该学科所研究的对象是“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范畴应包括起点范畴、中心范畴、中介范畴、结果范畴和终点范畴。常永军认为,该学科有一个对象、两个体系、八个范畴。对象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两个体系即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范畴即主体与客体、目标与内容、原则与方法、环境与载体[4]。王树荫认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与发展规律[5]。刘新庚认为,学科的研究对象应为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上述观点,都从不同角度深化了学界对本学科所探究对象的科学认知。

然而,上述观点也映射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研究对象这一基础性问题上至今难以达成共识的现状。就现状而言,“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这一命题,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尽管如此,也不能说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争鸣就此止步。其实,对学科研究对象的认识应该从多个相关学科角度进行审视,而不能就思想政治教育谈思想政治教育。

3.学科属性问题迄今歧见丛生

刘建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属性特点是应用性和教育性。政治性是其学科的突出特点,失去政治性就不称其为思想政治教育[6]。因为政治性是学科的本质属性,任何以泛政治化的话语责难学科的说辞都是不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失误,恰恰是政治性弱化的结果。所谓的泛政治化,其实是违反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本质规律的结果。金林南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的教育和教育的政治,在学术研究领域应该是政治学与教育学视域的关系,学科的基本问题应是对这种矛盾张力的揭示[7]。宇文利认为,交叉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在属性[8]。鲁杰认为,应用性是学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学科的主要功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应用[9]。

关于属性定位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学科的属性定位应该是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科学性与政治性的兼容,综合性与创新性的融合,因而从学理层面、人才培养层面和社会管理层面提出了对学科的功能定位[10]。也有人认为,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下属二级学科,比过去作为政治学二级学科定位更加明确也更加准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本质的、辩证的关系。他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支学科[11]。还有学者从学科大类、价值取向、比较视角提出了思政学的理论属性,即它是一门多科融合的交叉边缘学科,服从服务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应用学科,具有中国向度的意识形态教育类学科。[12]这一论点试图走出学科属性的争议性话题,体现了综归论的研究取向。

以上的学术争鸣基本上都源于对学科属性、学科研究对象的判断标准、内涵认知不一而产生的。关于学科属性、学科边界、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增进了学科建设的理性基础,但关于这些基础性问题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化。郑永廷教授呼吁,要以爱护的姿态对待正在发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要正确看待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13]。深度探讨这些问题的理论本质及其发展趋势,对推动学科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规律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争议整合的基础工作

研究学科建设,首先要把准学科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规律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突出学科建设的意识形态制导性完善学科体系、构建学科话语;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在借鉴依托相关学科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创新,在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升华。

1.服从服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规律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功能,也是本学科独具特色的价值属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4]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就是一定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它是一定时期内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精神文化系统,对其他社会思想意识具有统摄作用。我国当前的主导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指导下的,集中反映着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反映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5]。服从服务于这一主导意识形态是本学科特有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变化,这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近现代中国文化的自觉选择,如果放弃意识形态属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矮化和主旨偏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根本属性的研究取向,是学科建设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让受教育者广泛接受特定意识形态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信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要把握三个问题:一是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成果不断发展完善学科自身的理论体系,做到理论上的与时俱进,能够准确回应时代发展对意识形态教化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提出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新形式;二是着力培养能够理性参与、推动和服务于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专门人才;三是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发挥学科在传承真理、咨政育人和社会管理服务方面的作用,为巩固意识形态阵地、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作出学术贡献。

2.借鉴依托相关学科成果发展的规律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设立之日起就应遵循的一条规律,但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学科创立时期,借鉴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成果并确立了自己的理论架构。1984年出台的《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使学生具备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所必须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党的政策水平,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知识、调查研究、群众工作、宣传鼓动等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在教育部的学科专业目录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专业是政治学的分支,而本科专业一度被划入教育学门类。张耀灿教授等人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说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16]。于是有学者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教育学”[17],其理论基础是政治学和教育学,其基本功能是政治的功能和教育的功能。

借鉴依托相关学科成果发展要把握好三个问题:其一是主体学科与学科借鉴依托的关系处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相关学科成果的借鉴依托,要首先明确自身主体学科的地位,其他相关学科成果是为我所用,而要避免因为借鉴依托的缘故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科的边缘化;其二是理论借鉴与理论原创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在借鉴依托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应加强基础理论特别是原创理论的研究工作,使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土壤之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其三是努力拓展本学科的学术视野。一方面要注重借鉴其他学科的关于人类思维、社会现象、政治发展的新发展、新成果,及时吸收转化到本学科领域。另一方面,注重引进相关学科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本学科领域,或者共同参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成果在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学术研究公信度和学科的学术品位。

3.追踪制导社会特点的规律

纵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的历史,学科遵循了一条追踪制导社会热点问题的发展规律。“追踪”的意思是追寻、跟踪,是指学科的建设发展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密切关注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焦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深入研究社会思潮的变动规律并致力于最初理论地回答,其核心是善于发现问题;“制导”的意思是控制、导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引领社会思潮正向发展的社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活动也正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间学术活动的真实流程中得以展开的,学科建设在回应解读社会热点问题的同时,也从问题研究中汲取发展动力。学科体系建构起来之后,也只有在追踪制导社会热点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以相对完善。因此,发现问题、回应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理论、建构体系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是受一定历史条件限制的。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规律的认知深度也有着历史和理论上的局限性,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上述三条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特征的决定意义。服从服务于主导意识形态,决定了学科的意识形态本质;借鉴依托相关学科成果发展,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交叉学科;追踪制导社会热点问题,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应用学科的本色。遵循上述三条规律性的发展路径,使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属性的这一新兴应用型交叉学科发展起来了。

