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褚时健:守住企业家的尊严

2016-04-06幽兰

中关村 2016年2期
关键词:褚橙哀牢山褚时健

幽兰

“我这个人,做事讲求踏实和认真。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天才。但我一直是个实实在在做事的人,做哪一行就尊重哪一行的规律。无论以前在玉溪卷烟厂还是今天种橙,我取得的一些成绩,总有人说‘学不会。其实,只要你努力掌握事情的规律,并且有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我觉得完全可以学会。”

2015年底,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召开了一个新书发布会,由传记文学作者周桦撰写的《褚时健传》在会上亮相。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特别邀请万科董事局主席王石和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等人到场出席。企业界、学界共同探讨褚时健的创业经历,以及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企业家精神和价值观。

为了写好这本书,周桦历经一年多的走访、调查、创作而成,从褚时健的生平,到他的管理理念、企业家精神,再到玉溪卷烟厂、褚橙等的管理运营,采访非常深入,细节也是在所有对褚时健传记中最为丰富的。

如今,褚橙火了,而褚橙的创始人褚时健带给社会的不仅有“励志橙”,还有他跌宕的人生。

“这个时代就出一个褚时健”

褚时健1928年出生在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的一个农民家庭,自1979年10月任玉溪卷烟厂厂长后便荣誉不断:1990年被授予全国优秀企业家终身荣誉奖“金球奖”,199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在其领导玉溪卷烟厂(后为红塔集团)的18年里,为国家贡献的利税至少有1400亿,其中仅“红塔山”的品牌价值就达400多亿。

褚时健的不平凡在于:在他的带领下,玉溪卷烟厂由一个根本不知名的小企业,一跃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国际著名烟草企业集团。这样的成绩,显然不是一些人所认为的——他掌握了“一个国有垄断型的、并且实行专营的特殊行业”——那么容易就能够获得的,一个简单的道理是,仅中国国内的烟草企业当时就数不胜数。

1995年褚时健因为被人举报而被调查,并于1997年7月正式被捕,最后锒铛入狱。此前,他的女儿褚映红和妻子马静芬也被河南省洛阳警方控制调查,1995年12月女儿在被扣押期间自杀。

褚时健的人生几经起落:早年丧父,辍学、烤酒、种地,以此帮母亲谋生;青年,重新求学却遭遇战争,扛过枪打过仗;解放后没能逃脱“右派”的命运,却能埋头搞生产,所在糖厂成为当地条件最好的地方;年过半百,接手玉溪卷烟厂,将其打造成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集团企业,褚时健也成为“亚洲烟王”。

在这本书中,周桦对褚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她对褚时健的深刻评价是:“这个时代就出了这么一个褚时健,他有着80多年丰富的、起起伏伏的人生经历,他的命运和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过招不断,碰撞不断;他的个人故事紧贴着共和国一个甲子的时代变迁。他的生活里有着生离死别,荣辱变换……人生经历当得上传奇二字。”

1943年夏天,褚时健父亲病了一年之后,去世了。那时褚时健最小的弟弟褚时佐还不到1岁,对于父亲,他一点记忆都没有。生生死死,一下子在他面前具体起来。这意味着他们家的生活会变成另一个样子,母亲、褚时健、弟弟妹妹们,他们的命运都会改变。

“死,真的会改变很多东西。以前我没有体会到这一点。死意味着永远离开,意味着你本来正在做、应该做的事情再也没有办法去做了。有些人本来可以因为你活着,可以生活得平平静静,但死会让这个平静永永远远丧失掉。父亲的死让我第一次感到死的可怕,也觉得活着真的很重要。对于家人,对于亲人,活着就是一件好事。”褚时健自述。

如今,褚时健已经88岁,这么多年,经历了太多朋友、亲人的死去。对于死亡这件事,他已经越来越平静,也越来越忽略它。

“活着的每一天,把每件事情做好,尽好自己的每一个责任,就不白白过这一生。不要去想太多死亡的事情,它来或不来,谁也控制不了。”

活比死要重要得多。

“我这一辈子关于离别、关于责任、关于生活中大事小情的认识,很多都是从那时开始的。”

“不讲大道理,回归常识”

“褚时健几乎没离开过玉溪那个小地方,但他做的都是能在国际市场拿得出手的事情。为什么?”

