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探
2016-04-07李新旺
李新旺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
0023-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围绕“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门实践性课程”这一核心来开展教学。语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开展多种教学实践的基础学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不仅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也会影响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智力的发育。随着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师主体地位也发生着变化,教师由教学发起者演变成教学引导者,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体现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以下是笔者在语文教学探索实践中得出的几点思考。
一、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形式过于机械和枯燥,学生难以对新知识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新课改要求教师要让学生领悟正确的学习方法,改变过去教条式知识的积累。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应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依靠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点拨、提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古诗词教学中,由于诗词中极富美感的诗句展现了景致的美好或者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悟,古诗词教学方法如果过于枯燥,教学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应用,就不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传递出的情感和文化价值的理解。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构建诗词描绘的情景,体会诗词的诗情画意。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为千古名篇,短短四句诗描绘了庐山的美景,准确地将作者的感悟表达出来。教师应以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庐山风光,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升腾起紫色烟霞,远远望去,瀑布如白绸一般悬挂在山川上,犹如银河从天而降,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意境,再结合李白创作此诗的社会背景,让学生真正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感悟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二、注重以兴趣带动教学
积极引导学生实践、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学要用外显的兴趣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新知识,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兴趣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和培养其潜能,对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充分结合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多创设和利用教学兴趣点,将知识融入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拓宽想象的空间。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是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可到台前讲故事、分角色朗读,进行课本剧表演等,对表演好的学生给予充分鼓励支持,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多媒体是现代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看浪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大海波浪翻滚的视频画面,让学生感受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之美,从感官上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激发其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四季》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公园或野外亲身观察植物在季节中的变化,并亲身体验课文描述的内容,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三、注重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和心理活动,情感教育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丰富的社会情感。传统应试教育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师生之间的情感被淡化,以至于一些学习较弱的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心理隔阂,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新课改对学生的教育不但体现在知识上,也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消除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这种情感的沟通也能加深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可,对学生学好功课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打动着学生,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以真情打动学生心灵。以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爱迪生救妈妈》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范读课文时要饱含深情,将课文中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烘托出来,同时引导学生联想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引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
总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以教学理论作指导,不断实践、总结、完善和创新,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