三、学科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识建构的实现路径

建构学科共识是学科纵深发展的关键,没有基本共识就形不成稳定的学术话语和研究领域。进行学科界定研究是建构学科共识的基本途径。学科界定是以简约的形式对学科理论进行适度而极度概括,即最高程度、最高层次的概括。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考察学科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个成熟学科的建构必须有它的历史根据和支撑,而且历史根源越厚重,学科根基越坚实。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告诉我们,没有历史就没有理论,更谈不上学科发展。对学科发展的历程进行历史梳理,力求更好地揭示出学科存在的合理性,是学科界定的必要前提。当前,许多关于学科问题的研究很少触及学科形成的特殊性。要从学科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进程和建设经验三个层次,回顾学科从建立到整合再到学科跨越发展的历程,总结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学科产生的背景,首先要考察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渊薮、历史沿革和发展态势;其次要考察对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借鉴吸收;再次要考察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理论创设和积淀;当然还包括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要。从学科建设的理论进程审视,宏观上历经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开创、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这三个阶段。

2.审视学科研究对象

一般来说,学科界定总是与研究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对研究对象的形而上的理论抽象形成学科的理论属性,研究对象对接实践形成学科的实践属性。认知学科“是什么”、“干什么”,又涉及学科本质学科边界和学科的社会功能问题。这些要素说明了学科研究什么、具有什么样的本质、属性特征、学科归属,以及同相近学科的差异和特定功能价值等基本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把握,要从哲学、政治学和教育学的视角深入分析,总结其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深化对学科研究领域的认识,探讨学科研究领域的时代拓展。我们认为,研究对象应该体现三个方面的统一,即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学科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涵,即研究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于是什么的问题;研究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关于干什么的问题;研究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关于怎么办的问题。学科的研究对象,毫无疑问首先应是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可表述为一定社会主体为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教化而开展的政治性、教育性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

3.对学科本质内涵的理论解析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学科的本质,是进行科学认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关键。而全面认识和把握思政学科的本质,必须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是通过何种理论视角来认识和理解学科的本质,其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以何种形态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认识,要透过现象探究本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存在有两条依据,即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观是学科本质存在的理论依据,“生命线”理论的形成是学科本质存在的实践依据。确定了本质的存在,认识学科的本质要在多维中把握。笔者认为,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学科特征,从政治、伦理、教育三个维度来认识和把握学科本质。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观分层解析,认识学科的类本质、特有属性和根本属性。基本思路是,首先确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是存在的而且可以认识;还要明确这一本质需要从多维和层次结构中进行把握。

4.对学科属性的研究

属性是学科的内在本质。分析学科的本质,还要探究其属性问题。根据学科的特点,可以从理论属性和实践属性两个维度把握。在理论属性上,思想政治教育处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的显著位置,是极富中国特色的政治教育类学科,是一个多科融合的交叉边缘学科。在实践属性上,学科理论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目的指向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而不是仅仅做理论的哲学思辨。应用性是学科实践属性的基本特征,而学科的价值立足点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广泛弘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实践属性的基本特征在于应用性,这就要求其有自己的“看家本领”,也就是该学科培育的独特职业素养和技能。要让该学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线”和“政治优势”,必须完成下列主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路线政策性质的政治教育,并千方百计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效。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培养的特殊职业技能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科研与教育教学;二是各类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三是意识形态的组织领导工作。这三种技能类型都有着相应的技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只有在人才培养上增强其应掌握的职业技能,才能真正实现其应用性学科的学术价值。

5.与相邻学科边界的厘定

迄今,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界限究竟在何处”这一问题,仍然没有统一的持守,很多方向明显地跨出了该学科边界。在已经答辩的博士论文中,有三分之一的可以明显地归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党史党建、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18],就突出地反映出由于学科边界认识不清造成了研究阵地失守。学科边界厘定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本学科与几门相邻学科的关系。其中,最重要是与同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相邻二级学科的边界厘定和与最容易混淆的德育学的边界厘定。就相邻二级学科来讲,“原理”学科主要是探求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理论和发展;而“中国化研究”旨在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程及其时代内涵和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继续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教育规律和传播方法,并从实践中总结提升以丰富“二马”。就与德育学比较来讲,德育学为本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对德育学的实践性跃迁,而学校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则凸显为德育的特质,而社会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显然不是德育所能囊摄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要把准学科属性、定位、本质和功能,以学科形态传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自信和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完善学科。要有“力挺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意识”[19],站在意识形态建设的高度和统一学科认知的高度对学科的生发历程、本质属性、功能定位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寻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从学理层面解决学科学术品位不强的现实难题。从而使这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发挥重要价值的新型学科获得应有的学术尊重。

参考文献

[1][16]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

[2] 曾长秋. 用马克思主义德育学置换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8):141-145.

[3] 杨晓慧. 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12-16.

[4] 常永军.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09(2):20-23.

[5] 王树荫,卢少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J].教学与研究,2006(3):59-63.

[6] 刘建军.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及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42-45.

[7] 金林南. 政治的教育和教育的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问题的哲学探讨[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1):87-91.

[8] 宇文利.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8):27-31.

[9] 鲁杰.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应用型特征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9):174-177.

[10] 代玉启,陈文旭.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新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56-58.

[11] 平章起、梁禹庆.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及其现实意义[J].兰州学刊,2007(5):194-198.

[12] 刘新庚,高超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属性新论[J].学术论坛,2013(4):83-87.

[13]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沿课题及应有任务[J].思想教育研究,2013(12):3-7.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

[15] 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5.

[17] 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诸问题之我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7-10.

[18]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44-47.

[19] 李艳.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彻底性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4):141-147.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