周桦提出了这个疑问。她认为,这大概就是褚时健人生的有趣之处,以“小”赢“大”。

周桦问他年轻时的爱好,他说:“拿鱼(捉鱼)。”马静芬说起褚时健1979年的工作调动。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玉溪卷烟厂,一个是山区的矿山。褚时健非常希望去矿山,原因只有一个:那里可以打猎。

他一辈子都在小地方,并没有强大的教育背景;政府交给他的是小厂;他回忆里的事,更多是细节小事……但他却的确做成了大事。

褚时健自述,“少年时的劳作对我以后的人生很有帮助。烤酒的实践让我懂得,烤酒要讲出酒率,就是你放100斤的苞谷要出多少酒才行。要追求效率,那就要讲技术,这些粮食熟透的程度、火的温度、酵母的培养,不从技术上搞好,酒就出不来。酒出不来就会亏本,不光补贴不了家里,我还读不成书。所以,我从十几岁就形成一个概念,从投入到产出,搞商品生产要计算仔细,干事情要有效益。有经营意识和良好的技术,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周桦第一次跟随王石在哀牢山见褚时健时在种植基地的办公室翻阅他阅读的农业科学书籍。据说这十几年褚时健带领农户种植冰糖橙,主要就是靠这些薄薄的、陈旧的书,这些书几乎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版本,是县级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普及用书。但褚时健通过这些书,推出了口感独一无二的褚橙。

2012年,种出中国最好吃的橙子、卖中国最好的农产品——褚橙,一个清甜可口的橙子,就这样顷刻成为中国互联网时代第一个农产品标志性品牌。

有媒体报道,“在褚橙供不应求、一果难觅的时候,在玉溪的褚橙选果厂,褚老又投入大量资金安装了一套红外线选果设备,目的是把在采摘过程中不小心被橙树的尖针刺伤的果子选出,不让这些有隐患的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正是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让消费者对褚橙爱不释手。”

王石是褚时健的粉丝,他不仅是云南人的骄傲,更是中国企业家的骄傲。所以,“我每次来不能说是看望他,应该说,每次都是带着崇敬的心情来取经的。他一年创造300亿元税利的时候,万科的经营规模才30亿元,差距非常大;我们去年才缴了300亿元的税,而褚厂长在二十年前就达到这个数字了,那还是二十年前的300亿元。”

十年前,王石第一次到哀牢山,见到褚时健的时候,老人家戴着一顶破草帽,衣服的圆领还是破的,比现在穿得还旧。那时他正和一个人讨价还价。那个人帮他修水泵,开价80元,褚时健说:“最多给你60元。”他俩就围绕着80元还是60元讨价还价。“想想看,他曾经是多么叱咤风云的人物啊!”褚时健给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褚时健一生都在做实业,从未想过涉足资本市场。

他也认为自己“并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所做的,都是尊重规律,恪守本分”。

“他不喜欢讲大道理,而是回到常识。比如,要想效益好卖得好,就需要保证产品好。要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需要提高待遇,发挥凝聚力”。这是周桦对褚时健的评价。

“我这个人,做事讲求踏实和认真。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天才。但我一直是个实实在在做事的人,而且我有十分的认真态度,做哪一行就尊重哪一行的规律。学习多、了解多、实践多,心里就有足够的底气。无论以前在玉溪卷烟厂还是今天种橙,我取得的一些成绩,总有人说‘学不会。其实,只要你努力掌握事情的规律,并且有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我觉得完全可以学会。”

“曾经有人评价我是这个国家最有争议的人之一,我的人生的确起起落落。不过,活到今天,我觉得一切都是经历,都是财富。没有那些得到,没有那些打击,就没有今天的褚时健。我不期望别人在说起我的人生时有多少褒扬,我只希望人家说起我时,会说上一句:‘褚时健这个人,还是做了一些事。”这是褚时健的愿望。

“以一当十,以不变应万变”

“有关企业家制胜之道,当别人费尽了口水,他其实只有一句话。以一当十,以不变应万变,他其实是个简单的人。”

在采访过程中,褚时健总是兴致勃勃地和周桦聊未来5年、10年的计划,完全不像一个接近90岁的人。所以周桦希望这本书充满朝气,有着脚踏实地的意义。

“当下被互联网裹挟的一代人,习惯于在虚拟生活中获得慰藉的一代人,充满朝气地生活、具备脚踏实地的精神对他们而言显得多么重要。”周桦强调。

周桦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描写到,“在这个漫长的故事里,有成长、有妥协、有抗争,有温情、有冷酷,也有个人与时代的对抗和默契。而故事里最多的,是一个从事商业的男性的生命力―在各种政治背景下、各种人间遭遇下,这位男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让他在战争、政治迫害和监牢生活后依然像一个斗士,让他古稀之年依然焕发出年轻人才有的对未来的期许。也正是这种生命力,让他在最为琐碎、平淡的小城生活中没有磨去敏锐和热情―你从来都无法说褚时健的观点和做事很狭隘,这个词基本上与他无缘。”

在书中,周桦写道,褚时健的个人生活也如此充满相对性。战争、手足永别、行政官员、下放、“右派”、回城、企业家、阶下囚、老年丧女、古稀之年创业……这些人生大跌大宕的经历都是褚时健一人的关键词,他的命运线条比别人显得浓墨重彩得多。在公众的眼光里,他是一个承载了浓重时代特色的传奇者,一个充满了悲情的悲剧性人物,甚至现在褚橙的成功也显得悲壮。但当走近褚时健我才知道,对于自己人生起落的理解,褚时健比任何人都显得平静。

“改革嘛,都要付出代价。”这是2003年他给王石的回答。

褚时健的朋友评价他,英雄之所以不同于凡人,最重要的是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褚时健的感悟是:要积极而不是消极地对待挫折,做人一定要心宽,不要有太多计较,要坚持往前走。

2013年褚橙成功,周桦问他如何看待当年牢狱之灾,他和夫人马静芬都说:“其实想起来,应该要感谢那段经历。没有那段经历,就不会有今天。”他们语气平静,眼神笃定。

顽强地走出自己的“哀牢山”

1999年1月,褚时健“因为有坦白立功表现”被判处无期徒刑。两年后,褚时健以身体有病的理由获准保外就医,他与妻子在哀牢山上承包了2000多亩荒凉山地,种植甜橙。

此后十余年间,偏远寂寥的哀牢山突然成为很多民营企业家的奔赴之地,有的独自前往,有的结群拜访,用最早做出这一举动的王石的话说,“虽然我认为他确实犯了罪,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他作为一个企业家的尊敬。”

财经作家吴晓波对褚时健的同情和致意,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超出了对其案情的法律意义上的辩护,而实质是一个财富阶层对自我境况的某种投影式认知”。

吴晓波写了一篇专栏文章,是关于褚时健的。他在文章中这样说到:当年褚时健与老妻两人独上哀牢山,并没有想过“褚橙”的商业模式,也不知道会有什么电子商务。他对所受遭遇毫无反抗和辩驳,亦不打算与过往的生活及故人有任何的交集。自上山那日起,他的生命已与哀牢山上的枯木同朽,其行为本身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放逐。也正因此,在公共同情与刻意沉默之间,无形中营造出了一个巨大的悲剧性效果。

在某种意义上,褚时健在哀牢山上“圈地自困”,带有极浓烈的意象特征,宛如一代在扭曲的市场环境中挣扎成长的企业家们的“极限情境”。面对这一场景,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唤起同理心,构成集体心理的强烈回应,人人心中都好像有一座云缠雾绕的“哀牢山”。

2014年,吴晓波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他们的心里都有一座“哀牢山”》。而如今,褚时健对社会的意义在于,他用顽强的人格魅力走出了那座“哀牢山”。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这位八旬老人开拓荒山,创建褚橙,并用互联网的方式逆袭,上演了一出令人惊艳的品牌大戏。褚橙的成功带有极大的戏剧性和互联网时代特征,可谓励志而炫酷。这两年,每逢褚橙新鲜面市,吴晓波都会去淘宝网上默默地订购两箱,一是感奋于八旬老人的创业励志,再则是品味一下哀牢山的甘甜与苦涩。”

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人都是改革的获益者,人人却似乎又具有“受伤情结”。“而褚时健的经历可谓趋于极致,然而,他以超人的乐观主义给予了我们全新的启迪。周桦在书中描述过一个细节:她与年近90的褚老交流,居然常常谈及未来的5年、10年。”

“褚时健”背后的社会意义

通过褚时健的经历,学界更希望从更深的层面来探讨他带给社会的启迪。

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透过褚时健,我们要思考国家哪些制度是阻碍企业精神的。我们可以衡量两件事,一是合理不合理,就是你是否给别人带来了价值;二是合法不合法。合理的就是合法的,合法的也就是合理的。但是,如今很多合法的制度已经不合时宜,这对企业家来说,就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如果他要做合理的事情,那就面临着牢狱之灾。”

应该说自由的经济是激发企业家精神的最好的土壤。所以,企业家要同时具备自由和法治。

张维迎认为,当政府的权力特别大的时候,一定是抑制企业家精神的。抑制有两个含义,第一,本来适合做企业的人、创造价值的人不去做企业,做了官员,去分配价值了。第二,即使他做了企业之后,他的薪资和实际分配就出了问题了。比如适合做企业家的人在一个好的体制下,百分之百都在做企业,而且在做给消费者创造价值的事。如果政府干预太多的话,适合做企业的人可能有30%在做企业,另外70%的人都在做政府的事情。另外,这30%做企业的人又只有30%的精力在做企业家应该做的事儿。体制变化以后,如果原来30%的企业家现在变成了50%,9%就变成了25%了,那这个资源就非常深厚了。

“我一直在呼吁如何减少政府的权力、减少政府控制的资源,这是衡量一个国家能不能健康发展的点。”

王石从企业家精神层面做了解读。“五年前,我认为制度在约束我,但是在今天,我更多考虑的是文化。”

2008年“拐点门”给万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很多售楼处被业主砸。“我们之前有预感,通知政府警察到那儿去维持秩序。但是因为万科降价了,这些业主们买了房子,要求万科给补贴。当时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干预,否则的话万科在二十多个城市怎么经营下去?”

但是,王石到哈佛进修之后,了解到中国的契约精神和西方契约精神很大的不同是,前者同情弱者,这是西方契约精神里所没有的。而西方只强调公平、平等、自愿、履约、补偿。

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谷底后的反弹力。支撑褚时健再次向高峰攀登的正是传统工匠精神。

“企业家精神不仅是为社会提供就业和财富,企业家精神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这种道德的勇气意味着更多的付出与努力,更意味着在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领域发挥企业家精神,去促使那些我们认为有价值的改变去发生。”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宫玉振强调。

同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的张宇伟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东西还是创新。企业家主要干两件事,一个是创造不平衡,一个是发展不平衡。”

猜你喜欢

褚橙哀牢山褚时健
游到山顶的鱼(外一首)
褚橙品牌符号化过程研究
老年人能向褚时健学什么
褚时健杂议
褚时健不懂女人心
褚橙经销“暗战”
褚时健:没有终点的人生
哀牢山南段长安金矿深部找矿新进展